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朱慶馀最有名的一首詩,曾經(jīng)改變了他的命運。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乍一看,這首詩寫的是新婚夫妻的甜蜜生活:新娘即將拜見家中長輩,在鏡前梳妝,但不知道自己的妝容是否合適,于是嬌羞地問新郎,我的眉毛畫得如何?
實際上,這首詩叫《近試上張水部》,是朱慶馀在進士考試前寫給大臣張籍的行卷詩。
什么叫行卷呢?
唐代科舉考生在開考前,可以將自己所作的詩文投贈給達官貴人,此即“行卷”。考生的詩文如果能得到肯定,便會被推薦給主考官。唐朝科舉還未全面實行糊名制,考官會事先按照印象分,列成一個可供參考的“通榜”,這將影響之后的錄取名單。
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正是一首成功的行卷詩,他將自己比喻為新娘,希望得到文壇前輩的認可。他行卷的對象水部員外郎張籍,是與韓愈齊名的文壇領袖,咖位高,人脈廣。
張籍對朱慶馀的才華十分欣賞,當即回了一首詩:
越女新妝出鏡心,
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人間貴,
一曲菱歌敵萬金。
結果,朱慶馀果然考中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的進士。
這段文壇佳話的背后,是一個詩人內(nèi)卷的時代。
自武則天大開制科后,越來越多的下層知識分子對科舉考試心馳神往。
科舉考試在不斷吸納一般地主士人的同時,也沉重地打擊了關隴貴族和功臣貴戚集團。
這一時期的科舉,本質(zhì)上是一次政治大洗牌。
武則天掌權后,先后任命的宰相中有20人為明經(jīng)、進士出身,占其統(tǒng)治時期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
到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科舉出身的宰相人數(shù)達到三分之二,如宋璟、張九齡、陸象先、韓休等名臣,都是通過科舉步入仕途。
盛世之下,科舉考生人數(shù)也更加龐大,如《通典》記載,“開元、天寶之中,一歲貢舉,凡有數(shù)千”,錄取率則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jīng)稍微簡單些,“得第者十一二”。
唐玄宗時期,還有一項重要的舉措,即進士科以詩賦取士,被正式確立下來。
如此一來,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詩人不僅考前行卷要用自己平時寫的詩文,到了考場上,還要考詩賦。
南宋詩人嚴羽有一個獨到的見解,認為唐人之所以那么能寫詩,就是因為“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唐代有一位學霸祖詠,留下了一首科舉考場名詩,并入選現(xiàn)在的中小學課本。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首《終南望馀雪》,是祖詠在開元十二年(724年)應試時所作的考場之作,描寫長安城外的終南山冬日黃昏、雪過初晴的景色。但全詩只有兩韻,并不符合寫“五言十二句”律詩的考試要求。
據(jù)《唐才子傳》記載,祖詠是開元十二年進士,可見他的詩雖然格式不對,卻憑借出色的藝術成就打動了當時的考官,得以金榜題名。
當有人問祖詠,為何只寫四句,他回答道:“意已極之,不必畫蛇添足?!绷攘葞坠P,盡顯盛唐詩人的才氣與不羈。
此外,與祖詠同為唐玄宗時期科舉中第的詩人,還有被譽為“詩佛”的王維、“獨以五言古勝場”的儲光羲、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王昌齡、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岑參、寫“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崔顥等等。
每到秋冬之際,來自各地的舉子與兩都的國子監(jiān)生相會于長安城。
成百上千的學子穿行于長安的街巷和里坊,一時“麻衣如雪,滿于九衢”,每一位文士都將從這里出發(fā),奔赴屬于他們各自人生的長安三萬里。
