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唐宋文 岳陽樓記
(
范仲淹)
【題解】
岳陽樓,在湖南岳陽城西門上,為著名風(fēng)景地,始建于唐,其后敗壞,至宋初時又重加修葺。在本文中,作者通過在岳陽樓上見到的景物抒發(fā)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無限感慨的心情。
【一段】
慶歷四年①春,滕子京②謫守
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③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④予作文以記之。
【注釋】
①慶歷四年:即
公元1044年。慶歷為
北宋仁宗的年號。②滕子京:名宗諒,
河南人,與
范仲淹同年
進士。曾在
涇州任知州。后因被人誣告“枉費公用錢”而貶至
巴陵郡(今湖南岳陽)。③具:同“俱”。④屬:同“囑”。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
巴陵郡任太守。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他便重修了岳陽樓,擴大了原來的規(guī)模,把唐朝名士和當(dāng)代人物的詩賦刻在上面,委托我寫篇文章記下這件事。
【二段】
予觀夫
巴陵勝狀,在洞庭⑤一湖。銜遠山,吞
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⑥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⑦,南極瀟湘⑧,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隋,得無異乎?
【注釋】
⑤洞庭:即
洞庭湖,在岳陽之西。⑥暉(huī):陽光。⑦巫峽:
長江三峽之一,在四川省。⑧瀟湘:兩條河名,流經(jīng)湖南,注入
洞庭湖。
【譯文】
我看巴陵郡的美景,全在一個
洞庭湖上。它含遠山,吞
長江,浩浩蕩蕩,漫無邊際。朝陽夕照,氣象萬千。
這就是岳陽樓一帶的壯觀美景,前人對它的描繪已經(jīng)很詳盡了。那么,它的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抵瀟水、湘江,貶官詩人常在這里聚會,當(dāng)他們觸景生情時,能沒有差異嗎?
【三段】
若夫霪雨霏霏⑨,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墻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注釋】
⑨霪(yín)雨:同“淫雨”,連綿的雨。霏霏:細雨:耀(yào):光輝。國:在這里指國都。
【譯文】
有時細雨連綿不斷,數(shù)月不見陽光;
陰風(fēng)怒吼,濁浪騰空而起;日月星辰光芒消失,山岳也隱沒了它的形體;商人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傾斜,船槳折斷;傍晚一片昏暗,虎嘯猿啼。這時登上了岳陽樓,就會產(chǎn)生遠離京城、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受人中傷、譏笑的心情,他們滿目都會是蕭瑟凄涼的景象,從而極度傷感而悲痛了。
【四段】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注釋】
芷(zhǐ):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為白色。
【譯文】
有時春光明媚,風(fēng)停浪靜;水天一色,碧波萬里;沙鷗飛翔云集,金鯉游動嬉戲;岸邊芷草和沙洲蘭花,郁郁青青。有時還會出現(xiàn)云霧消散一空,月光一瀉千里;湖面似金光閃爍,月影如璧玉浮沉;漁歌互相問答,其樂無窮!這時登上了岳陽樓,就會令人心曠神怡,一切寵辱都被置之度外,臨風(fēng)酌飲,真是心花怒放了。
【五段】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釋】
廟堂:宗廟和明堂,借代為朝廷。江湖:泛指五湖四海各地,唐以后往往用于落魄流浪之處。
【譯文】
唉!我曾經(jīng)探求過古代仁人志士的胸懷,他們或許同上述兩種人的表現(xiàn)不一樣。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不因外界環(huán)境稱心而興高采烈,也不因自己的失意困窘而悲痛欲絕。身居朝廷高位,就會為百姓擔(dān)憂;身處邊遠江湖,就會為皇帝擔(dān)憂。這就是升官也擔(dān)憂,貶斥在外也擔(dān)憂。那么他們何時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還能和誰志同道合呢?我寫本文的時間是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評析】
在古文中,《岳陽樓記》是一篇聲譽極高的傳世之作,現(xiàn)已成為中學(xué)語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之一。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它在選材、構(gòu)思等方面確實不同凡響,而且因為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已成為人們公認的座右銘。
文章先從作者的寫作動機談起,然后再介紹重修后的岳陽樓的“大觀”,由“大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不同心情的游客的“感極而悲”和“其喜洋洋”的截然相反的情緒。最后,作者巧妙地借“古仁人之心”批評了“喜”、“悲”的表現(xiàn),用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個人理想的最高境界,收到了令人折服、稱嘆的效果。這樣的安排,妙就妙在順理成章,毫無牽強之感。
岳陽樓是個馳名四方的景點,既然是為它作“記”,那就離不開寫景。全文的寫景共有三處:第二段中是寫它的一般景觀,著重描摹出“氣象萬千”的雄偉場面。第三段中則是寫它在天氣惡劣時的凄涼情景。第四段里又寫出它在春和日麗時的美好面貌。這三處的寫法各有不同,是和其寫作目的相呼應(yīng)的。特別是在第三、四段中,作者完全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刻畫出了不同的場面,從而緊密地呼應(yīng)了游客們“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觀點。
在用詞方面,作者的雕琢功力確實不凡。全文詞匯較豐富,又多用對偶句(第三、四段中的對偶句用的是駢體文句法,這也是本文寫法上的特點之一)。如“銜遠山,吞長江”寫出了岳陽樓的宏偉氣勢,“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寫出了它正處于商旅通衢,“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寫的是陰天時的情形,“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寫的是晴天下的景觀。如此等等,不勝枚舉。這些對偶句緊密地配合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說服力更加強烈。
最后還應(yīng)指出的是,作者在寫作本文時,已經(jīng)被貶斥在外,本身也是個“去國懷鄉(xiāng)”之人。正是由于本身的處境,他才能體會到“遷客”的衷腸。在這樣的處境下,他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也是不容易的。至于他提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至高無上的思想境界了,已被千百年來的仁人志士奉為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