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本樞
為了準確而深刻地解讀莊子文章隱含的晦澀道理,我打算采用問答體的形式解讀莊子。以莊子的弟子藺且的名義詢問,以莊子的名義解讀。
藺且追隨莊子十多年,同莊子一道南去楚國,東至吳越,北到遼東,將莊子一路上的言論詳細記錄下來。對于莊子的言論,藺且有些地方能夠理解,有些地方是一知半解,每到夜晚時分,藺且就會將心中的疑惑向莊子和盤托出,期待老師能夠解釋明白,莊子對于這個徒弟十分喜愛,對于徒弟的疑問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第一章 北冥有魚化為鯤鵬展翅高飛寓意什么?
莊子寫《逍遙游》的時候已近天命之年,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獨特的思考方式促使他不斷在思考“生命的意義”這個命題。
人生追求的是什么?是榮華富貴?是高官厚祿?還是世人的稱頌?這些外在的內容在莊子看來都是累贅,是給人們帶來無盡煩惱的累贅。特別是看了老子的《道德經》之后,莊子欣喜地發(fā)現,自己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是如此的接近,老子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使他想起了在楚國的時候看到的景象。
楚國有戶人家老人去世了,家里人以及眾鄉(xiāng)親在葬禮上載歌載舞,莊子很是奇怪,就問道:“家里親人死了,你們不難過嗎?為何不哀啼呢?”
那家人說,“人的生老病死不是很平常的自然規(guī)律嗎?老人去世了,免去了在人世間的疾苦,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不值得為他高興嗎?”
這件事對于莊子的觸動很大,楚國淳樸的民風和教化體現出來的就是兩個字—快樂。
快樂是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情感爆發(fā),快樂是內心深處抑制不住的激情源泉,快樂洗刷掉內心深處的悲哀與憂郁,快樂滌蕩著內心深處時隱時現的暴怒。人們因快樂而對生活充滿希望,人們因快樂而善待身邊的每個人,人們因快樂而年輕??鞓芬坏┍l(fā),猶如萬馬奔騰,無物可擋。當快樂達到極致的時候,那種境界好像升入萬里高空騰云駕霧的感覺,真是酣暢淋漓的“逍遙游”哇!
莊子腦海中靈光閃現,這種感覺不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嗎?“逍遙游”在生命的進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多少人一直在尋找并追求卻始終領悟不透,“逍遙游”由此問世。
現在聽到藺且詢問鯤鵬是否是逍遙的化身,就說道,“你的悟性很好,我確有此意。”
“有一次,我在河邊散步,看到一條小魚兒在清澈見底的水中自由自在的游玩,忽然,一陣大風刮來,河面上空一只巨大的鷹隼飛來了,鷹隼飛過之處,樹枝搖動,樹葉簌簌而下,平靜的水面上蕩起陣陣漣漪?!鼻f子繼續(xù)說道,“這種景觀激發(fā)了我內心深處一直渴望的自由自在思想,我在想,如果小魚變成巨大無比的鯤魚在大海中游動,那會是一番什么樣的情景;如果鷹隼變成如天般的鵬鳥,那又會是何等壯觀的景象。所以,我就用氣勢磅礴的蛟龍出海和鯤鵬展翅作為逍遙游的開端?!?/p>
藺且聽得興奮起來,他的心跟著老師的思緒不由自主地走進了“逍遙游”中。
譯文:
北海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道有幾千里;仙化成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
大鵬展翅高飛時,一對巨大的翅膀無邊無際,如同白云鋪滿整個天空。
這樣的巨鳥在翻江倒海的波濤上高歌猛進,勇往直前地飛往南海。
(注意:此北海、南海非現在的北海、南海呦,它實質是浩瀚的天然大池。)
齊國有本專門記載怪異事件的書籍《齊諧》,這樣描寫大鵬鳥:大鵬在蒼茫的海面上空南飛天池,巨翼拍打著海浪激起千里高的浪花,乘風破浪飛入九萬里云天,這哪里是一只鳥哇,這分明是一條剛健有力的巨龍?。?/p>
大鵬飛過之處掀起快如閃電的氣體,激起道道塵埃,還有那被強大的氣流吹得找不到方向的各種生物。
天蒼蒼、野茫茫是高遠天空的本色嗎?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俯瞰四周無邊無垠的景象,看到的正是蒼蒼天空,茫茫宇宙呀!
