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往事聊〈經(jīng)歷〉
作者 何斌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當兵難、想當兵、得經(jīng)過政審和體檢兩大關,即便是體檢合格了,也不見得能當上兵。這是因為、上線合格人數(shù)大于應征人數(shù),雖然你政審及體檢都合格了,能不能當上兵,也很難說。
那么在文革期間的軍隊大院子女,當兵就相對比較容易些,因為他們的父輩們經(jīng)歷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考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yè)、做出生與死的貢獻。所以,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軍隊大院子女(含曾經(jīng)的大院子女),多數(shù)憑借父輩的光環(huán),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而且多數(shù)子女連初中都沒念完。也可以說,軍隊大院子女是根紅苗正、三觀正吧。部分子女在參軍前,填張應征青年入伍登記表,蓋上武裝部公章,這兵就當成了。而有部分子女是先到部隊當兵,后辦的入伍手續(xù),甚至有的人臨近退伍時,才補辦的入伍手續(xù)。
另外,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父輩從事軍人職業(yè)的,其子女全部或多數(shù)當了兵。而軍隊轉業(yè)干部的子女,全部當兵的少,多數(shù)家中有1人或2人當了兵,還有全家子女1位當兵的也沒有。在非常時期,有的軍轉干部子弟,在師招待所住了2-3個月也沒當上兵。尤其是1977年前后女孩子想當兵,非常非常的難,甚至想都不敢想。
記得1969年夏天,母親給朱月華副軍長寫了一封信,關于長子要當兵的事,朱月華副軍長回信中寫到,男孩子來吧,女孩子就不要來了。如果父輩是70年代未,80年代初轉業(yè)的,子女當兵還是比較好安排的,原因是當時還在位。
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70年代中期當上兵的人,特別是女兵(最小的12-13歲,最大的都可以叫阿姨了),而且于體檢和政審關系不大,基本上能當上兵。但是既便當了兵,在安排上也存在困難,原因是想要當兵的人數(shù)太多,接二連三,多到無法安排,人滿為患,連師衛(wèi)生科都無法安排。有些女兵不得不下到團衛(wèi)生隊(最多時能有5-6名女兵)。記得我337團1976年以前,還沒有女兵的存在,而她們的到來,也成為兵營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如果是男兵,大部分都去了連隊,有的連隊(軍內外的干部子弟),接連不斷、紛至沓來,能達到10-20幾人,甚至還要多。拿我們337團6連來說,僅我知道的、1970年及以前入伍的有:張冰華、孔小玉、李營、朱冬民、毛占忠、王振彪和我。而70年代中期,特別是1977年前,又有幾位子弟到我6連當兵,這里我最熟悉的是李斌芳(其父李保太曾任過我連連長),其它名字就不一一說了。
左起:李營,張冰華,孔小玉
當然,70-80年代地方上也有種說法,叫接班。就是說子女可以接父母親的班(僅限1人),以至最后、子女們都在父母親的單位就業(yè)上班。但到90年代未期,國家實行關、停、并、轉的政策,采取一刀切,原本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挺好的(搞什么減員增效、國企變民營、國企變私企,集體變個體,特別是東北),多數(shù)行業(yè)基本上是全員買斷工齡,下崗轉制,導至家庭成員中,全部下崗失業(yè),無經(jīng)濟收入來源。而接班在事業(yè)單位的子女、如文教衛(wèi)生等事業(yè)行業(yè),相對比較穩(wěn)定。
