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通感,指各種感覺彼此打通,各官能領域不分界限。感覺與非感覺融合,即超感官通感、概念通感,如“秀色可餐”“大飽眼?!钡取?br>文學的通感修辭格又叫 “移覺”,即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活潑、新奇。
通感有重要的意義。
若運用于詩歌,有助于表現(xiàn)詩人對現(xiàn)實美的豐富而獨特的感受,創(chuàng)造出新穎別致的審美意象,釀出詩的特殊韻味。在藝術層面,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增強表情達意的藝術效果。在美學層面,可以增加審美的情趣,增強描述的形象性,創(chuàng)造出奇妙的意境,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和美的享受。
詩歌與通感天然相戀。
詩歌通感藝術的運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的荷馬。在荷馬史詩中寫有這樣的詩句:“樹上的知了潑瀉下來百合花似的聲音。”在這一詩句中,把屬于聽覺的知了的“聲音”轉化成“百合花”這一視覺形象,在聽覺與視覺這兩個感覺領域同時刺激欣賞者的感應力,擴大了欣賞者對審美客體的感受范圍。
英國詩人艾略特贊美玄學派,說詩能“像嗅到玫瑰一樣嗅到思想”。
法國后期浪漫主義詩人波特萊爾也曾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提倡過通感藝術的運用。他在1840年創(chuàng)作的十四行詩《交感》中,以“象兒童肉體一樣噴香,象笛音一樣甜蜜”的具體描寫,實踐了他所主張的大自然中“味色、音感應相通”的通感理論。
文學以通感出場,于是,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
摘取一些文學里的神仙通感,分享給大家:
1. 夏天的日子一連串燒下去,雪亮,絕細的一根線,燒得要斷了,又給細細的蟬聲連了起 來,“吱呀、吱呀、吱……”
——張愛玲《詩與胡說》
2. 陽光退出院子,退得那么慢。其間還有多次停頓,如同一種哽咽。
——余秀華《月光落在左手上》
3. 她流血的時候,我熟知的氣味會改變顏色。那些天,她的靈魂里都是鐵的顏色。她聞起來像 把槍。
——珍妮特·溫特森《寫在身體上》
4. 從鐘樓上,一串串鐘聲沉重地跌落, 跌進夜的深淵,就象沉入海底。
——里爾克《月夜》
5. 山是青的,地也是青的,好像山上的滴翠慢慢流到人間去了的樣子。
——老舍《青蓉略記》
6. 他對同情的需求傾瀉擴散,在她腳邊形成了個個水坑,而她這個糟糕的罪人只會把裙子提到 腳脖子上面,以免弄濕了。
——伍爾夫《到燈塔去》
7. 海暗了,鷗鳥的叫聲,微白。
——松尾芭蕉
8.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9. 那女人爆出一陣直率的笑聲,仿佛一條玻璃溪流在整個家中蕩漾。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10. 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條紋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條子便是行馳著的電車——平行的,勻凈 的,聲響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識里去。 ——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
11. 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wěn)妥,像記得分明的塊樂,甜而悵 惘,像忘卻了的愁。
——張愛玲《更衣記》
12. 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像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
——錢鍾書《圍城》
13. 夜里,我們的床上是一片珊瑚海,明亮的波紋在海底游曳,她就躺在波紋之中,好像一塊 雨花石,伸出手來,對我說道:快來。在悶熱的夜里,能夠潛入水底真是愜意。 有一只鰩 魚拖著烏云般的黑影侵入了這片海底,這就是我。
—— 王小波《萬壽寺》
14. “我聞到那明亮的寒冷?!?“蛋殼般薄薄的靜,孵在河灣?!?nbsp;
—— ??思{在《喧嘩與騷動》
15. 藍水兵/你的嗓音純得發(fā)藍,你的吶喊/帶有好多小鋸齒/你要把什么鋸下來帶走/你深 深地呼吸/吸進那么多透明的空氣/莫非要去沖淡藍藍的咸咸的海風。
——李鋼《藍水兵》
16.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山關!
——高適《塞上聽吹笛》
…… 似乎也有一種病癥叫“通感癥”,患上這種病的人叫“聯(lián)覺者”。在他們的感覺系統(tǒng)中,詞語和數(shù)字都是有顏色,有形狀、質地和情緒的。 真實的超能力啊。
~度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