水淺溝小,大船縱有萬般本事也無法游動;坑小倒一杯水,一根小草也能在水坑中漂游成船,一個杯子放入水坑中只能是沉底。原因很簡單,大船需要足夠大的江海湖泊才能夠游動,一棵小草僅需要杯中水即可漂游。同樣的道理,在鳥借風勢,風助鳥力的作用下,大鵬鳥借助于強大的風力展翅高飛入九萬里云霄,在空曠的天空中縱情翱翔,無物可擋,直入南海天池而去。
第二章 鯤鵬有逍遙,麻雀、斑鳩有逍遙嗎?
藺且在閱讀《逍遙游》的過程中,有些部分領悟得很好,有些部分總是迷惑不解。對于莊子總結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論點,藺且有些不明白,既然老師是想表達出心靈像鯤鵬那樣不受拘束、無物可擋的理想境界,為何還要提出蜩(tiao二聲)與學鳩以及斥鴳(yan四聲)在榆樹、枋樹和蓬蒿間輾轉騰挪的滿足于逍遙呢?
藺且將心中的疑惑向莊子提出來,莊子說:
“鯤鵬之逍遙是逍遙游較高的層次,我使用鯤鵬的寓言是想表達出人間千姿百態(tài),不同的人有不同層次的逍遙,每個人出身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對于社會的認知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逍遙?!?/p>
莊子接著又說道:
“藺且,你看看下面的這則寓言故事,看看是否從這則寓言故事中能夠領悟出人世間的小智慧與大智慧。”
這則寓言故事是這樣的:
蟬與斑鳩看到大鵬鳥向南海展翅高飛的壯舉,相視而笑,蟬說:“我竭盡全力高飛,卻總是碰撞到榆樹、枋樹,飛行的高度還沒有榆樹、枋樹高??!甚至是一次飛行無法達到高遠的目的地,就落于地面休息,這也很好哇!何苦非要直上云霄,飛入九萬里的高空呢?”
這兩只可憐的小鳥不知道那些飛鳥們,去郊野一趟,帶夠一日三餐的食物,晚上回來肚子還飽飽滴。如果是飛向百里之外的地方,就需要準備一宿的食物;如果是飛向千里之外的地方,則需要備足三個月的食物。
這兩只可憐的小鳥從未有過長途遠飛、高飛的經歷,哪里知道大鵬鳥翱翔于太空的適意。
由是觀之,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短壽人比不上長壽人,其原因何在?
藺且仔細、認真地閱讀完后說,“老師,我有些明白了?!?/p>
莊子笑笑:“說來聽聽。”
藺且放下竹簡,站在老師身邊,說道:
“老師提出的逍遙游,其實質是一次心靈大爆發(fā)。從北海里的那條小魚到轉變成巨大的鯤魚,這是一次心靈的升華,小魚的眼界很小,可能只看到身邊幾十公分的范圍?!?/p>
“大鯤魚的眼界就高出許多,它游動起來能夠激起幾千里寬的浪花,它看到的世界和小魚看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但是,大鯤魚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在水中游動受到的阻力很大,身體也很滯重,達不到理想的逍遙?!?/p>
“鯤魚仙化成大鵬,在天空中翱翔,同水中的鯤魚相比,自然是又上升了一個層次,沒有了水的阻力,又借助于高空中的風力,那種自由自在的快活,是真逍遙啊!”
“蟬與斑鳩就好比北海里的小魚,在兩棵大樹之間飛行已經很滿足了,一日三餐吃得飽飽的就覺得生活如此也是很愜意的事情,所以,它們不理解大鵬鳥的行為。這就是小知不及大知蘊涵的生活哲理?!?/p>
莊子點點頭,沒有接藺且的話語,只是示意藺且繼續(xù)閱讀下面的寓言故事。
這個寓言故事足以說明小大之別。
有種叫朝菌的蟲子特點是朝生暮死,不知道時光的年輪中還有一個月那么長;有種叫蟪蛄的蟬春生夏死,不知道時光的年輪中還有一年那么長;這就是短壽之物的眼光。
楚國南邊有種靈龜,在它生命的歷程中,它經歷的一個春天是五百年,一個秋天也是五百年,您說這種靈龜的壽命有多長?