然而,唐代科舉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一方面,行卷破壞了科舉應有的公平原則。對出身寒門、不善交際的考生來說,他們往往難以通過行卷來獲得認可,行卷成功的僅是鳳毛麟角,而那些家境優(yōu)渥、人脈廣闊的子弟更容易用行卷取得先機,干預考試,說白了,就是“走后門”。
開元年間,進士出身的太子校書郎王泠然上書宰相張說,指出:“今之得舉者,不以親則以勢,不以賄則以交?!?/span>
但身為一代文宗的張說,對此也無能為力。
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宰相楊國忠之子楊暄有一年去參加明經(jīng)考試,成績不合格。當時,禮部侍郎達奚珣擔任主考官,他看到楊暄的試卷答得一塌糊涂,知道這人肯定不學無術,又害怕楊國忠的權勢,于是讓兒子達奚撫去拜見楊國忠,探探口風。
楊國忠一看達奚撫過來,以為他是來告訴自己兒子高中的喜訊,不禁面露喜色。可達奚撫真是情商感人,他對楊國忠說:“家父讓我來告訴相公,令郎考試不中程式,但家父也不便讓他落第。”
楊國忠怒道:“吾兒生來富貴,還需要鼠輩來賣弄嗎?”達奚撫嚇了一大跳,趕緊跑回家匯報情況。達奚珣無奈之下,只好讓楊暄的名字登榜。
另一方面,進士科以詩賦取士,導致很多士子不學諸子百家和儒家經(jīng)典,將這些書放在角落“吃灰”,只埋頭賦詩作文,歷史知識匱乏,對時事沒有了解,對政事缺乏經(jīng)驗(“以聲律為學,多昧古今”“六經(jīng)則未嘗開卷,三史則皆同掛壁”)。
盡管進士及第的文士中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實干型人才,但唐玄宗認為,文學之士太多,終究不利于朝廷的正常運作。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一場文學之士與吏干人才的較量擺上臺面,爭斗雙方是唐玄宗倚重的兩位大臣——張九齡與李林甫。
張九齡早年進士及第,幾十載宦海沉浮,從一介校書郎干到了宰相,成為開元年間的名相。后來,唐玄宗任命官員,還時常問道:“風度得如九齡否?”
李林甫不是科舉出身,他本為唐朝宗室旁支,靠門蔭入仕,為人工于心計,但又是“一個精明的行政官員和制度專家”,曾奉命修訂整理《開元新格》、《唐六典》等法典。
李林甫劇照。圖源:影視劇照
這一年,唐玄宗任命李林甫為宰相,同時被提拔的,還有另一名大臣牛仙客。
牛仙客是邊疆小吏出身,也沒有參加科舉,因軍功累遷至地方大員,在當時屬于“流外入流”的官員,有過人的從政能力。
張九齡對此次任命十分不滿,上奏道:“自大唐開國以來,尚書之職只有德高望重者才能擔任,牛仙客曾是區(qū)區(qū)河湟使典,現(xiàn)在驟然身居清要之位,恐怕會讓朝廷蒙羞?!?/span>
當聽說唐玄宗要給牛仙客加封爵位,張九齡又說:“封爵歷來是獎勵有功之臣,牛仙客身為邊將,充實倉庫、修理器械都是他的本職工作,不足以論功。陛下賞賜金帛即可,不可封爵。”
唐玄宗只好保持沉默,等張九齡走后,李林甫蹦出來說:“牛仙客有宰相之才,張九齡不過是一書生,不識大體?!眲倓傔€在生悶氣的唐玄宗一聽,大悅。
第二天,唐玄宗再次提及此事,張九齡仍然反對。
唐玄宗發(fā)怒了,說:“你以為牛仙客沒有門籍嗎?你又是何門閥?”唐玄宗說的雖然是氣話,但也表明他仍認為門蔭入仕是出仕的正途之一,故而暗戳戳地諷刺科舉出身的張九齡。
張九齡心平氣和地答道,臣本嶺南寒門,不如牛仙客生在中原,但臣已在中樞多年,牛本是邊隅小吏,目不知書,若加以重用,恐怕難孚眾望。
唐玄宗同時擢用門蔭入仕和流外入流的官員,明顯是在打擊朝中科舉出身的文學之士。
因此,張九齡反對無效,唐玄宗將其貶逐,堅持任用李林甫和牛仙客為相。
李林甫拜相,是吏干人才的全面勝利,以門蔭入仕的李林甫和從流外入流的牛仙客為代表的官員,很快取代了以張九齡為首的科舉士人在最高統(tǒng)治機構中的地位。
但李林甫是個口蜜腹劍之徒,當上宰相后排除異己,阻塞言路,盛世的危機逐漸顯現(xiàn),在其當政期間,文學之士受到排斥,開元年間進士及第的文人,到天寶年間都難登高位。
朝政昏暗之際,一位詩人來到長安城,繼續(xù)他苦澀的科舉生涯。
他就是,杜甫。
用杜甫的話說,他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士大夫家庭。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于唐高宗年間進士及第。
杜甫從小就立志當家族的讀書種子,青年時代的他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豪情萬丈,志向遠大,卻很快遭到現(xiàn)實的毒打。
