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勇
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摘 要:積件式寫作是基于系統(tǒng)論,借鑒裝配式建筑原理形成的科研寫作模式,由積件式寫作操作系統(tǒng)和積件式寫作資源庫兩個子系統(tǒng)構成,能有效幫助一線教師做好教學經驗的梳理和表達,進而提升教學實踐智慧,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關鍵詞: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積件式寫作;專業(yè)成長“中小學教師作為日常教育實踐的重要主體,他們在教育實踐及其改進中積累了大量的教育經驗,卻在教育寫作這一于教師群體本應游刃有余的活動中,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中小學教師在寫作中近乎群體性的'失語’,不得不令人深思?!盵1]困擾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對于一線教師,如果科研寫作是必要的,又該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對此,筆者在文中試作梳理和探索。一、審視: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的困境
(一)寫作時間零碎
眾所周知,科研寫作需要靜思冥想,相對較長的時間周期和相對整塊的時間單元更利于保持思維的流暢性和連續(xù)性。然而,中小學教師大多遵循“朝七晚六”的作息規(guī)律,每天都要承擔備課、上課、改作業(yè)、輔導、談心等繁雜的教學、育人工作,大多數(shù)教師還要擔任班主任,負責班級管理、秩序維護、家校溝通等瑣細的事務。此外,還要參加日常例會、教研活動、業(yè)務培訓以及安全、禁毒、環(huán)保等各種渠道的“進校園”活動,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科研人員或大學教師那樣,擁有專門的工作時間來閱讀文獻、靜思冥想以及學術寫作。同時,由于上課下課的時間更替、備課講課的任務轉換,再加上隨時可能應對來自學生的突發(fā)情況,多種因素的疊加,最終形成了工作時間被切割得十分零碎的現(xiàn)實,并從源頭上導致了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的時間悖論———理想狀態(tài)中系統(tǒng)思考的長周期與現(xiàn)實生活中寫作時間的碎片化之間的沖突。(二)寫作方法欠缺
在日常的科研指導中,筆者經常發(fā)現(xiàn),一線教師在科研寫作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是諸如論文要素不全、摘要不能提供文章內容梗概、關鍵詞隨意拼湊、參考文獻格式錯亂等學術規(guī)范方面的問題;二是選題價值庸常、邏輯框架不夠嚴謹、以案例堆砌代替經驗梳理、解決問題的策略缺乏有效性和獨到性等寫作方法、能力方面的問題。在對杭州某區(qū)30位教科室主任的問卷調查中,“教科研理論素養(yǎng)的平均正確率僅為44.4%,教科研實踐素養(yǎng)的平均正確率為45%”。在教師訪談中,很多教師反映,“在教育科研的能力素養(yǎng)方面尚未跟上,普遍存在有想法而無法轉變成研究;在操作上,仍停留在膚淺層面無法深入;實踐多,而提煉不出特點特色,整個研究過程困難重重”;“很多教師提出研究方法欠缺等問題,急需在課題實施、成果撰寫、方法技術和理論學習等方面得到相應的幫助,占比分別為42.3%、11.5%、23.1%、23.1%”。[2](三)寫作儲備不足
“科研寫作不是家長里短的嘮叨,而是人獨特思想的闡述。這是因為論文皆因'論’而成文,而這里的'論’即獨特思想的詮釋,通俗地說就是'講道理’。”[3]但是,這種形而上的“講道理”,既非中小學一線教師所愿,更非其所長。在科研寫作實踐中,他們更關注具體的做法,更喜歡課例、敘事、手記等表達方式,而對理論大多心懷畏懼,“會做不會寫”“缺少理論高度”往往成了中小學教師的口頭禪。除了理論素養(yǎng)儲備不足外,中小學教師還存在著實踐素材儲備不足的困境。按理講,中小學教師原本就沉浸于教育實踐的現(xiàn)場,創(chuàng)生或見證著海量的實踐素材,不可能缺乏科研寫作的實踐素材。然而,這種“躺在錢堆里喊窮”的怪象的確存在。綜合分析,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缺乏有意積累素材的意識,沒有及時記錄、整理散存于備課、上課、聽課、研討等教育場景中的具有反思和研究價值的素材,久而久之,自然淡忘;二是缺少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實踐,即便存留了一些素材,也很難讓人眼前一亮,而基本上屬于“泯然眾人”;三是缺乏科研眼光和科研敏感,對教育實踐中的素材不具有辨識力和敏感性,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或保存高質量的素材,以致臨到用時方覺少、材料品質不夠高。二、構想:積件式寫作的意蘊及價值
20世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整個世界帶來巨大的創(chuàng)傷,為了解決戰(zhàn)爭造成的住房短缺問題,以丹麥、瑞典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率先掀起了住宅工業(yè)化的高潮。此后,“以標準化、工業(yè)化、集約化生產和現(xiàn)場裝配化施工為特征的”裝配式建筑技術逐步得到完善,并因其克服了傳統(tǒng)建筑“建設周期長、耗能高、污染重、生產效率低和標準化程度低”等多種問題而被歐美及世界各國廣泛采用。[4]受裝配式建筑施工模式和技術體系的啟發(fā),筆者將其系統(tǒng)化設計、部件化生產、集成化組裝等理念和做法進行有機遷移,構建出一種科研寫作新模式———積件式寫作。(一)積件式寫作的意蘊