遠古時代有棵大椿樹,它經歷的一個春天是八千年,一個秋天也是八千年,您說這種椿樹的壽命有多長?
現在人們都以彭祖為長壽之鼻祖,都希望能夠達到彭祖的壽命,彭祖充其量不過是活了八百年而已,人們真是悲哀呀!
商湯王和賢臣棘之間有過這樣的對話。湯王問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以及天地上下有邊際嗎?”
棘說:“沒有邊際,六合之外是無極,無極之外還是無極。”
湯王又問:“此話怎講?”
湯王說:“我們居住的最北邊有座天然大池,要達到這個天池,必須要經過一望無際的不毛之地才能達到,天池里有一條碩大無比的鯤魚,無法估測出它有多大,只能用無邊無際來形容。”
棘又說:“還有一種碩大無比的鵬鳥,觀其脊背猶如巨山,視其兩翼猶如鋪滿天空的白云,一眼望不到邊啊!大鵬鳥借助風力直入九萬里云霄,一路向南飛去。那盛況可謂白云自嘆弗如,青天屈居它之下。”
湯王再問:“這確實非常大,那么小又是什么樣呢?”
棘回答說:“大王聽說過一種叫麻雀的鳥嗎?小麻雀站在池塘邊的灌木叢上看到鯤鵬如此翻江倒海般的行為,就不停地嘲笑說,這是要往哪里飛呢?整出這么大的動靜,費了這么大的力氣,值當嗎?”
“麻雀自豪地拍拍翅膀,得意地笑著說,我展翅飛翔,上下不過幾丈而已,我在蓬草與蒿草之間輾轉騰挪,也算是盡了最大的力量了,鯤鵬是要往哪里去呀?”
寓言故事講完,棘對湯王說“麻雀與鯤鵬之間的差距就是小大之辯”
莊子最后點評道:
“這幾則寓言故事形象的說明了不同層次的逍遙游,大鵬鳥有翱翔于九萬里高空的逍遙;大鯤魚有水擊三千里水面的逍遙;小魚、蟬、斑鳩以及麻雀也有方寸之間的逍遙。雖然逍遙的程度不同,但是,不同的物都滿足于自己的逍遙??!你看,小小的麻雀稱自己是翱翔于蓬草和蒿草之間,它是多么的自信呀!”
莊子繼續(xù)點評:
“還有那些朝生暮死的蟲子,雖然不知道世間有一個月那么長的光景,但是,活得也很知足。它們和五百年一個春秋的靈龜,八千年一個春秋的大樹相比,其生命是何其短暫,不同的生命歷程都沉浸在自己的逍遙中?!?/p>
莊子最后總結道:
“人世間萬物都存在小與大的變化,人們的眼界存在小與大的變化,人們的心靈同樣存在小與大的變化。”
第三章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乃莊子至理名言
晨曦的第一縷陽光透過飄搖欲墜的窗欞照進一間破舊的茅草屋里,在一張陳舊的案幾旁,莊子手捧一捆竹簡聚精會神地看著,如同一個孩童看到美味的食物流露出的那種貪婪的、垂涎欲滴神情。
時間就在這種雕塑般靜止的畫面里慢慢的流逝,不知不覺,一個上午的時光就過去了。當藺且走進來的時候,莊子還在隱幾而坐,還在手捧竹簡,還在吮吸這竹簡中的甘露。
藺且站在莊子的身旁,恭敬的問道:“老師讀的是老子的書嗎?”
