來源: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編輯:一束光心理事務所(ID:yishuguangxinl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br>
相信這就是很多人的狀態(tài)——想卷卷不動,想躺躺不平。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一份“時間管理秘籍”,大概就是分享了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做好帶娃、上班、寫作的“鐵人三項”的。
有一位朋友給我回復,我覺得我們?nèi)钡牟皇菚r間管理,而是你對自己的狠勁。
我對自己狠嗎?可能在別人看來是有點。
我?guī)缀醪辉试S自己有休閑娛樂的時間,寫稿從來不拖稿,有時候一天寫三篇熬到晚上一點也要寫完,下班時間不能工作必須認真陪孩子,洗衣做飯走路間隙也要思考一個選題、一個短視頻腳本……
可是說實話,我對自己仍然不滿意,我覺得我應該還可以更努力一點。
不滿意不是對現(xiàn)狀不滿意,而是對自己不滿意。
因為我感覺我的成就,是拼盡全力才能站在原地,必須聲嘶力竭,才能往前成功一小步。
經(jīng)常想更優(yōu)秀又不知道往哪走,想躺平又怕連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都會失去,想擺爛又要與罪惡感為伍。
內(nèi)心就像住著一個嚴厲的批評者,拿著鞭子抽我要求我更快更高更強。而我不敢承認自己不行,生怕承認了就會成為被拋棄的選手。
很多人似乎都是如此,羨慕心安理得躺平的人,也羨慕能卷贏的人。
可惜自己卻是左右搖擺的人,一邊隨大流奔跑,一邊叫囂著想停下來。
想去跑步健身,又懶得動,只能責備自己懶惰;
想去學習讀書,卻一直在刷手機,然后立志明天一定;
想追求意義感,又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只能在空虛感中繼續(xù)刷手機……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似乎可以大膽問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我不是美玉,是不是就不配被雕琢?如果我只是瓦礫,是不是就不該沒臉沒皮地快樂?
02.
一定要成為美玉,是誰的期許?
我害怕面對自己不夠好,害怕面對不夠努力的自己,與我過去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我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我是一個被拋棄又被姥姥姥爺撿回去的女嬰。
姥姥從小就一直對我說的話是:一定要爭口氣,讓人看起的我們。
每次去學校領(lǐng)成績,回來她都滿是期待的眼神問我:怎么樣,比誰誰誰考得好嗎?
如果考得好,她就會很滿意。如果考得不好,她就會滿含淚水地說“兒啊,爭口氣”。
但是成績這個東西,并不是努力就能好的。有時候我即使考得不好,只要做出一副頭懸梁錐刺股努力的樣子,也能換來滿意的眼神。
于是,長久的外在動機,變成了我的內(nèi)在聲音。
我不允許自己不夠好,不允許自己不夠努力,哪怕僅僅是形式上的努力。
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都住著三個我,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那個原始欲望,有點懶惰的自己,超我就是那個要求嚴格,拿著小鞭子自我鞭笞的自己。
如果從小我們的養(yǎng)育者對我們要求嚴格,或者對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們就很容易養(yǎng)成一個嚴苛的超我。
同時社會和學校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的,學校好的孩子才能坐到第一排、拿到獎狀,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就要經(jīng)常面對家長和老師的失望。
認同了那個嚴苛的聲音,認同了外界的評價標準,我們就會用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下班了躺在床上玩一會手機,太墮落了,你看看別人都靠下班時間考了個證了!
——想健身又吃了頓炸雞火鍋,太不自律了,沒有人會喜歡臃腫的你!
——做無意義的機械性工作,太不爭氣了,同齡人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財富自由了!
不敢松懈,害怕自己被貼上不努力的標簽,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
而你自己,真的覺得必須要雞血上進,必須讀書考證,必須瘦成一道光,必須開朗陽光,必須不能虛度時光嗎?
是不想,還是不敢?
03.
一定要成為美玉,是誰的期許?