你雖然當了兵,擺在你面前的是,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和訓練環(huán)境,在各種任務面前你可能沒有經(jīng)歷過。比如: 農業(yè)生產(chǎn)、鹽場生產(chǎn)、國防施工、抗震救災,抗洪搶險,及政治運動等,還有時刻準備上戰(zhàn)場,為國獻身。所以說你雖然僅當兵2-3年,那也是一種歷練,是件很光榮的事(有句話說得好、1人當兵全家光榮),有可能影響到你的一生。
待當兵約2年左右,基本上才能掌握軍事技能(要想全面掌握軍事技能還需要時間)。連隊會從表現(xiàn)較突出的,或上進的士兵中,任免正副班長,作為連隊的骨干。如果趕上連隊連續(xù)2年從事生產(chǎn)、國防施工等任務,即便你當了3年兵,也很難全面提高軍事枝能水平。當正副班長,是不是黨員這不重要,而是重在培養(yǎng)。如果是連隊尖子班的班長,差不多都是共產(chǎn)黨員。你只要是當了班長,一個班8-9個人的訓練、執(zhí)行任務、學習、思想工作、生產(chǎn)勞動等,都由班長說了算。特別是在完成連隊交給的各項任務、工作、訓練、學習、必須帶領全班戰(zhàn)士積極完成,堅決執(zhí)行,一絲不茍,不能有私毫的馬虎、和放松。
你雖然當了兵,擺在你面前的還有入黨難、想入黨沒有3-4年的努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時時處處的表現(xiàn)自己,那怕是平時的一點一滴,更何況在任何艱苦環(huán)境下,都要爭搶去做,不能偷懶,咬牙堅持。不能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陽奉陰違、戰(zhàn)友們的眼晴是雪亮的。
在政治思想上、更要于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動聽指揮,做到令行禁止。如果你是高干子女,兵團級以上,入黨相對較容易得多,有當兵1-2年內就有入黨的,這也是我從多篇作者個人經(jīng)歷介紹中,常能看到的。
我本人是70年1月參軍,73年3月入的黨。1971年,我團進京參加閱兵式,訓練足有半年的時間,訓練強度大、而且非常的辛苦。特別是在伏天里,酷溫氣蒸灸熱兇、驕陽似火暑橫空,真的是汗流浹背、揮汗如雨、風雨無阻。后因九一三事件,國慶閱兵活動取消了。
1971年參加國慶閱兵式,住在礦業(yè)學院照片。
1972年,我們連隊在河北省易縣山區(qū)執(zhí)行國防施工任務,挖電纜溝,那時我就與爆破打交道,基本上掌握了爆破基礎常識和操作。
左朱冬民,右張贏忠副營長,1972年在河北易縣國防施工中,利用休息日,練習木槍對比刺場景。
1973年,部隊又在北京門頭溝執(zhí)行國防施工任務,環(huán)境相當艱苦。我們在崇山峻嶺上,天天同鋼釬、大錘、鋼鍬、大鎬、雷管炸藥打交道,天天搞爆破,通過爆破大大提高了施工進度。那么對于同爆破打交道的人,稍有不慎隨時都可能危及到個人和他人的生命,我就是在那種環(huán)境下,榮立三等功一次,并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如果是平時的話,入黨考驗的時間會更長,平時發(fā)展黨員數(shù)量,比起國防施工、抗洪搶險、抗震救災、閱兵、演習等,數(shù)量要少得多。
1973年在北京國防施工時,在天安門前留影。
1973年,何斌榮立三等功,立功喜報。
今年十一,同分別47年的老連長謝玉亭聯(lián)系上了,我非常高興,同時也感謝老連長對我的關懷、培養(yǎng)教育。當年我6連指導員是崔明宇、2營營長是王富潤、教導員是王友富、團長是王昭明、政委是卜川。
【謝玉亭連長留言:何斌親密戰(zhàn)友,看到您的信息。我心情高興又激動,我永遠忘不了北京門頭溝西山上施工中,一塊巨石攔在當中,直接影響我們連工作進程,讓我們無奈,為了安全,就讓全連撤退回住地,你主動要求留下和我一起解決這個攔路虎,經(jīng)過仔細觀察,想到了辦法,我們用地震爆破辦法,用了十幾包炸藥把巨石搞定,把我們二人弄得灰頭灰臉,十分狼狽,我們還是非常開心。事后營團首長知道了事情經(jīng)過后,嚴歷批評了我,沒有請示太危險,可又表揚了我們說,好樣的,我們經(jīng)歷過,永遠不會忘記,從這件事情后,我心里就很喜歡你,分別數(shù)十年,我們的過往永遠埋在心中,我們友誼長存!】
