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肩袖鈣化性肌腱炎是一種較常見的自限性肩部疾病,以肩袖肌腱內沉積的羥基磷灰石晶體周圍炎癥為主要特征。依據(jù)其病程進展,患者可無臨床癥狀,僅體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亦可突然急性發(fā)作引發(fā)劇烈疼痛或慢性疼痛伴漸進性活動受限。雖然肩袖鈣化性肌腱炎有很強的自愈傾向,但是這個自愈的過程很容易受阻,而且可引起劇烈疼痛。由于鈣化灶持續(xù)存在,除了引起肩部疼痛、活動受限,還可導致肩關節(jié)周圍炎、肩袖撕裂、大結節(jié)性骨溶解以及骨化性肌腱炎,所以臨床診療過程中,即使無臨床癥狀的鈣化灶也應該及時干預。
二
流行病學
該病好發(fā)于30~60歲的人群,以中青年女性多見,在不同職業(yè)及生活習慣的人群中其發(fā)病率并無明顯差異。大約有70%的肩袖鈣化性肌腱炎發(fā)生于岡上肌腱,其次為岡下肌腱,約占20%,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則很少出現(xiàn)。
三
病因
目前肩袖鈣化性肌腱炎病因尚不明確,爭論較大。多數(shù)認為其發(fā)生與肩袖退行性改變、肩袖乏血管區(qū)、代謝紊亂及細胞介入調節(jié)反應等因素有關。Codman在1934年提出岡上肌腱在大結節(jié)止點近側1cm范圍是乏血管區(qū),血供最差,受應力作用的影響最大,也是引起退變的主要原因,在退變的基礎上,進一步局部鈣鹽代謝異常導致鈣鹽沉著,形成岡上肌腱鈣化性肌腱炎。
四
病灶演變分期
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鈣化性肌腱炎的鈣化斑塊化學成分為羥基磷灰石,不同于退變骨化的鈣鹽成分,其存在可吸收、可逆的特點,所以肩袖鈣化性肌腱炎具有較強的自限性,能夠自愈。在大多數(shù)患者中,肩袖鈣化性肌腱炎有一確定的進展過程,炎癥最終能夠消退,只需選擇在合適的時機干預。
Sarkar 和Uhthoff將病變分為3期,這對于制定治療方案大有幫助。
(1)第一期:鈣化前期。在鈣化前期中,在肌腱易于鈣化的位置(可能該處有血供的減少)發(fā)生纖維軟骨化生。在此期患者一般沒有癥狀。
(2) 第二期:鈣化期。此期中,鈣質沉積于基質囊泡中。囊泡由細胞分泌,然后互相融合為大的鈣沉積。此期可進一步分為形成階段、靜止階段和再吸收階段。
①鈣化期的初始階段又稱形成階段。此時,沉積物呈干燥的白堊狀。當基質囊泡融人大的鈣沉積時,纖維軟骨逐漸被侵蝕替代。
②然后患者進入病變靜止階段。此時,疼痛可能很輕,X線片顯示出一個輪廓清晰,典型的鈣沉積影像。病變靜止階段的時間長短不一,直至吸收階段的開始。
③在吸收階段中,鈣沉積的周邊出現(xiàn)新生血管,接著發(fā)生鈣的吸收。這一階段可出現(xiàn)劇烈的疼痛,很多患者在此時開始尋求治療。此時的鈣沉積有些像奶油或牙膏。當鈣沉積吸收后,死腔由肉芽組織填充。
(3)第三期:鈣化后期。此期中,肉芽組織轉變?yōu)槌墒斓哪z原組織,膠原沿著與肌腱的長軸方向一致的應力線排列,這樣重新形成肌腱。此期疼痛顯著減退。
五
臨床表現(xiàn)
鈣化性肌腱炎的臨床表現(xiàn)因鈣化的程度和病情的階段而異。
1.慢性期唯一的癥狀是肩部酸脹,上臂內旋、抬高時輕度疼痛,無肌痙攣,肩活動不受限制。當上臂抬高或旋轉時鈣化物與喙肩弓摩擦引起疼痛。大都有肩關節(jié)急性疼痛的發(fā)作史。慢性期可因上臂過勞或急性扭傷可引起亞急性或急性發(fā)作。
2.亞急性期最為常見。常因肩部過多活動或受到創(chuàng)傷引起。疼痛常進行性加重,活動受限,上臂只能在無痛范圍內活動。疼痛可放射至三角肌止點,肩胛骨下角、頸部或枕部,甚至前臂、手指背側,特別是拇指和示指。常在夜間疼痛加重,不能人眠。
3.急性期起病突然 ,呈暴發(fā)性,以往可無肩部不適,或曾發(fā)生亞急性或慢性征侯。表現(xiàn)為扶肘懼怕肩關節(jié)任何方向的活動,肱骨大結節(jié)處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輕按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多發(fā)生在鈣質吸收期.一般由過勞或創(chuàng)傷促發(fā)。
【注:鈣化性肌腱炎常常因為肩部疼痛來就診。肩痛的原因要么是局部化學病理的炎癥反應,要么是直接的機械刺激。國外學者Giovanni Merolla在其一篇文獻中描述了鈣沉積特有的四種疼痛類型。①首先是鈣對組織的化學刺激引起的疼痛。②第二種是由于腫脹而引起的組織壓力引起的疼痛。③第三種是由肩峰下滑囊增厚或沉積物本身刺激引起的撞擊樣疼痛。④第四種是患者自愿長時間固定造成肩關節(jié)慢性僵硬所引起的疼痛,以避免因外展或間接活動引起的潛在刺激?!?/span>
六
影像學檢查
對于懷疑鈣化性肌腱炎的病人,通常先進行普通的X線片或超聲檢查 ,必要時可進一步行CT或MRI檢查。