積件式寫作,是以系統(tǒng)論為引領,借鑒裝配式建筑原理生成的一種便于中小學教師應用的科研寫作模式,由積件式寫作操作系統(tǒng)和積件式寫作資源庫兩個子系統(tǒng)構成(見圖1)。積件式寫作操作系統(tǒng)是一套邏輯清晰、思維可視、易于操作的科研寫作方法,借用這一系統(tǒng)性的方法支架,能夠幫助中小學教師突破科研寫作難以成文的方法障礙。積件式寫作資源庫,是由教師自我建立的包含理論文獻和實踐素材的科研寫作資源平臺,其主要功能是漸進式地長期學習理論或經驗文獻、積累教育教學素材,從而突破中小學一線教師理論水平不足、寫作素材欠缺等科研寫作的瓶頸。(二)積件式寫作的價值
積件式寫作融入了裝配式建筑系統(tǒng)設計、分步施工的理念,具有鮮明的實用價值。1. 任務細化,便于碎時利用。
積件式寫作主張將科研寫作作為項目進行系統(tǒng)設計,先構建整體框架,再進行板塊分解。實際寫作時,每次只需要完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小任務,而不需要耗費相對較長的大塊時間。這樣不僅正好契合了一線教師工作時間碎片化的特征,也不會因為大任務難以短時完成而導致思維的中斷。2. 方法簡便,易于實踐操作。
積件式寫作研發(fā)了特有的操作系統(tǒng),整個操作系統(tǒng)要素合理、流程清晰、方法簡明,理解起來難度不大,使用起來易于操作。筆者曾在多個場合宣講過這一操作系統(tǒng),交流反饋表明,即便是沒有受過專門學術訓練的普通老師也能輕松理解,使用時基本沒有技術壁壘,效果也較為明顯。3. 平時積累,利于能力精進。
科研寫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心智輸出,要想產出高質量的作品,就必須以高質量的輸入為基礎。有鑒于此,積件式寫作鼓勵一線教師以立學為先,提倡平時堅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積極閱讀,閱讀優(yōu)質的專業(yè)報刊、專業(yè)著作,拓寬學術視野,豐厚學術功底;二是用心積累,積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教學反思,儲備實踐素材,凝練實踐智慧。通過持續(xù)的閱讀和積累,教師不僅逐步構建起了自己的寫作資源庫,為后續(xù)的科研寫作奠定了扎實基礎,更重要的是,經由積跬步的學與悟,而最終提升了思想、精進了能力。三、探索:積件式寫作模型的開發(fā)與運用
(一)積件式寫作操作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運用
針對中小學教師科研寫作方法欠缺的困境,遵循好懂易用的原則,依據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構建的思維與寫作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結構———“結論先行,以上統(tǒng)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先重要后次要,先總結后具體,先框架后細節(jié),先結論后原因,先結果后過程,先論點后論據”,[5]筆者研發(fā)了積件式寫作操作系統(tǒng),其運用流程與方法大致如下:1. 主題板塊化。
科研寫作,首要的是謀篇布局,即圍繞既定的主題進行整體設計,把主題分解成若干板塊,形成一個有體系、有邏輯的結構框架。通常情況下,中小學教師的科研寫作多以論文為主,而占比最大的又是經驗總結性論文。解析經驗總結性論文的內在結構,往往由“為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三個板塊組成:“為什么”側重圍繞論文主題梳理、分析存在的問題,“怎么做”側重呈現(xiàn)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做得如何”側重回答運用相關策略取得的實踐效果。依照這一邏輯思路,絕大多數(shù)經驗總結性論文都可以分解成問題、策略、成效三個板塊。當然,這種三分板塊的方法并非定則,除了“策略”板塊必不可少外,“問題”“成效”兩個板塊可以依據實際情況自主靈活把握。2. 板塊條目化。
文章的板塊架構形成后,接下來的任務,是將每一板塊細分為若干條目,形成更為豐富、飽滿的結構體系,從而以經絡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更加具體的思路和策略。例如,筆者在寫作《三維學習支持:提升中小學在線教學質量》一文時,首先將文章分解成三大板塊———“中小學在線教學問題審視”“三維學習支持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應用三維學習支持模式的注意事項”。再對每一板塊進行條目的細分:將“中小學在線教學問題審視”分解成“忽視自主學習,缺少系統(tǒng)支架”“忽視學生個性,缺少有效資源”“忽視多向交流,缺少必要合作”三個問題條目;將“三維學習支持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分解成“研發(fā)四種工具單,助力自主學習”“建設三類資源包,助力有效學習”“組建兩個學習圈,助力合作學習”三個操作條目;將“應用三維學習支持模式的注意事項”分解成“做好學習設計,讓學習進程更順暢”“加強學習指導,讓學習體驗更愉悅”“優(yōu)化學習評價,讓學習反饋更有效”三個建議條目。[6]這種基于板塊的條目細分,不僅使得文章的結構更加清晰、詳細,有效降低了寫作的難度;還把完整的寫作任務切分成相對獨立的任務單元,化解了一線教師時間零碎的矛盾。3. 條目操作化。