安史之亂前,杜甫至少經(jīng)歷過三次科舉,耗費了他從青年到中年的時光。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24歲的杜甫第一次進京參加進士考試,卻名落孫山。
這一次落第并沒有給杜甫帶來太大打擊,因為他還年輕,有用不完的精力和磨不滅的斗志。
此次落榜后,杜甫暫時告別考場,在齊趙之地度過了五年漫游山水的生活,所謂“性豪業(yè)嗜酒,嫉惡懷剛腸”,“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這與后來那個多愁善感的老杜截然相反。
這一時期,杜甫還遇到了他的偶像李白,以及另一位大器晚成的詩人高適,三人結伴同游,到梁宋之地“飲酒觀妓,射獵論詩,相得甚歡”,玩得很嗨,結下深厚的友誼。
如果用一首詩來表現(xiàn)杜甫青年時代的氣質(zhì),那便是他在齊魯之地游玩時所作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開心快活數(shù)年后,杜甫年紀漸漸大了,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前途。
天寶六載(747年),唐玄宗欲廣求天下之士,下詔開展一次制舉考試,求通一藝者來京師,杜甫再次滿懷壯志,進京趕考。
這一次,偏偏遇上李林甫上賀表,對唐玄宗進言“野無遺賢”,也就是說,人才都已在朝中,民間沒有遺漏的賢人。
李林甫明顯是在吹牛,可唐玄宗為顧及面子,竟然真把這個奸相的話當回事。
此外,李林甫擔心“草野之士對策斥言其奸惡”,因而對考生們的詩賦心存芥蒂。結果,應考士子全部落榜,杜甫又沒考上。
在這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后,杜甫已成了“35+”大齡青年,漂泊無依的他面對年齡焦慮,決定留在長安,繼續(xù)奮戰(zhàn)科場,便有了十年困守長安的苦悶生活。
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中,他如此描述這段窮困生活:“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span>
在此期間,杜甫第三次參加科舉,得到的結果是“送隸有司,參列選序”,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還是未能踏入仕途。
杜甫舉進士不中,只好以詩文干謁王公大臣,十年間寫了N篇求職信。曾經(jīng)無比自信的他在詩中自稱為“賤子”,表達科舉落第后的失落情緒,并謙遜地表示:“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span>
他還曾上街賣藥,寄食于親友家,卻始終擺脫不了貧困。
最后,困守長安十年的杜甫只得到一個勉強糊口的崗位——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也就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類似于門衛(wèi)大爺。
好在有個鐵飯碗,杜甫趕緊到奉先縣,探望寄住在此的妻兒,將這一消息告訴家人。一到家中,“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原來小兒子已經(jīng)餓死了。
轉(zhuǎn)眼間,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不得不與國家一同面臨黑暗的命運。
在某種程度上,杜甫是唐代科舉的一個失敗例子,無論是干謁,還是考試,他都沒成功,最后還不幸趕上了亂世。
但是,詩人不幸詩家幸。
參加科舉的坎坷經(jīng)歷,讓杜甫的文風發(fā)生轉(zhuǎn)變,逐漸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他自稱為“野老”,十年間投詩干謁權貴,卻時時關心民間疾苦,寫詩批判“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現(xiàn)狀。
他的詩比科舉士子的策論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后人稱之為“詩史”。
安史之亂后,杜甫被叛軍俘虜,囚禁一年,逃出后投奔新君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不久后得罪皇帝,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即杜甫辭官入蜀的前一年,他與科舉有了最后一次緣分。這一年,唐肅宗下詔命州府選拔人才,進京參加進士考試。