莊子抬起頭看看藺且,“是的,今天看的這些內容對我啟發(fā)很大?!?/p>
藺且趕緊順著莊子的話語說道:“請先生賜教?!?/p>
莊子用手指點著竹簡中的一段話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莊子說:“老子對于人世看得很透,人們生活在物欲橫流的世間,孜孜不倦地追求什么?上層人追求的是榮華富貴,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是豐衣足食。在追求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上榮辱、機會和磨難。在面對這些不同尋常的情感時,人的本性體現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一面?!?/p>
“為什么會這樣呢?老子分析得很到位,因為人都有肉體,人的心靈總是屈就形體而存在,生病了就擔驚受怕,大難來臨了就惶惶不可終日;受寵了表現的是驚嚇,屈辱了表現的還是驚嚇。”
“如果心靈能夠勇敢的脫離形體而存在,能夠超脫形體,忘掉自己的形體,人可能就不會有這么多的情感制約,能夠實現心靈的逍遙?!?/p>
“推而廣之,縱觀歷史上的神仙傳說,那些神仙不管是為了拯救天下萬物,還是幫助一方利益獲得者,他們最終目的都不是為了封官加爵,而是單純的拯救與幫助事宜,絕不會討價還價、斤斤計較?!?/p>
“再說說治理一方領土的圣人吧。有道的圣人心中有大愛,像堯舜禹這些圣人們帶領老百姓生活,其目的很單純,就是讓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生活安穩(wěn),不再顛簸流離,這些圣人們并不是為了流芳千古。再看看現在的君主們,哪一個不是為了擴土并國,哪一個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他們離圣人二字差距太遠了?!?/p>
“老子為了老百姓能夠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寫了多少奉勸君主的格言警句?。∪绲莱o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再如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還有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p>
莊子得出結論:“我理想的最高境界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大意是,最高境界的至人心中沒有小我,有的則是整個宇宙;次一等的神仙心中沒有功名的概念,再次一等的圣人心中不會裝著名利思想。)
藺且聽完老師的恢宏言論后,有些發(fā)呆,他一時還不能完全領悟莊子言論中的深意,他需要慢慢的咀嚼,細細的品味其中的深意。
莊子看到藺且有些發(fā)蒙,知道他沒有完全領會自己剛才的那一段長篇大論,就轉移了話題。
莊子說:“逍遙是人們心靈的一種狀態(tài),我比較過鯤鵬和麻雀的逍遙,這是從萬物的角度分析人性。眼觀人類社會,直接剖析人性的逍遙也具有好幾個層次?!?/p>
“現實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們有著不同的追求,追求的目標不同,其精神境界也就不一樣,我提出了五種人生境界,有知名人士如列子、宋榮子的人生境界,也有具有共性的無名小卒的人生追求。”
藺且聽到老師提出了五種人生境界,就說道:
“我知道老師的這個觀點,您的意思就是盡管不同的人士有不同層次的人生追求,但是,他們都具有一個共性,就是都需要憑借外力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p>
莊子贊嘆道:“看來你是認真鉆研了,領悟到了我的核心思想。我想表達的意思是這些人雖然或多或少的具有逍遙的思想,但都沒有達到逍遙的最高境界—不仰仗任何外力,無物可擋?!?/p>
下面是莊子和藺且上述對話的部分,即《逍遙游》此段的譯文和原文,請讀者朋友們欣賞。
譯文:
莊子感悟:所以說,有些人的智慧和才能足夠勝任一方官員,有些人的行為符合鄉(xiāng)規(guī)民約,有些人的德行符合國君的要求得到國君的厚待,這些人就沾沾自喜,自鳴得意。這和小麻雀的行為有什么區(qū)別呢?
但是,齊宣王時代的大臣宋榮子看不起這些“麻雀”似的的人物。宋榮子屬于相當有定力的人物,他不會因為舉國之內都贊頌他而驕傲,也不會因為舉國之內都非議他而沮喪。宋榮子的境界早已達到精神突破身體的束縛,清楚地了解榮辱的分界線。他雖然不熱衷于功名,但精神世界仍未達到與天地齊步的境界。
相比宋榮子而言,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列子顯然又高出一頭,列子憑風飛行,身形縹緲輕靈,十五天飛個來回,瀟灑自在。也從不刻意去追求所謂的福氣,看上去好似孫悟空在空中來去自由,不受羈束,但是,列子雖然不需要用腳在地面上行走,卻還是需要借助于風力才能夠飛行。
嗚呼,如果能夠乘天地之氣,能夠駕馭陰陽變化,駕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變化,遨游在無窮無盡的太空中,這樣的人還需要借助外力嗎?
許由
第四章堯帝禪讓,許由洗耳,誰才是真正的逍遙?
莊子和藺且就“逍遙游”話題連續(xù)進行了好幾天的討論,莊子看見藺且對于“逍遙游”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就想再考考藺且。
又是一個陰雨綿綿的夜晚,深秋的寒意已經襲來,再加上陰冷的淫雨肆虐著這個空曠的村莊,使夜空顯得更加清冷、孤寂。
莊子將身上的衣袍用力裹緊,以此驅除身上的寒意。他問藺且:
“你聽說過堯帝禪讓,許由洗耳的故事嗎?”
