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記載了孔子和他兩個弟子子路和子貢的一段故事。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被救者送給子路一頭牛以示感謝。子路收了??鬃訉Α白勇氛绲门!笔录缡窃u論:魯國人從此將喜歡救人于危難之中。
無獨有偶,孔子的另一個學(xué)生子貢因為替一位奴隸贖身,得到政府獎勵,他卻拒絕了,認(rèn)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鬃訁s這樣評說:魯國將不再有人愿做這種替人贖身的好事了。
此后,關(guān)于人性和道德,中國始有:“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之名理。寓意:過分抬高道德標(biāo)準(zhǔn),使一般人達(dá)不到,反而毀掉社會正義。
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廖穎的blog
http://www.fgygp.cn/blog/user/319/archives/2008/683.html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
南方在線 收藏于2011-09-1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18/14/5769371_149233805.shtml子路受禮與子貢贖人之我見(1)子路受禮
昔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齊俗訓(xùn)》中說:子路撜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于患?!闭f的是孔子的學(xué)生子路跳入河中救了個孩子,家長送他一頭牛,他收了,大家說他太貪心。他去問孔子,孔子說,你做得對,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很多年前在《讀者》上讀過這故事,記得當(dāng)時很是震撼,因為這不是常人看問題的角度。頓時對孔子產(chǎn)生了一種高山仰至的感覺。
但是,當(dāng)我看到了“毒奶粉”、“山西黑磚窯”、“大學(xué)生救人喪生,撈尸船挾尸要價”等一樁樁一件件驚心動魄的的事件時,我就常常思索:中國是怎樣陷入道德淪喪的泥潭的?
又一次看到“子路受禮和子貢贖人”這兩則故事時,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了,正是人們接受了孔子對子路和子貢的說教,才一天天變的追銅逐臭、自私、冷漠。這就是社會風(fēng)氣日下,人的道德淪喪的根源。
…………
子路受禮與子貢贖人之我見(1) - 夢菊的日志 - 網(wǎng)易博客
http://yuanhang1953.blog.163.com/blog/static/4724086520108172392359/子路受禮與子貢贖人之我見(2)子貢贖人
“子貢贖人”出自《呂氏春秋·察微篇》。原文為: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而讓其金??鬃釉唬骸百n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fēng)易俗,而教導(dǎo)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fù)贖人矣?!狈g如下:
魯國有規(guī)定,魯人淪為外國的奴隸,有能為他們贖身的,政府出錢。子貢贖了人而不要錢。孔子說:“子貢你錯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風(fēng)易俗,教導(dǎo)百姓,不是只適合你自己就行了?,F(xiàn)在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要錢了對你沒什么損害,不要錢,則不再(有人去)贖人了?!?div style="height:15px;">
我認(rèn)為,如果沒有孔子對這件事評價的誘導(dǎo),有99.9%的人會認(rèn)為子貢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他的行為也應(yīng)該是社會所倡導(dǎo)和遵從的。因為,人們評價人有一個傳統(tǒng)的尺度,就是看他的行為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
一切為著國家和百姓的利益付出而不圖回報的行為都應(yīng)該受到贊賞。
很顯然,子貢這樣做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在為國分憂。連年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讓魯國成為一個貧弱交加的窮國。這個國家千瘡百孔,需要錢的地方很多。子貢是個有錢的商人,也是一個有良心的商人。他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為國分憂,無論如何都不該惹的孔子勃然大怒。
但是,孔子是真生氣了。他對著子貢破口大罵:“子貢啊,你錯了!你就是要了錢,對你又有什么壞處?這是國家的規(guī)定呀!”
孔子的表現(xiàn)為什么這樣反常呢?
…………
子路受禮與子貢贖人之我見(2) - 夢菊的日志 - 網(wǎng)易博客
http://yuanhang1953.blog.163.com/blog/static/4724086520108226392668/子路受禮與子貢贖人之我見(3)論人性
一件事,有說好的,就有說賴的。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么,就沒個標(biāo)準(zhǔn)了嗎?有。這就要看這件事表現(xiàn)出的是人性還是動物性。
《三字經(jīng)》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說,人生來是善良的。
西方卻不這么認(rèn)為?;浇陶J(rèn)為人生來是有罪的,也就是人性中生來就帶著惡?;酵匠錾炊Y,臨終要懺悔就是要洗刷原罪。
中西方的觀點截然相反,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人的善或惡是與生俱來的,就象人的一塊胎記。
真是這樣嗎?