所以說,戰(zhàn)士入黨沒有3-4年的努力,恐怕都難。那年代入黨,和現(xiàn)在差不多,得先有介紹人推薦,本人還得經(jīng)常向黨小組、黨支部寫思想?yún)R報。特別是在批準入黨的當天,還得講入黨動機、為什么要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最后等待全體黨員表決的那一刻,心情緊張的、心都快要跳出來了。
1976年在北京軍區(qū)大院施工期間照片。
你雖然當了兵,還有提干難,可以說在部隊提干比入黨還要難,說不好聽的話,是難上加難、舉步維艱(沒有4-5年的兵齡),別想提干。這里指的是父輩們是軍、師、團級以下多數(shù)子弟。如果父輩是兵團級職務以上,其子女提干一般不會超過2-3年。如果在非常時期,父輩受文革及四人幫等政治運動影響,你干得再好也不會提你,所以部隊提干也是百里挑一。拿我們337團6連、或2營來說,干部子弟提干,沒有個4-5年的努力,別想被提干。
如果你參軍后,能遇到父輩的老戰(zhàn)友、老部下?lián)螏?、團級的領導,你入黨提干可能不成問題,但這不是絕對的。相對而言,你必須表現(xiàn)出眾,軍政素質過硬,而且要吃苦在先,享樂在后,還要適當?shù)刈邉樱锌沾畟€門,不然的話,你再努力、再拼命干,上面沒人了解你。還有雖然都是子弟,但父輩在職與不在職、在位與不在位也有很大關糸,有句話說得好,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你就怨不得別人,事實上也是如此。你雖然在父輩的老戰(zhàn)友、老部下當兵,可你當了4-5年兵,沒人知道你,更別提關照了。我那時在連隊當兵,很多戰(zhàn)友也不知道我家庭情況,也包括部分連隊干部,只知道是后門兵。
當然了,干部子弟中,也存在吊兒郎當,出工不出力、混子日的也有,那只是極少數(shù)個別人。如果不出來當兵,按當時的政策,都應該是下鄉(xiāng)知青了。待等到70年代后期,在位的父輩老戰(zhàn)友們,特別是團以下,基本上都離退休了。師一級的父輩老戰(zhàn)友們,在80年代初期,多數(shù)也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離休了。到那時候,基本上沒人關照你,除非你出類拔萃,全憑個人能力了。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在部隊里提干,是有指標的,一個蘿卜、一個坑。特別是70年代后期,部隊上也存在老鄉(xiāng)觀念,有圈子、相互關照也屬正常。那時期從東北入伍的兵非常少,像70年入伍的沈陽兵,全團只有2-3人。而整個70年代入伍的沈陽兵,加起來也不夠一個班的人,其中提干的人,也沒有幾人。所以啊,那時期的東北兵、老鄉(xiāng)觀念淡薄,不抱團。
文革期間,雖然兵役制是3年,但那時期因各項工作都受到影響,士兵服役多達5-6年,甚至更長。如果按現(xiàn)在服役年限為2年制的話,是根本無法培養(yǎng)軍隊干部的,只能是從地方院校和軍隊院校選撥培養(yǎng)了。
拿60-70年代(文革時期),那時期無論是軍隊還是地方上,干部晉升行政級別,長達10幾年、甚至近20年,才晉升一至二級。特別是粉碎“四人幫"前,軍隊干部的行政級別,有段時間,無論你是團長、營長、或連長,在職務上有區(qū)分,而行政級別上無區(qū)分,同屬19-20級等。所以說,部隊上有些人事工作不好做,跟這有一定的關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挺難的。到了1983年左右,團里的主官們都是65年入伍的兵,副職基本上是68年左右入伍的兵,而團里68年入伍的連隊指導員們各營都有。
父親何世舉,從1957年到1983年僅升過二級。
拿提干來說,我是70年1月參軍,1976年2月提的排長。當時連隊通信員把我叫到連部后,李長發(fā)連長(60年入伍四川人),對我說,你的排長命令下來了,被任命為2排長。當時我腦子一片空白,我沒想過的事,只知道在部隊要好好干,干個8年,等回到地方上,起嗎弄上個三級工干干。