條目操作化,主要是將“怎么做”這一板塊中的若干策略進行精細化呈現(xiàn)。寫作實踐中,一般可以采用“闡釋經驗→列舉案例→綜合分析”三步流程?!瓣U釋經驗”,是把策略的基本內涵和使用方法等進行詳細陳述,以便讀者明白如何操作?!傲信e案例”和“綜合分析”,是通過真實的教學案例或片斷來具體說明策略如何運用,以便讓讀者形成更加直觀的認知?!傲信e案例”和“綜合分析”可以各自獨立,先舉例再分析,也可以合在一起,邊舉例邊分析。(二)積件式寫作資源庫的開發(fā)與運用
1. 理論學術等文獻資源庫的開發(fā)與運用
在論文寫作中,很多中小學教師都有“缺乏理論知識”“理論水平不高”的困擾,甚至產生了對科研寫作價值的質疑,不敢確認沒有理論的個體經驗是否具有公開傳播的學術價值。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正視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者的身份差異。理論工作者的寫作更偏向形而上的玄思,以產出完善的理論或普遍的規(guī)律;而實踐工作者的寫作則偏向形而下的操作,以闡發(fā)運用理論的心得或提煉解決問題的經驗。因角色不同而導致寫作目的差異和文本風格差異的情況是一種客觀存在,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不應以理論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生或把控而自高自喜,中小學教師也大可不必為運用理論或總結經驗而自輕自怯,“純學術寫作”和“非學術寫作”各有其價值。更重要的是,兩類寫作主體都應該向對方跨近一步,相互關切,彼此融滲,既讓理論具有更多實踐的元素,也讓實踐增添更多理論的氣質。為了切實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中小學教師必須加強理論學習,養(yǎng)成閱讀專業(yè)報刊和學術著作的習慣,以通過持續(xù)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來擴展學術眼界、豐厚理論功底。同時,還要善于建立分門別類的資源庫,積累、整理相關的文獻素材,以供后期深化學習和論文寫作之需。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依照文獻的來源分類,對應地建立報刊型資源庫和著作型資源庫。如果有需要,還可以根據功能或需求進行細分,建立下一級資源庫。例如,中學語文老師可以將自己的積件式寫作資源庫首先分為報刊資源庫和著作資源庫,再將報刊資源庫細分為專業(yè)報刊資源庫、綜合報刊資源庫兩個子庫,將日常閱讀到的《語文建設》《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報》等專業(yè)類報刊中的好文章存入專業(yè)報刊資源庫,而《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中國教育報》等綜合類報刊中的好文章則可存入綜合報刊資源庫。至于著作資源庫,既可參照這一標準細分,也可按“學習科學”“教學設計”等主題或專題的標準細分,分類的標準并無定規(guī),只要符合個人習慣、便于使用就行。2. 教育教學素材資源庫的開發(fā)與運用
中小學教師每天都會從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學生管理等日常工作,還會經常參與教研活動和校本培訓,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教育教學素材。這些素材既是教育實踐的衍生品,也是科研寫作的第一手資料,但是,由于易得而豐富,其應有的價值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和充分利用,以致不少老師在寫作時空嘆“胸中無貨”“沒有東西可寫”。有鑒于此,中小學教師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學素材資源庫。教育教學素材資源庫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子類:一類是課例,主要包括日常教學中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設計、靈活機智的教學生成等原生性素材;第二類是反思,主要包括對自身課堂教學設計或實施的理性審視、分析和改進,以及對聽課、研修、培訓中觀察到的教學片斷或情境的所思所想,在性質上屬于教學反思類素材;還有一類是隨筆,主要包括教育學生、班級管理、家校溝通等教育過程中的記述、感悟或思考,這類素材已經具備一定的敘事研究成分,既可理解為廣義上的科研寫作,也可視為科研寫作的基礎性資料。梳理過往經驗,建好教育教學素材庫應該注意三個方面。一要強化堅持積累的意識。有意積累素材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必備的科研品質。堅持積累,成為刻意練習的長期主義者,才能積小流而成江河,積跬步而至千里。二要善于創(chuàng)生高質量素材。任何教育教學素材都是觀念和行為的產物,只有積極學習先進理論和優(yōu)秀經驗,并用之展開創(chuàng)造性實踐,才能形成有創(chuàng)意、有成效的優(yōu)質素材,不斷豐富科研寫作資料庫。三要深度加工開發(fā)素材。璞要打磨才能成為玉,素材不加工可能就是廢物。日常實踐中,一定要對積存的素材用心用腦進行開發(fā)。例如,對既有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和改進,對課堂教學的觀察記錄進行討論和分析,對教育情境進行理論觀照和模擬推演,只有這樣,實踐智慧才能提升,原始素材才能產生價值。本文來源:教育科學論壇 2021,(31),64-6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