唐肅宗畫像。圖源:網(wǎng)絡
當時,唐肅宗已經(jīng)回到長安,但唐軍和安史叛軍仍在河南、河北一帶交戰(zhàn),國家形勢依然危急。杜甫參加此次選拔,作了《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他結合戰(zhàn)亂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五個建議,包括戰(zhàn)爭中如何征收賦稅以兼顧強兵、益民,以及解決民生勞弊、兵卒輪休等問題。
正如杜甫此前在《兵車行》一詩中傳達征夫之苦時,發(fā)出的呼吁: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但是,杜甫的策問再度石沉大海。與功名無緣的他,不久后離開了帝國官場。
大唐也許沒有眷顧杜甫,但杜甫不曾辜負大唐。
朝堂上的高官來來往往,長安城的士子麻衣似雪,但普天之下,只有一個杜甫。
進入中唐時期,面對國家衰敗的局面,一些大臣針對科舉考試,提出改革措施。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禮部侍郎楊綰、尚書左丞賈至等上疏條陳科舉之弊,認為唐朝科舉中最重要的兩科,進士考詩賦,明經(jīng)考帖經(jīng),都是“試之小道”,會導致“儒道不舉”。
他們說,學生不認真學習經(jīng)史,才會滋生亂臣賊子,遂使“臣賊其君,子弒其父”的罪行發(fā)生。由于安史之亂的教訓近在眼前,楊綰等人就將鍋甩給科舉。
事實上,無論是發(fā)動叛亂的安祿山、史思明,還是弒父奪位的安慶緒、史朝義,都和科舉風馬牛不相及。
楊綰、賈至等人認為,取士制度應該以儒家經(jīng)義為主,所以希望停廢進士、明經(jīng),改為由各縣令、刺史推舉考生,到尚書省考察經(jīng)義、對策,使學生修德業(yè)、知廉恥、懷禮讓、守忠信、行仁義,以此選出符合儒家思想的官員。
楊綰等人的想法充滿了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主義,他們覺得,只要改變?nèi)藗兊乃枷朊婷?,就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其重視儒家經(jīng)義的主張,也與宋代以后的科舉制度不謀而合。
但是,中晚唐時期,以進士科為主的科舉考試已經(jīng)深入人心。盡管唐朝也試著做過“進士論議,不試詩賦”的改革,但都不久即擱置。直到唐末,詩賦都是進士考試的一個主要項目。
新一代的文學之士通過科舉登上政治舞臺,他們之中有的人像杜甫一樣不走運,也有的人平步青云,一展抱負。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的白居易進士及第,自稱“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也就是說,同年登第的人中他最年輕。
唐代有一句俗語,“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30歲考中明經(jīng),已經(jīng)太晚了,50歲考中進士,卻還算年輕。
明經(jīng)這玩意兒考帖經(jīng)、墨義,主要是是靠死記硬背,而且錄取名額多。進士就難考多了,考試以詩賦為主,錄取率極低,有時考生多達數(shù)千人,上榜者卻不過二三十名。
白居易顯然是人生贏家,不到三十歲就已考中進士。
但是,白居易的才華也非天賜,而是多年勤奮苦讀的成果。
白居易出生于一個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時輾轉(zhuǎn)各地四處謀生,在兵荒馬亂中艱難成長。他在考中進士前,曾在詩中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他在給好友元稹的信中說過,自己為了考中進士,白天練寫賦,晚上學書法,讀書讀到口舌生瘡,寫字寫到手臂和胳膊肘上都生了老繭,身體未老先衰,發(fā)白齒落,視力嚴重下降。
白居易行卷的故事也常為人津津樂道。
剛進京時,文學青年白居易先去拜見文壇前輩顧況,向?qū)Ψ焦Ь吹爻噬献约旱脑娢摹?/span>
顧況當時沒聽說過白居易,看到其名字,幽默地調(diào)侃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遍L安是大唐的一線城市,物價超高,一個地方來的小青年,要在這里立足可不容易,居大不易??!