我連有位干部子弟,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班長,69年參軍,77年初才提為排長。而且在一段時間內,我連的2排長趙際生、3排長黃祖光,炮排長李煥江都曾是代理排長,后又因年齡等其它原因,都沒有被轉正(也挺讓人寒心的),你能說他們干的不好嗎?他們不優(yōu)秀嗎?他們比誰都更加努力和付出。
而軍內高級干部的子女,有當兵2-3年就提干了,他們僅1-2年的努力,能超過人家5-6年的付出嗎?而有些子弟,當了5-6年的大頭兵,也沒有被提干的希望,最終還是復員了。但話又說回來了,一個連隊那么多子弟,干得都不錯、都挺上進的,你們說提誰不提誰,當領導的也難啊。然而,凡是堅持到最后的,才會有希望。以至到最后,我6連就剩下我和朱冬民2人了。
想想看,在野戰(zhàn)軍步兵連隊當兵,能堅持到6年以上實屬不易,部隊無論執(zhí)行任何任務、都是非常繁重和艱巨的,而且非常艱苦。拿訓練來說,那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拿10公里武裝越野和武裝泅渡來說,只有當過兵的人才能體驗到那種滋味。在這種環(huán)境下,有的子弟不是調走、就是復員了。那時期給我的感覺是,60年代的工農子弟,提干還是比較快的。我參軍時,我連的幾位排長差不多都是,65年或66年入伍的兵(如石化龍、庹迎春、陳德厚、任景成等)。而68年入伍的兵,多數(shù)是73年后才提干,也就是說工農子弟也都非常優(yōu)秀。到了70年代后期,連隊土生土長的干部少,往往是外來的多。
這里可能有人要問,部隊服役期一般是2-3年,在士兵服役期內,是無法培養(yǎng)軍隊干部的??纱蠹覄e忘了,那個年代什么都有可能,士兵當4-5年兵一點都不奇怪,超期服役純屬正常。更何況、那時的大院子弟大都是小兵,當個7-8年兵的話,提干也不會超齡的。如果是女兵的話,想要提干,那是難上加難,因為沒有編制,而且能夠被提為干部,那也都是巾幗不讓須眉。
到了80年代初,因為干部政策的調整,部隊提拔干部得經(jīng)過入考軍校,才能提為部隊干部。這里指的是,從地方院校畢業(yè)生中招考和軍隊院校招考國防生來培養(yǎng)軍隊干部,或是從部隊中選送一部分骨干,經(jīng)軍校學習后,向部隊輸送干部。
在和平年代,即便你被提為干部,一般晉升到連、營級,因為很多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人都將面臨轉業(yè)(這里就不分什么子弟不子弟了),都得重新找工作,要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能夠提升到團、師崗位是難上加難,能提升至軍以上、那真是登天了。拿我連的幾位指導員來說,如崔明宇、任景成、候錫順等,他們的兵齡、干齡加起來,都17-18年了,最后還是在指導員的職務上轉業(yè)到地方上工作。又如從我連出去的:宋樹民、何冬升、王應考、何義榮等戰(zhàn)友,都是在副營職務上轉業(yè)的。而晉升到正營職、副團職,最終還是得轉業(yè)或自主擇業(yè),如從我連出去的陳得厚、郭九三等戰(zhàn)友。那么從我連出去戰(zhàn)友,晉升到師一級職務的有5人,如孔小玉大校、卡廣根大校、正師級。還有3人是副師級(名字記不住了),都是在崗退休了。
我連參加北京軍區(qū)軍事體育表演會后與軍、師、團首長合影。
從1978年以來,部隊恢復和開辦了很多軍事院校(有初級有高級的),很多營連排干部被選送去學習,可學習之后,在很長時間內得不到提撥和使用,這部分人后來基本上選擇了轉業(yè)。這里有個小小的插曲,1979年,我連在平谷拍飛虎電影(外影)三個多月,臨結束前,八一廠要調我連三名戰(zhàn)士,當時我連連長石化龍、政指任景成,好兵不愿給,把養(yǎng)豬的、種菜的、做飯的給了八一廠了,最后這三個兵都是副師職退休。我記得在80年代初,這三位戰(zhàn)友還回到連隊,看望連隊領導和戰(zhàn)友們。
你如果達到法定的結婚年齡時,擺在你面前的是,困難重重。首先是年令規(guī)定,男27周歲、女23周歲才能結婚。而年令到不是問題,問題是在你法定的年令規(guī)定時間內,你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對象、合適的人這很重要。