我以為,初生的人和貓、狗沒什么區(qū)別,只有動物性,沒有人性——人性指的是人有意識的行善(其實,有意識的作惡也是人特有的性質(zhì),只是人把自己不好的東西歸于動物,說那是獸性)。
我這樣說是有道理的。
讓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在狼群里長大,他就不會有人的道德觀念,也不會有人的處事方式。
如果善念是人生來就有的,那么,狼孩在他長大后回到人群中時,就會主動去做好事。
同理,如果作惡的心是人生來就有的,長大的狼孩一旦回到人群中,就會主動去做壞事。
事實是,回到人群中的狼孩既不會主動去做好事,也不會主動去作惡,他只會因了自己的本能去找食吃。
盡管他的行為也許會觸犯人類的利益,但在狼孩,他沒有作惡的動機,不應(yīng)該算做作惡。
再來看小孩子的行為,人給他個蘋果他就拿住,你再跟他要,他不會還給你。
動物和小孩子一樣。
你把肉扔給一只貓,你就別想再取回來。就是離它稍微近些,它也會認(rèn)為你是要奪它的食。它會一邊護著,一邊“嗚、嗚”地叫著,向你發(fā)出威脅的聲音。
長大了的狼孩、小孩子、貓,他們的行為是多么相像。這種天然無雕琢的表現(xiàn),也是人的本性,即人的動物性。所以說,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就只有動物性,而沒有人性。
什么是動物性呢?讓我們來看下面的事例
獅子、老虎在它們的領(lǐng)地周圍撒下糞便,告訴別的動物,這個圈內(nèi)的食物是我的,請不要來分羹,這是動物性。
一頭雄海象爬在海灘上,它是這群海象的王。它的周圍是成千上萬頭簇?fù)碇拇坪O?,這些“美女”都是海象王的老婆。
海象王用它的鰭,溫柔地?fù)崦稍谒砼缘腘姨太。另一頭雄海象卻正悄悄地從海邊的淺水里爬了上來,企圖……
一場戰(zhàn)爭馬上爆發(fā),瞬間,兩頭雄海象打的頭破血流。這也是動物性。
一只豹子殺死了一頭羚羊,獵狗跑來了,禿鷙飛來了……它們你搶我奪,撕扯著羚羊血淋淋的尸體,這更是動物性。
簡言之,一切行為,如果他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就是動物性。
那么,什么是人性呢?讓我們來看下面的事例
為了救落水的朝鮮兒童,羅盛教跳入水中英勇獻(xiàn)身,這是人性。
作為一名普通的歌手,叢飛義演300多場,將主要收入捐給貧困的失學(xué)兒童,累計金額超過300萬元,只到生命的終點,這也是人性。
共產(chǎn)黨員江竹筠,被叛徒告密被捕。無論是嚴(yán)刑拷打,把竹簽釘入指甲,還是面對黑洞洞的槍口,都不出賣自己的同志,這更是人性。
簡言之,一切行為,如果他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別人的利益,這就是人性。
人首先是動物,人的動物性是與生俱來的,狼孩和小孩子的行為都證明了這一點。
人性是經(jīng)過后天教育才獲得的。
這就象是一塊兒布,它原本有自己的花兒色。教育的過程,就是在這塊布上涂顏料,把它染成施教者想要的顏色。
人的基因不同,個性各別,在受教過程中得到的人性多少也不盡相同,就象有的布容易上色,有的則不容易。
被染色的布,它要吸收一部分顏料,永久地作為它自己的色彩。其余的顏料則會被時間的水流沖刷掉。人的受教育也如此。
所以說,就是作惡多端的人他也不可能沒有一點人性。比如,他濫殺了許多無辜,但他還孝敬自己的父母。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性的培養(yǎng)是在人的思想中注入一種他原本沒有的東西。
為別人和為自己是對立的,所以說人性是違背人的本性的。這就是為什么一個人學(xué)壞容易,學(xué)好難的原因。
那么,人為什么不能象其他動物一樣,就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呢?
一方面,人有一顆發(fā)達(dá)的大腦。人的聰明會把動物自私和貪婪的本性發(fā)揮到極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會在劫難逃。人毀壞了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最后毀滅的就是人類自己。
另一方面,人是群居動物,有著很強的社會性。
除非你一個人去當(dāng)原始人。穿樹皮,住山洞,茹毛飲血。否則,你的生存不可能完全脫離開別人。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的行為會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影響。
有人造毒奶粉,就會有嬰兒中毒。
有人開黑磚窯,就會有人淪為奴隸。
有人拐賣婦女兒童,就會有家庭妻離子散,骨肉分離。
面里、油里、各種熟食里加了不該加的東西,人吃了就會引發(fā)各種疾病。
蓋樓房的、修橋梁的、各種客運的司機不負(fù)責(zé)任,你的住行就很不安全。
顯然,恰當(dāng)?shù)膲阂秩说膭游镄?,提倡、發(fā)揚人性,這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條件。
現(xiàn)在我們再來分析《子路受禮》和《子貢救人》這兩件事。
孔子支持子路受重禮,這就對人類“自私、貪婪”的本性起到慫恿的作用;而對子貢贖人而不取錢的行為大加鞭達(dá),是對人類“利他” 行為的遏制,也是對人性的遏制。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能讓自私的人明目張膽的自私,而道德高尚的人反而不能抬頭。社會風(fēng)氣由此變壞。
子路受禮與子貢贖人之我見(3) - 夢菊的日志 - 網(wǎng)易博客
ttp://yuanhang1953.blog.163.com/blog/static/47240865201082984532620/對于這兩則故事,我們應(yīng)當(dāng)從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歷史地客觀地分析。
故事中的子路和子貢分別為人民和國家做好事,人民和國家對于他們的善舉給予了回報,其實這是不能與敲詐、貪污、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的行為等同起來的。其實,有些事情也是不可混為一談的。
因此說,對他們個人而言無論是否接受這樣的回報都是無可厚非的。當(dāng)然做了好事而不求回報則更顯得品德之高尚,可謂是雷鋒精神在古代的體現(xiàn)。
而作為孔夫子當(dāng)時的觀點,也并非指責(zé)子貢的品德有問題,而是從當(dāng)時魯國的國情考慮,擔(dān)心不利于倡導(dǎo)更多的人踴躍做好事,
過分地抬高道德標(biāo)準(zhǔn),使一般人達(dá)不到,反而會毀掉社會正義。
事實上,在漫長的私有制社會里,對于善舉給予物質(zhì)的獎勵和接受獎勵是一種有益于社會進(jìn)步的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