許由熟悉這個歷史典故,立馬侃侃而談。
“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即現在河南省登封市箕山槐里村人),約生于公元前2155年。許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p>
“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當時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堯帝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四處尋訪繼承人,就發(fā)現了許由,決定把天下讓給他。許由認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擔心堯帝的幾個兒子不服氣,引起內亂誤了國家大事,讓百姓受苦,便連夜私奔岐山隱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p>
“這是堯帝禪讓的故事,下面再說說許由洗耳的故事?!笨吹嚼蠋煂W⒌纳袂楹唾澰S的目光,藺且精神頭更足了。
“堯帝愛惜人才,又派使者請許由做九州長官,許由也是嚴詞拒絕。使者走后,許由來到潁水河邊洗耳,有個放牛的老農問他,是否耳朵有污垢?許由說,不是污垢在耳朵,而是有污言穢語弄臟了他的耳朵。后來,這條穎水河又叫洗耳河。”
聽完弟子講述的這兩個故事,莊子很是高興。他示意藺且不要站在那里,坐下來同他討論。
莊子說“許由才德兼?zhèn)?,憑他的能力做個部落聯(lián)盟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他有大愛之心,他知道還有一個人叫舜,也是才華出眾,品行高潔的人,他希望由舜來管理部落聯(lián)盟,所以,就拒絕了堯帝的邀請。他的拒絕成就了兩代圣帝堯舜名垂千秋,也就成了自己的千古美名。這就是老子常說的——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莊子拿起一片竹簡,說道,
“我把這個故事也寫進了《逍遙游》中,你看,這兒寫道,遠古時代圣帝堯希望把天下讓給許由。
堯帝對許由說,‘我在位時期,沒有為百姓做出什么豐功偉業(yè),太陽和月亮出來了,而燭火還在點燃,這是要和日月比光明嗎?豈不是難上加難;大雨普降大地,百姓還在不停地忙著澆灌莊稼,這是要和雨水比賽嗎?豈不是徒勞無益?!?/p>
‘現在,先生您立于世間天下就井井有序,我卻好像一個機械指揮的木偶做的都是無用之功,我認真反省自己,覺得還是由您來治理天下更為合適。’
許由對堯帝說,‘您治理天下的時候,五谷豐登,百姓豐衣足食,一幅國泰民安的景象?,F在我代替您治理天下,行使君權,理由是什么?’
‘如果是為了沽名釣譽,我獲得名譽的目的是什么呢?巧婦鳥在深山老林中筑巢,偌大的一片樹林,巧婦鳥不過只占用一個小樹枝而已;鼴鼠在壯闊的河水里飲水,也只不過喝飽肚子罷了?!?/p>
‘大王請收回成命吧,我于天下實在是無用之人,就好比祭祀的時候,侍弄祭品的廚子不去下廚,主管祭祀的司儀也不會越俎代庖啊!’”
莊子放下竹簡,繼續(xù)說道,“我沒有把‘許由洗耳’的故事寫進《逍遙游》中,主要是覺得這個故事有損許由豪放的性格,顯得許由非常小氣。”
藺且聽完老師的點評以后,就笑著說,“許由是個真正的隱士,是逍遙的代表。那么,老師又列舉肩吾和連叔的例子想說明什么呢?”
莊子微微一笑,說道,“肩吾和連叔是我虛構的兩個歷史名人。我是想通過肩吾與連叔的思想碰撞,表達出歷史上確實存在這么一群人:他們的思想廣漠無邊,他們的所思、所想完全超出了平常人所能夠觸及的高度、深度、寬度和廣度,所以,平常人的思想也有形體上的殘疾,而接輿所代表的這群人思想是完美的,是創(chuàng)新的,是純凈的?!?/p>
藺且聽完莊子的點評后,不由自主的仔細閱讀《逍遙游》中肩吾與連叔的部分。
肩吾問連叔,“我聽說楚國的狂人接輿做事不著邊際,有來無回,說話也是大的沒譜,典型的瘋瘋癲癲,不符合情理的行為。”
連叔反問道,“此話怎講?”