如果你處的對象是保定周邊的,比如北京、天津、石家莊以北還好些,路途相對較近,當天能返回部隊。像我家在沈陽,僅單程就需要一天的時間,而且部隊上也不允許啊。
當你達到結婚年齡時,這里有很多條件等著你。一是軍人不準在部隊內或是駐扎地找對象,在服役期間軍人也不得結婚,在軍校學習期間也不能結婚。二是軍人需要遵守婚姻法,不亂搞男女關系,要成為人民的榜樣,不得未婚同居,不得產(chǎn)生婚外戀。三是需要響應晚婚的號召,男女雙方都為軍人的,不僅會有3天的婚假,還會再給予7天晚婚假,工資照常發(fā)。四是服役期間的軍人尋找戀愛、對象,一定要慎重,確定戀爰關系之后,需要向上級打戀愛或結婚報告,團級以上的政府機關對于戀愛的對象進行政治審查。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部隊上干部探親假是每年一次,時間是20天,如果是已婚的干部,時間是30天。而沒結婚的干部時間是怎么打發(fā)的,拿我來說,雖然處過幾個對象,但真正意義上說,和沒談過戀愛差不多。路子基本是這樣,收到家長來信,然后待探家時,回到沈陽在一周內能見一次面(80年代初期通訊聯(lián)系不便,得先通過介紹人來傳達口信)。
我處的第一個對象是1980年夏天,探家時同女方見過面,感覺對方還不錯,人長的一般,白白凈凈、身高1.62米,身體苗條,工作穩(wěn)定。可當?shù)诙我娒鏁r,女方說她有個姐姐都26-27歲了,而且還沒處對象,怕刺激到她姐姐,咱倆談戀愛的事先放一放。這樣一來,她一句話就把我曬一邊了,而且假期時間過去三分之二了,我這趟探親假是算白回來一趟。待我返回部隊后的幾個月里,她到我家好幾次,想恢復戀愛關系。待收到母親來信后,我說還是算了吧,這段戀情就結束了。
而第二個對象,同前面差不多,也是收到家長來信,然后利用1981年春節(jié)前回趟家。其實回家前就收到母親來信,說女方家境一般,兄弟姐妹6-7人,當時我就不同意見面。可都是父親老戰(zhàn)友介紹的,同意不同意也應見一面。待見面后,知道女方在制鎖廠上班,企業(yè)沒什么發(fā)展前途,之后連談都沒談,我這次探親假20天又荒渡了。
而第三個對象,也是收到母親來信,得知是父親單位的一位統(tǒng)計員(后來是人事股長),人長的不錯,大專學歷,其父是省交通運輸局的一位老科長。我們相互通信有半年之久,1981年秋天利用公出回沈陽見了一面,並確立了戀愛關系,也就是我現(xiàn)在的老伴。有人問我,你在保定那么多年,怎么沒在保定找對象。這么說吧,從一開始、也沒想過在保定找對象,最終還是要回到父母身邊的。
在我轉業(yè)回到沈陽37年后,從戰(zhàn)友那里得知個消息,他曾經(jīng)想給我搭線做紅娘。我戰(zhàn)友李海川(原是我連衛(wèi)生員),后調到團家屬院衛(wèi)生所做衛(wèi)生員。因接觸團首長夫人較多,他同我在微信中說:
【李海川戰(zhàn)友留言:不知你還記不記得,有一個佟副政委,后來去了石家莊步校任職,他們家共計五口人,我在家屬院衛(wèi)生所時,他們家老太太是腸結核,每天都需要打針,由于時間長了,和他們家人就熟了,他有一兒一女,女的叫丹丹,男孩叫丹弟,我忘了阿姨姓什么了,特別善良,讓我管丹丹叫丹姐。長的特別漂亮,當時我想到了你,我想給你倆當個紅娘,當向阿姨提到了你時,她說認識你,我一說當紅娘的事,她說這事你得和你丹姐說去,我不管,我哪敢和丹丹說呀,我怕她打我,這事也就不了了之啦?!?/span>
你雖然結了婚,但家屬來隊居住,一般只允許1個月的時間。那時團里的家屬招待所,條件非常差,基本上都是單間,面積也就10平米那么大,做飯洗衣服都在一個屋子里。接下來還得過牛郎織女生活,各在天邊。只有滿足兩個條件,家屬才可以隨軍。
我是1982年結婚的,婚后愛人來隊沒在團招待所住過,暫住連部,那時我負責留守工作(當時連長是張大志、指導員是候錫順、副指導員空缺)。愛人兩次來隊,每次只能住半個月(僅有半個月假),也沒有單獨起過火,連隊做什么我們就吃什么,當年連隊都在外執(zhí)行任務。每到周日,如連隊沒什么事,我會帶愛人去軍、師首長家里看看,那時首長們基本上都離休了。我同愛人結婚也沒舉行婚禮,采取旅行方式,去了北京、南京、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南京、上海轉了一圈?;貋頃r走到天津,先在王軍戰(zhàn)友家住一天(337團7連戰(zhàn)友),后在王向清叔叔家住了一天(王叔當時任天津獨立師師長,曾任337團團長)。如果1984年中旬不提出轉業(yè),年底不走人,愛人也夠隨軍資格了。
