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孝”篇》(1)
中華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
《八德故事之“孝”篇》(1)
蔡振紳編輯《八德須知全集》
[德育故事原名為八德須知全集],系民初湖州蔡振紳先生所編輯。蔡先生在自序中,道編此書緣起,讀之感人肺腑,啟發(fā)人心于無形
八德故事
“八德故事”是一九三0年蔡振紳先生編集的《德育課本》中的故事。蔡先生希望在孩童心靈最純潔的時候,使孩子們得到最好的教育。這種教育就是中國五千年來綿延不斷的德教。蔡先生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從四歲開始他的父親蔡丕著每天晚上給他講一則“八德故事”,并教他讀《孝經(jīng)》等。一年之中,只有元旦和除夕這兩天停講,父親這樣娓娓講述古圣先賢的故事多年,這些故事一直扎根在他的心里,奠定了他深厚的德行基礎(chǔ)。
蔡振紳:《德育故事》《八德須知全集》序言
序言
《德育故事》原名為《八德須知全集》,系民初湖州蔡振紳先生所編輯。
蔡先生在自序中,道編此書緣起,讀之感人肺腑,啟發(fā)人心于無形。其父因晚年得子,為能躬親教誨,遂辭去公職,返鄉(xiāng)教育其兄弟二人。四歳始,蔡先生父親即開始教他讀誦孝經(jīng),每夜必口授一則古人嘉言懿行,所講之故事內(nèi)容均不離「八德」的范疇。一年當中,惟除夕、元旦二日輟讀之外,余均未中斷。因小即接受圣賢教育,雖至年長,亦不忘父親講授之感人故事,遵奉為一生的圭臬。的確德行教化力量,不僅啟廸自性的本善,自幼所涵養(yǎng)的德行基礎(chǔ),更是奠定一生成敗的關(guān)鍵。晚年,行至福建,偶見有二十四孝之例編舊本,披覧之余,觸動了幼時父親講授故事的情景,往事歷歷,無限的感懷,父親的諄諄教誨,常繞于心,于是將童年所銘記的八德故事,著手重新會集,并考證于史實,讓故事更具事實,不令有所偏差。
當時編輯此書主要為便利兒童誦讀,每則故事僅八十字,小注亦不超過八十字,整篇故事不過一百六十字,言簡意賅,內(nèi)容簡要。然因故事所述極短,恐非一般人所能體會理解,故為豐富其內(nèi)容。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xù)下去,生生不息?!兑捉?jīng)》:“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真正意義上漢傳統(tǒng)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內(nèi)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孝的本質(zhì)是“順從”?!叭隉o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終身按照父親的價值取向行事。
談到孝的社會學(xué)意義和本質(zhì),有些人總認為先哲們(孔子、曾子、弟子規(guī)的作者)說了“孝”是什么,于是其社會學(xué)意義就等同于是什么,其實,“孝”對漢人的社會學(xué)意義不是以先人說為標準的,而是看“孝”文化對千萬、億萬百姓價值觀的影響而決定其社會意義的。即使沒有任何一個大思想家大哲人說過“孝”要生兒子,只要這種文化引領(lǐng)百姓形成了此種價值觀,其就有此種社會學(xué)意義。
也不能如此武斷?!兜茏右?guī)》里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fù)諫。號泣隨,撻無怨。也就是說,父母有過錯要指出,但是要照顧父母心情,和顏悅色地指。同樣可以用于老師。古人并不是不能“愛老師更愛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另外反駁上面一段話,古人為何不能反對老師?請看《孝經(jīng)-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由此看來,孔子也是提倡“愛老師更愛真理”的。
1、八德篇之孝篇(24孝-1)----虞舜耕田
1、八德篇之孝篇(24孝)----虞舜耕田
詩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鳥相助,孝感動天。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古圣先賢以至德垂憲萬世。在上古時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堯、舜、禹,他們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舉薦登上帝位。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動天地,被堯帝選中為繼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為歷代孝行故事之首。
堯帝十六歲稱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歲時,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人繼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見,沒想到眾位大臣異口同聲地向他推薦一個鄉(xiāng)下人——舜,因為舜是一個著名的孝子。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必定會愛護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國號為“虞”,歷史上稱他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華。父親叫“瞽叟”,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很頑固,對舜相當不好。舜的母親叫“握登”,非常賢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時候就過世了。于是父親再娶。后母是一個沒有婦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親偏愛后母和弟弟,三個人經(jīng)常聯(lián)合起來欺負舜。