超聲檢查是鈣化性肌腱炎診斷和治療的基本工具。臨床上已經從單純的診斷轉變?yōu)橐环N重要的治療工具,特別是用于進行灌洗和鈣化灶針刺抽吸治療。高分辨率超聲可顯示了沉積物的存在,并確定了它們在肌腱中的位置以及它們的大小和質地。同時可詳細地顯示肩袖的撕裂情況,并通過鈣化灶的回聲特點,初步估計鈣化灶的分期。在靜止期,沉積呈高回聲和弧形,而在溶解期則呈非弧形(碎裂/點狀、囊性、結節(jié)狀)【圖2-1,圖2-2】。
正位,側位,岡上肌出口位X線片,可幫助臨床醫(yī)生評估鈣化灶的大小、位置、形態(tài)和 '質地'。普通X線有助于確定疾病的分期 (如靜止期或吸收期 )。在靜止階段, 鈣化灶通常呈致密且均質, 具有良好的邊界限, 有時由多個碎片組成。在吸收階段, 鈣化灶的外觀更蓬松, 界限廣, 在某些情況下, 其中心的密度增加(圖2-4,圖3)。
CT可用于鈣化灶的定性診斷,為顯示鈣化灶的最佳檢查方法,較X線片能更加準確地對鈣化性肌腱炎進行定位、測量、評價,且不會漏掉小鈣化灶(圖2-3,圖2-5,圖3)。
MRI檢查通過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廣視野能清楚顯示岡上肌腱及周圍組織結構形態(tài),也能清楚顯示鈣化灶及周圍改變。另外MRI能清楚顯示鈣化灶是否累及肌腱全層、岡上肌腱是否撕裂,也能對局部滑囊是否有積液等作出較準確評價(圖2-6)。
另外,鈣化性肌腱炎與實驗室的異常結果沒有關聯(lián)。血清鈣、磷酸鹽和堿性磷酸酶的濃度在正常范圍內。因此, 實驗室檢查不能作為診斷鈣化性肌腱炎的依據(jù)。
七
診斷
完整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是臨床診斷的基礎,要明確既往有無肩痛病史[發(fā)病前會有長達數(shù)月的數(shù)月,難以明確表達的肩關節(jié)不適感]。
常伴有肩部過多活動或受到創(chuàng)傷引起。
疼痛常進行性加重,可放射至三角肌止點,肩胛骨下角、頸部或枕部。
有時候起病突然 ,呈暴發(fā)性,懼怕肩關節(jié)任何方向活動,肱骨大結節(jié)處可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輕按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
常在夜間疼痛加重,不能入眠。
影像學檢查證實了鈣化灶的存在。
八
鑒別診斷
1) 肩袖撕裂
2) 神經根性頸椎?。嚎赡7骡}化肌腱的疼痛, 但它通常伴有神經系統(tǒng)癥狀, 如麻木, 刺痛, 燒傷, 或虛弱, 并由頸部輻射。
3) 肩鎖關節(jié)炎和肱二頭肌肌腱炎
4) 盂肱骨關節(jié)炎及痛風性關節(jié)炎
5) 凍結肩
九
治療
由于鈣化灶持續(xù)存在,除了引起肩部疼痛、活動受限,還可導致肩關節(jié)周圍炎、肩袖撕裂、大結節(jié)性骨溶解以及骨化性肌腱炎,所以臨床診療過程中,即使無臨床癥狀的鈣化灶也應該及時干預(圖4)。
(一) 保守治療
袖鈣化性肌腱炎是一種常見的肩關節(jié)疾病,多數(shù)患者可通過非手術治療獲得滿意的療效,因此非手術治療應作為首選方案。非手術治療通常包括理療、鍛煉、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及注射類固醇激素。
另外還有侵入性的治療方案如超聲引導下經皮針刺灌洗抽吸治療、體外沖擊波治療
①體外沖擊波治療-體外沖擊波治療將不同能量的沖擊波作用于病灶,以達到粉碎鈣化斑塊及修復受損組織的目的,能明顯緩解疼痛及恢復肩關節(jié)活動度(圖5-2)。
②B超引導下針刺抽吸法:在肩部痛點行局部麻醉,然在超聲引導下細針刺入鈣化灶進行反復穿刺抽吸,中途輔以生理鹽水沖洗,直到穿刺針阻滯感消失、抽取液清亮;但是遇鈣鹽沉積較大且質地較硬時,穿刺抽吸易失敗(圖5-1)。
這兩種方法國內外文獻均有報道其治療鈣化性肌腱炎有效性,對于二者的使用主要取決于病人的偏好和當?shù)氐膶iT知識和設備。
(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失敗后,手術治療是最后的選擇。手術清除鈣沉積有兩種外科治療方法:開放式手術(圖6)和關節(jié)鏡手術(圖7)。
雖然開放切開清除鈣化灶(包括肩峰下減壓和在肩袖中縱向切口去除)取得了良好的結果,但關節(jié)鏡已成為治療鈣化性肌腱炎慢性形成期的首選技術,其結果與切開手術相似,但手術并發(fā)癥較低。大量研究顯示關節(jié)鏡治療疼痛性鈣沉積癥狀顯著改善。有文獻報道使用關節(jié)鏡下清除病灶能使接近90%患者取得良好療效。
十
治療小結
對于證實為肩袖鈣化性肌腱炎的病人,首選口服非甾體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注射和理療等保守治療,重點在于緩解癥狀,如果以上保守治療3-6個月癥狀沒有改善, 可選擇體外沖擊波治療 (ESWT) 和超聲引導下灌洗和針刺抽吸治療,若仍不理想,可選擇開放切開或關節(jié)鏡下鈣化病灶清理術,必要時行肩袖修復。