軍人家屬隨軍政策建立于1963年,1991年又重新完善和規(guī)范,2011年又進行了調整。1963年制定的制度,一是副營職家屬即可隨軍,二是軍齡滿15年家屬即可隨軍。而1991年制定的制度是,一是副營職軍人家屬即可隨軍,二是正連職務即可以隨軍。而在京的部隊,原規(guī)定正營職家屬可以隨軍,改為副營職服役15年家屬可以隨軍。而2011年調整的政策是,駐全國一般地區(qū)部隊干部的家屬隨軍條件,由副營職或服役滿15年,統(tǒng)一調整為正連職等5項新的軍人家屬隨軍條件,與以往相比明顯放寬。其中第四項是,將駐京城部隊干部的家屬隨軍條件,由正營職或服役滿15年副營職統(tǒng)一調整為副營職。
當時隨軍也好不隨軍也好,由干部自己決定:一是家來至農村籍的干部,家屬一般都會隨軍,個別除外。二是來自城鎮(zhèn)籍的干部,家屬一般都不會隨軍,因為她們都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愛人一但隨軍,待到轉業(yè)時,要想回到原籍都很困難,其中家屬選擇隨軍的也是少數(shù)。三是有少數(shù)干部在當?shù)卣业膶ο?,成家后,愛人在保定市里有工作,這部分人基本上沒選擇家屬隨軍,像我連的石化龍連長,任景成指導員。四是軍隊大院子弟,基本上沒有選擇隨軍的,一但成家后,也只有一周回一趟家了,這里指的是家在保定地區(qū)的。另外,大部分干部的晉升是有限的,轉業(yè)是大部分軍隊干部不可回避早晚的事。如我團沈陽籍的干部,金寶坤政治處副主任、邱佩峰干部股長、崔明宇指導員、郭杰教導員(愛人是沈陽人),他們都沒有選擇家屬隨軍。
我還記得82年夏天,金寶坤副主任、郭杰教導員、還有我、趕上同一時間休探親假。2人來我家看望我父親,后來聽邱佩峰干部股長講過,金副主任,曾做過父親的警衛(wèi)員,原來如此。我父親留2位在家吃的飯(父親是特別愛好客的人)。飯后郭杰教導員跟我說你家房子挺大呀,我說是嗎,我家的房子也不大呀(大間有15-16米吧)。
幾天之后,我來到沈陽紅十字會醫(yī)院,看望郭杰教導員(其愛人在醫(yī)院上班,是護士長)。當時教導員和愛人劉占榮帶著2個女兒,住在由內科病房改成的宿舍里。本來能放4張床的房間,大約有17-18平方米,被用木方及膠合板隔成2間細長條的屋子,住著2戶人家。教導員家從里往外擺放著1張高低床,1張單人床,1個小飯桌,剩下的空間就不大了,行走都困難,說話都不敢大聲說,如同立錐之地。而隨軍的干部家屬起碼:連職一室半,營職二室,團職三室或四室一廳(好像比龍山家屬宿舍面積還?。?。那年月,隨軍也好、不隨軍也好,住房都相當緊張,跟現(xiàn)在沒法比。對了,郭杰教導員1984年初轉業(yè)到,遼寧省第二建筑公司,在機關科室和工區(qū)擔任領導職務,住房大大得到改善,今非昔比了。
那年月,無論家屬隨軍也好,不隨軍也好,都挺難的。你家屬雖然隨軍了住在家屬院里,但營以下干部,只能是周六晚和周日才能回家居?。以诒6ㄊ欣锏囊彩侨绱耍?。80年代初,我連連長石化龍,家住在保定市膠片廠對面路口處,一處獨居的平房。指導員任景成家住在保定市變壓器廠宿舍里。那時一但愛人有了身孕或有了孩子,遇到頭痛腦熱的、或有個急病什么的,都沒人幫忙,還得靠鄰居,雖然近在咫尺。后來我連候錫順指導員,家屬隨軍住在團家屬大院里。那時部隊常年在營房外執(zhí)行其它任務,有時1年都難回一趟家,更別說關照父母妻子兒女了,這就是軍人的職業(yè)所在。
上述經(jīng)歷,都已成為過往,凡是當過兵的人都不覺得陌生。我們?yōu)橹^斗過,我們手握鋼槍保家衛(wèi)國,一腔熱血獻青春,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軍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