肩吾說道,“接輿曾經對我說過,‘在遙遠的地方,有座名為姑射的山,山上住了個神人,神人的肌膚如同冰雪那樣白皙、滑嫩,姿態(tài)如同處子那樣美好、曼妙。神人不食五谷,吸風飲露,有時候腳踩祥云,有時候騎著飛龍在天空中遨游,完全是俯瞰地球的氣勢。他專注的神情能夠放射出犀利之光,殺死旱澇、蝗蟲使莊稼獲得豐收?!抑划斔窃诖蠓趴裱远挥枥聿恰!?/p>
連叔說道,“接輿說的是事實,盲人看不見精彩的文章,聾子聽不見悅耳的鐘鼓聲,世間何嘗只有形體上的盲聾之殘疾,心靈和精神上也有類似于形體上的殘疾呀!肩吾你就有這種情況啊!”
“最高境界的人,最高境界的德,都在遵循著老子的道學思想,道生萬物,萬物歸一。人世間紛紛擾擾,動蕩不安,接輿哪肯去管理這些煩惱事情。最高境界的人,不會讓身外之物傷害到自己,哪怕是洪水漫天也不會溺死;哪怕是干旱得石頭融化成水,山土焦化成灰也不會覺得熱;哪怕是塵垢、秕糠也能夠鑄造成堯舜,這樣的人豈肯為了身外之物而去勞心費力?”
藺且讀完此段明白老師是在借連叔之口,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觀點。
第五章 莊子與惠施之辯論:大而無用和價值最大化哪個更勝一籌?
藺且在學習期間,一直住在莊子的家里。雖然莊子窮困潦倒,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但是,藺且還是愿意忍受極度清貧的生活,終日追隨莊子。
又是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刻,師徒二人秉燭夜讀。這一刻,他們正在閱讀《尚書》的《堯典》部分。
藺且問莊子:“老師,堯帝時代是多么令人向往啊!堯帝親率百姓播種、收獲、田獵,倡導克明俊德的價值觀,治理滔滔洪水。您說,這樣的時代難道不也是一種逍遙嗎?”
莊子搖搖頭,放下手中的竹簡,站起身,在簡陋的屋中來回地踱步。他走近藺且,說道,“你還是沒有真正理解堯帝的心思,堯帝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放飛而不是所謂的與民同甘共苦,他無意于博取圣名。與民同樂只是淺層次的精神和物質追求,逍遙的真正內涵決不能用物質來評價,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p>
莊子的眼睛發(fā)出亮晶晶的光芒,臉上露出一抹紅潤。藺且知道老師的興奮點已經被觸動了,那精彩絕倫的寓言故事就要噴薄而出了。
果然,莊子又坐回榻上,雙手放在膝上,這是莊子講道的特有姿勢。
這一晚上,莊子連續(xù)講了五個寓言故事,而且是寓言中還有寓言。
第一個寓言故事:
有個宋國的商人購買了大量的帽子去越國銷售,本指望狠狠的大賺一筆,不成想越國人都把頭剃得和燈泡似的,身上紋滿漂亮的花紋作為裝飾,根本用不著戴帽子加以修飾。
第二個寓言故事:
堯帝做天下的時候,百姓自愿追隨,社會秩序井然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一次,堯帝親往汾水北面的姑射山拜見四個有名望的圣人,堯帝站在山頂上遙望遠方,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一樣。
莊子點評:
堯帝對于天下的態(tài)度如同光頭的越人對待帽子一樣,盡管他把天下治理得非常好,但是,他并沒有把天下?lián)榧河械男乃?,天下百姓簇擁在他的身邊,把他當做主心骨,都認為堯帝看重天下。其實則不然,天下百姓看到的只是堯帝盡心盡力為百姓辦事、為百姓服務的一面,沒有看到堯帝的另一面。
堯帝的另一面是棄天下而去,無牽無掛的長存于四海之外,逍遙于廣漠天空。就像老子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堯帝希望自己也能夠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但是,現實生活中想做到這一點是多么的困難呀!把天下治理好,再把天下拱手相讓,還一個逍遙的自我還真是困難。
第三個寓言故事(第四個寓言故事融入在此中):
魏國的宰相惠施和莊子是發(fā)小,也是無話不談的摯友?;菔┰谇嗄陼r代一直熱心于仕途,后被魏國國君魏惠王(即歷史上有名的梁惠王)相中,成為魏惠王時期的宰相,惠施善于詭辯,和公孫龍子同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惠施曾經對莊子說過,“魏王贈送我一粒大葫蘆種子,種下后結了一個五石大的葫蘆,這么大的葫蘆盛水承受不住水的重量,把它一剖兩半做成瓢,又太扁平了,裝不了多少東西,我只好把這個虛大無用的葫蘆摔碎了?!?/p>
莊子說,“惠施啊,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物品?。 ?/p>
“宋國有戶人家有祖?zhèn)鞯膬鰝嗨?,這戶人家世世代代以洗滌麻絮為業(yè)。有個商人聽說了這個神奇的凍傷膏,就出價百金購買。宋國人召集族人商量說,‘我們家族世世代代以洗滌麻絮為業(yè),一年的收入不過數金?,F在,有人出價百金購買凍傷膏,這個生意劃算??!’商人買到了凍傷膏以后,就去游說吳王,贊嘆凍傷膏的妙用。恰好在當年的冬天,越國出兵攻打吳國,吳王任命此人為將領派兵迎戰(zhàn),吳越兩軍展開水戰(zhàn),吳軍使用凍傷膏使兵士免于皴裂之苦,從而大敗越軍,商人因此而獲得封地封侯的獎賞。一副凍傷膏的藥方,有的人得到它能夠封地封侯,有的人得到它只是免去了洗滌麻絮之苦,可見,同樣的東西使用在不同地方得到的結果差異很大呀!”