等到翻開卷軸,讀了白居易的詩后,顧況才知道自己多慮了。據(jù)說,第一首詩就是選入小學課本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顧況改口道:“有這樣的詩句,居天下又有何難,老夫剛剛只是戲言?!贝撕?,小白勇敢飛,老顧永相隨,顧況憑借自己的文壇地位,為新人白居易打call,助其出道。
白居易畫像。圖源:網(wǎng)絡
貞元年間,另一位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寒士是韓愈,他可說是幸運版的“杜甫”。
韓愈年少時顛沛流離,自稱 “家貧不足以自活”,從貞元三年至五年,他連續(xù)參加三次進士科考試,都沒有考上。此后,韓愈“投文公卿間”,漸漸博得京城達官貴人的青睞。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第四次參加考試,才考中進士。這段時間,韓愈通過向人借錢,才勉強維持生活,他說:“在京八九年,無所取資,日求于人,以度時日?!?/span>
在唐代,僅僅考進士不能授官,還要通過吏部銓試才能正式入仕。遺憾的是,韓愈未能被吏部錄用,他只好繼續(xù)京漂生活,又考了四年,仍未能做官,無奈之下出任地方節(jié)度使的屬官,幾年后才通過銓選。
即便是如韓愈這樣意志堅定的牛人,也曾抱怨道:“我只想當個芝麻大的小官,卻成了奢望,連一畝之地的官舍,都難以追求?!?/span>
他的科舉經(jīng)歷就像杜甫一樣曲折,好在苦盡甘來。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努力,韓愈終于官居高位,成為文壇泰斗,也是年輕士子們行卷的對象。
韓愈在科舉之路上吃了不少苦,成名后樂于引致后進,常常熱情地接待前來拜見的士子。進京的考生“多有投書請謁者”,時人謂之韓門弟子。
韓愈畫像。圖源:網(wǎng)絡
說起唐代科舉題材的詩,不得不提中唐詩人孟郊寫下的名篇《登科后》。
孟郊一生窮困潦倒,年近半百才考中進士,難掩內(nèi)心的激動,與同年們輕快地騎馬游遍長安:
昔日齷齪不足夸,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然而,更多的考生只能屢敗屢戰(zhàn),直至終老于科場。
唐德宗在位時,有個叫宋濟的老考生考了好多年都沒考上。
每次考場作詩,宋濟如果發(fā)揮不好,沒有按照試題要求掌握好韻律,就會拍著胸口說:“宋五又坦率(粗心)矣!”這句話成了他的口頭禪,長安人都知道。
后來,老宋經(jīng)過多次落第,終于考上了。唐德宗見他后,先問一句:“宋五坦率否?”這位考生,也算是靠落榜火出圈了。
唐朝滅亡前夕,唐昭宗天復年間(901-904年),朝廷還煞有其事地搞了一個“五老榜”。
唐昭宗直接下達詔令,說“念爾登科之際,已過致仕之年”,有的人考上時都到退休年齡了,就讓這些多次落第的大齡考生金榜題名,以示皇帝開恩。
這一年,5個年過七旬的老漢靠著唐昭宗欽定的“降分錄取”同榜及第。他們的命運恰似隕落的大唐帝國,早已老態(tài)龍鐘。
詩人為何執(zhí)著于科舉,甚至忍受多年的艱苦生活,去追求一個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
《唐帝國的精神文明》中有一段精辟的論述:
他們也要吃飯,也要養(yǎng)家糊口,他們必須要有可靠的經(jīng)濟來源。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實現(xiàn)人生理想、人生價值,而這種理想和價值,往往與政治有著密切聯(lián)系,或者說,通過政治途徑、通過政治抱負的實現(xiàn),往往最容易達成他們的理想和價值。
晚唐時,有人在議論科舉制度時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唐太宗是唐朝初年發(fā)展科舉的重要推手,從那時起,唐朝用科舉籠絡士大夫,給下層文人提供上進的途徑,也將天下英才困于無形的牢籠之中,很多人為此勞碌一生,甚至一無所獲。
然而,當王朝衰落時,也會出現(xiàn)不甘沉淪的破局者。
晚唐時,鹽商出身的黃巢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唐朝前期,有“工商之家,不得予于士”的規(guī)定,工商子弟不得參加科舉。但到唐朝后期,應舉者的身份限制已經(jīng)放松很多,不僅農(nóng)家人可以應舉,工商子弟和州縣胥吏也有應舉及第者。
黃巢卻沒有考上,一氣之下,他寫了一首《不第后賦菊》,用菊花來比喻自己,想象有一天百花凋謝,他將如菊花一樣傲霜怒放,香氣傳遍長安: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假如黃巢生在盛唐,他離開京城后,也許會繼續(xù)當一個鹽販子,賺得盆滿缽滿,安度晚年。
可黃巢生在唐朝末年,他看到唐王朝日薄西山,因此喚醒了野心,成為點燃末日的一把火。
黃巢起義后,大唐王朝吊著一口氣,詩人內(nèi)卷的唐朝科舉漸漸落下帷幕。
參考文獻:
[唐]杜佑:《通典》, 中華書局,1988年
[后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中華書局,2022年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 : 民俗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中華書局,2020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