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火塘,不知興起于何時,估計人類有了固定的房子、有了生火取暖的習(xí)俗后,便有了火塘。有了火塘,就有了數(shù)九寒冬的溫暖;有了火塘,就有了其樂融融的相聚;有了火塘,就有了人間煙火的延續(xù)。而今,這曾經(jīng)陪伴鄉(xiāng)村人度過無數(shù)寒冬的火塘,將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它燃起的溫暖歲月,卻永遠鮮活在人們的記憶深處,成了一段抹不去的鄉(xiāng)愁。
鄉(xiāng)村火塘,一般建在堂屋里。先在避風(fēng)的角落里挖上一個正方形的坑,深不盈尺,寬不足米,然后在坑的四周嵌上方正的石條,一個正方形的火塘就基本成形了?;鹛辽戏剑b有一個鐵鉤或木鉤,這個鉤看似簡單,但它卻暗藏機關(guān),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鉤的上下,在鉤子上可以掛壺?zé)?,也可以吊鍋做飯。需要猛火時,將鉤下移,讓壺或鍋底更接近火苗;需要小火時,則將其上移,壺或鍋則與火拉開了適當(dāng)?shù)木嚯x,這是最古老也是最簡單的控溫設(shè)施,是老祖宗的聰明智慧。鉤子上方,往住會掛上一只竹篩或是竹笆,用來烘制豆腐干等食品??炕鹛恋囊环綁ι希R地懸掛著一排排臘肉,成了農(nóng)家最美的風(fēng)景。那些承載著漫長歷史和興衰的火塘老屋,已被煙火熏烤得黑如油漆,見不到一點土墻的本色,但因為有了火塘,有了那永不熄滅的人間煙火,屋子里就有了相聚,有了歡樂和溫暖。
在鄉(xiāng)間,人們對火滿懷敬畏和虔誠。記得小時候,我家的火塘建在堂屋左側(cè)的中間,一方靠墻,其它三方可圍坐取暖。搬進新家的那天,母親事先生了一盆紅通通的炭火,從居住了十年的茅屋小心翼翼地提到新房子里,引燃了火塘里早已架好的干柴,片刻,火塘里燃起了熊熊大火,父親和母親以及在場的親友們被爐火照得紅光滿面,笑逐顏開。隨著爐火的燃起,一個新家從此誕生了!火,成了家的標(biāo)志。
在鄉(xiāng)村,火塘是最有凝聚力的物事。每年到了生火取暖的時候,只要爐火燃起,一家人便圍坐在火塘邊,一邊取暖,一邊做著各自的事兒。記憶中,父親常常捧著線裝書,忘我地閱讀著;母親悠閑地納著鞋底,麻繩穿過鞋底咝咝啦啦的聲音打破了冬夜的寧靜;姐姐悠閑地織著毛衣,動作單調(diào)卻富有情趣;我總是在燈下做著那些枯燥乏味的家庭作業(yè)。夜色漸深,母親會找來一些紅苕或是洋芋,深深地埋在火塘里,待到夜深人靜,紅苕便烤好了。從滾燙的紅灰中將紅苕掏出來,拍去表面的灰土,剝?nèi)ネ馄?,熱騰騰的香氣裊裊娜娜,鮮甜誘人的氣味在屋子里四處彌漫。這冬日的“夜宵”,雖然簡單樸素,卻溫暖著家人的心,鮮甜著一代人的記憶。
山里寒冷,秋末便燃起了火塘。如果來了客人,主人會將最好的位置讓給客人,然后,把火塘上方的掛鉤放至最低,讓紅色的火苗瘋狂地舔著壺底,加速著壺水的沸騰。沏完茶,火塘上的水壺?fù)Q成了燉肉的耳鍋或吊罐,不大一會兒,罐里的水開始?xì)g騰,臘肉的香味四處飄散,屋里屋外氤氳著臘肉的醇香。一邊烤著火,一邊閑聊著,罐里的臘肉也不知不覺燉好了。飯桌就搭在火塘邊,家釀的米酒早已在火塘邊溫好,一邊取暖,一邊品酒,一邊天南海北地神侃著,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爾虞我詐,這種最簡單最真誠的待客之道,成了多少鄉(xiāng)村人的美好的回憶。
鄉(xiāng)村有俗語說:“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燈”,大年三十晚上的大火,寓意來年紅紅火火。這一夜,家家戶戶都要用早就備好的干柴或是老樹根,燒起熊熊大火,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守歲。為了趕走孩子們的“磕睡蟲”,長輩們發(fā)完壓歲錢后,便講起了孫猴子降妖除魔之類的神話。女人們在火塘邊滾湯圓,包餃子,忙得不亦樂乎。這一夜,火塘以最熱烈的溫度和最溫暖的色彩,與全家人傾情聯(lián)歡,共度良宵。
火塘雖土,但它接地氣,聚人氣,溫暖人心。如今,火塘似乎完成了它的光榮使命,隱退在老屋一隅,取而代之的是煤爐、電爐、空調(diào)、暖氣或通過改造的柴火爐。這些取暖用具雖然美觀大方,清潔方便,但卻再也沒法將來去匆匆的家人常聚在一起,再也找不回火塘邊曾經(jīng)的溫暖時光,只有把曾經(jīng)的溫暖、閑適、隨性和自然,作為一種理想和境界,時時懷念著,一路追尋著。(作者:李志來)
李志來,湖北省羅田縣人。1991年9月生于大別山南麓豬頭石腳下的一個小山村,熱愛文藝,一直堅持讀書和業(yè)余寫作,有諸多作品見諸報端?,F(xiàn)供職于某集團(公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