“惠施你有五石大的葫蘆,為什么不換個思路想辦法,把它系在腰間作為腰舟在江河湖海上漂游,那是多么愜意、多么逍遙的事情?。∧阒皇菑暮J的用途考慮它大而無用,你的心真像窩成一團的蓬草啊,哪哪都堵塞?!?/p>
惠子本來想用大葫蘆無用譏諷莊子的崇大思想,莊子巧妙地用凍傷膏在不同人手里產生不同的經濟效益教訓惠施,物各有宜,關鍵在于使用人,使用的好,人物相得益彰,使用不當,人物皆廢。
莊子堪稱辯論高手,用凍傷膏一例打暈惠施后,再批評惠施思想僵化,故步自封,拘泥于個人成見,沒有開闊的視野,想不到大葫蘆的其他用途。
第五個寓言故事:
作為以辯論聞名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不服氣莊子的說教,再次發(fā)難。
惠施對莊子說:“我家后院種了一棵大樹,因其臭不可聞,大家都叫它樗(chu二聲),樹干結滿了疙瘩,用木工的墨線無法測量出準確的長度和寬度。樹枝彎彎曲曲無法用規(guī)矩準確的測量出來。這樣的大樹即便長在道路上,木匠也不會看一眼。現在我提出有些東西大而無用的觀點,很多人都認同呢,樗樹就是一個例子?!?/p>
莊子說:“惠施你是以偏概全,你難道沒有看見捕鼠的狐貍和野貓嗎?它們匍匐在地面上,等候捕殺傲慢的田鼠;它們東串西跳,完全不避諱高低上下,很容易落入獵人布置的陷阱里,喪命于捕獵器中?!?/p>
“現在有大鵬鳥似的牦牛,也是大如垂天之云,能力超群,卻拿一只小老鼠毫無辦法?!?/p>
“惠子你家有這么大的一棵樹,你還著急它沒有用處,為什么不把樹放到沒有人煙的荒郊野外,行人來到此處可以用樹遮陽擋雨,晚上在樹下就寢又是多么逍遙自在?。 ?/p>
莊子最后總結到:
“這棵大樹不為刀劍斧頭所砍伐,不為萬物所傷害,皆是因為大樹一無是處,而無所用處正是大樹得以長生的緣由,得以逍遙的根源。同樣的道理,天下萬物,無論是大是小,只要走向極端,受到傷害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只要是用其所用,大小之物都是同樣的逍遙。正如老子所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是一樣的道理?!?/p>
至此,莊子的《逍遙游》全部完結,莊子提倡的心的逍遙與形的委蛇在諸子百家的先秦時代引起了很大的震撼,莊子提出的心靈與形體的分離的觀點更是令諸多學者不能接受。這是一種理想境界的思考,這是一種遠離現實社會與生活環(huán)境的思考,莊子是科幻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神化生活的高手。
閱讀莊子的《逍遙游》,我們立足于現實的生活環(huán)境,基于滿足人類心靈追求的目的思考兩千多年前的莊子為我們奉獻的極為珍貴的精神食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