參考文獻:
1. Zbigniew Czyrny.Diagnostic anatomy and diagnostics of enthesal pathologies of the rotator cuff. J Ultrason. 2012;12(49):178-87
2. 邢更彥主編.骨肌疾病體外沖擊波療法(第二版)[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5.
3. Freire V, Moser TP, Lepage-Saucier M. Rad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soft tissue musculoskeletal calcifications. Insights Imaging. 2018;9(4):477–492.
4. 劉玉杰主編.骨關節(jié)損傷診斷圖譜[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5.
5. Mitsui Y, Gotoh M, Tanesue R, et al. Calcific tendonitis of the rotator cuff: an unusual case. Case Rep Orthop. 2012;2012:806769.
6. Verhaegen F, Debeer P. Arthroscopic Removal of Rotator Cuff Calcifications: Operative Technique. JBJS Essent Surg Tech. 2016;6(4):e38. Published 2016 Nov 9.
7. 蔡第心, 譚洪波, 楊軍等. 肩袖鈣化性肌腱炎的病程研究分期及治療進展[J].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 2014, (4):248-250.
8. Merolla G, Singh S, Paladini P, Porcellini G.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rotator cuff: state of the art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talian Society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2016;17(1):7-14.
9. Verhaegen F, Debeer P. Arthroscopic Removal of Rotator Cuff Calcifications: Operative Technique. JBJS Essent Surg Tech. 2016;6(4):e38.
10. Izadpanah K, Jaeger M, Maier D, Südkamp NP, Ogon P. Preoperative planning of calcium deposit removal in calcifying tendinitis of the rotator cuff -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ultrasound and conventional X-Ray.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4;15:385. Published 2014 Nov 20. doi:10.1186/1471-2474-15-385.
11. Lang G, Izadpanah K, Kubosch EJ, Maier D, Südkamp N, Ogon P. Examination of concomitant glenohumeral pathologies in patients treated arthroscopically for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 and implications for routine diagnostic joint exploration.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7;18(1):476.
12. S.Terry Canale,James H.Beaty(著),王巖(譯).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第12版)第3卷—兒童骨科.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