追求成就與意義,也許是在自我攻擊
“追求優(yōu)秀與卓越”這本是良性的成就動機,渴望變好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但是,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就是失敗,做不到就不配被愛,做不到就是對不起全村的人,那就是在自我攻擊。
我們用夸大的想象,來滿足生命早期自戀受挫的自己。
如果童年的養(yǎng)育者,一直給我們傳遞的信息是“你不夠好”、“你沒有那么優(yōu)秀”、“你有時挺讓人失望的”,就會在我們心中固化成一個自我評價的標簽“我可能真的不夠好”。
長大后,即使不在養(yǎng)育者身邊,養(yǎng)育者的聲音也會陪伴著我們。
于是,我們拼命努力想要證明給“別人”看,不敢做松懈和無意義的事情,害怕“別人”指責。
但是,“別人”到底是誰?你能不能說出他的名字?
對于很多人來說,沒有那個具體的人,只是一種感覺而已。這種感覺,就是真實的自己,與內(nèi)在自己博弈的聲音。
我們似乎總是做著“刻舟求劍”的傻事,渴望用現(xiàn)在的努力,改變過去養(yǎng)育者對我們的看法。
似乎自己努力了,自己有成就了,就能被認可。
但是,內(nèi)在苛責標準沒有止境,你再努力也達不到那個標準。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追求卓越與意義感,到底是因為我享受其中,還是因為別人覺得“應該”如此?
04.
不夠優(yōu)秀,我可不可以只是活著?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想,我是不是在勸你躺平。
普通人怎么可以躺平,有房貸車貸要還,有孩子要養(yǎng),根本躺不平!
我并沒有建議你放棄努力,或者停止追求優(yōu)秀。
而是——我們無需追求別人眼中的意義感,只要做自己覺得享受滿足的事情。
如果你想要去早起跑步,早起閱讀,下班學習,那不是因為大家都這么做,或者別人認真這么做才算上進,而是因為你真的愿意,你希望改變生活。
如果不愿意,那就舒舒服服地躺著,誰規(guī)定人一定要怎么活才算對呢?
真正促使我們做某件事的內(nèi)在動力,不是內(nèi)心那個抽鞭子的人,也不是拿食指指點我們的人,而是“老娘愿意”。
至于意義感,什么又是意義感呢?
一定要功成名就才算有意義嗎,一定要賺大錢才算有意義嗎?
從小我們經(jīng)常聽的一句話就是“這有什么用?”臭美有什么用,喝奶茶有什么用,交朋友有什么用?
沒有什么用,但是我們享受其中,這不就是最大的意義嗎?
存在主義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參與,意義。
快樂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積極,參與是不被他人評價的沉浸其中,意義是你愿意用一件件小事點亮自己的生命。
這件小事可能沒有多么偉岸,但對于小小的你來說,卻已經(jīng)是大大的滿足。
不必以旁觀者的視角審視自己,不必自我指責墮落擺爛,而是汗流浹背地參與其中,哪怕就是做一頓飯,跟好友聊一次天,過按部就班的每一天。
《西游記》中西天取經(jīng)路有十萬八千里,孫悟空一個跟頭也十萬八千里,可為什么不讓孫悟空一個跟頭就拿到終極目標?
因為取經(jīng)路更有意義的地方在于,用雙腳丈量土地,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
取經(jīng)路上你可能是神勇的孫悟空,可能是懶惰調(diào)皮的豬八戒,也可能是憨厚樸實的沙和尚,甚至可能是安居一隅的小妖怪。
都好,都好。
意義感不在于最終的結(jié)果,而在行走的路上。當我明白這個道理以后,也就減少了焦躁不安。
不必站在原地找意義,走起來,自然能有所收獲。
賺不了大錢,成不了大V又如何,只要能跟一部分讀者共鳴,讓小部分人有所啟發(fā),也就是不負此行。
就算躺平,就算平庸,那也是我們自己的人生。
扔掉鞭笞自己的小鞭子,你會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人追著你,那個對你說“這有什么用”的聲音,是你自己。
從未好好活過的人,最害怕自己活得不夠好。
那還猶豫什么?
去造作吧,不必在意結(jié)果。去做想做的事吧,不必在意有沒有意義。
要做一步一步走路的取經(jīng)人,至于真經(jīng)是什么,管他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