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jīng)》。
用當代人的理解,可以說《心經(jīng)》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顯宗精妙四部境界。以四種抉擇方式來闡述:第一層境界是把萬法抉擇爲空性,即色不異空;第二境界是把空性抉擇爲雙運,即空不異色;第三境界是把雙運抉擇爲離戯,即色即是空;第四最高的境界才是把離戯抉擇爲等性,即空即是色。
如此深邃的智慧,是佛教提出的萬法本空的理論依據(jù)。 對於上根者,通過對心的來自何處、住於何地、去了何方的觀察后,能通達萬法的本性。比如,首先觀察我們的分別心來源於何處?它又住在哪裏?我們的分別心最後又去了何方消失於何處?如此觀察後,我們的分別心了無可得,換句話說,我們的這顆心沒有一個真實有的存在,是虛假之法。因爲是空性的,才會有顯現(xiàn);因爲能顯現(xiàn),才是空性的。如果不空,而真實有,是無法顯現(xiàn)的,因爲無法緣取之故。所以,真實之法是不可說,說出來的,無真實性,才有“不可言說”之語。
這裏講了四種抉擇:首先把萬法抉擇爲空性,空性抉擇爲雙運,雙運抉擇爲離戯,離戯抉擇爲等性。離戯抉擇爲等性,是離言思和八種戯論,此時,僅需安住於覺性中。如此真正的卓越智慧,而非尋思分別的。
《心經(jīng)》最後的咒語告訴如是大家:去安住去安住吧!安住在智慧的覺性海中,安住於直至菩提現(xiàn)前之前,於菩提之道永不離開。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