舜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即使在父親、后母和弟弟都將他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希望竭盡全力來使家庭溫馨和睦,與他們共享天倫之樂。雖然這其中經(jīng)歷了種種的艱辛曲折,但他終其一生都在為這個目標不懈地努力。
小時候,他受到父母的責難,心中所想的第一個念頭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會讓他們生氣!”于是他便更加細心地檢省自己的言行,想辦法讓父母歡喜。如果受到弟弟無理的刁難,他不僅不因此惱怒,反而認為是自己沒有做出好榜樣,才讓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經(jīng)常深切地自責,有時甚至跑到田間號啕大哭,自問為什么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得到父母的歡喜。人們看到他小小年紀就能如此懂事孝順,沒有不深為感動的。
舜一片真誠的孝心,不僅感動鄰里,甚至感動了天地萬物。他曾在歷山這個地方耕種,與山石草木、鳥獸蟲魚相處得非常和諧,動物們都紛紛過來給他幫忙。溫馴善良的大象,來到田間幫他耕田;嬌小敏捷的鳥兒,成群結(jié)隊,吱吱喳喳地幫他除草。人們?yōu)橹@訝、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樣恭順和謙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贊美和傳頌。不久,全國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時候堯帝正為傳位的事情操心,聽到四方大臣的舉薦,知道舜淳樸寬厚、謙虛謹慎。但惟有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拍苤卫硖煜?,堯帝便把兩個女兒— ——娥皇和女英嫁給他,并讓九個兒子來輔佐他。希望由兩個女兒來觀察、考驗他對內(nèi)的行持;由九個兒子來考驗他對外立身處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賢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務(wù)農(nóng)事也井然有序,不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終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讓舜上房修補屋頂。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當大火熊熊往上燃燒,就在萬分危險之時,只見舜兩手各撐著一個大的竹笠,像大鵬鳥一樣從房上從容不迫地跳下來,原來聰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為他做好了相應(yīng)的準備。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來謀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殺害。可是他的兩個妻子事前就給他先服藥,讓舜即使終日飲酒也不能傷害到自己的身體。
還有一次,瞽叟命舜鑿井。舜鑿到井的深處,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從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為這樣舜就永遠回不來了。沒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鑿了一個通道,從容地又躲過一劫。當象得意地以為舜的財產(chǎn)都歸他所有時,猛然見到舜走了進來,大吃一驚,慌忙掩飾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憤怒的臉色,仍舊若無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對待弟弟,反而越加謹慎了。
舜初到歷山耕種的時候,當?shù)氐霓r(nóng)夫經(jīng)常為了田地互相爭奪。舜便率先禮讓他人,尊老愛幼,用自己的德行來感化眾人。果然,一年之后,這些農(nóng)夫都大受感動,再也不互相爭田爭地了。
他曾到雷澤這個地方打魚。在這兒,年輕力壯的人經(jīng)常占據(jù)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沒辦法打到魚。舜看到這種情形,率先以身作則,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給老人家,自己則到淺灘去打魚。由于一片真誠,沒有絲毫勉強,令眾人大為慚愧和感動,所以短短的一年內(nèi),大家都互相禮讓于老人。
舜還曾經(jīng)到過一個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質(zhì)量不佳,出產(chǎn)的陶器粗劣。令人驚訝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連陶土的質(zhì)量都變好了,所做出來的器皿相當優(yōu)良。大家一致認為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結(jié)果。后來,只要他所居之處,來者甚眾,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為縣邑,三年就成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稱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堯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贊賞。于是進一步考驗他種種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懼接受了諸多艱難的考驗。一次,堯帝讓舜進入山林川澤,考驗他的應(yīng)變能力,雖遇暴風(fēng)雷雨,然而舜憑著智慧與毅力,安然無恙地回歸,他的勇敢鎮(zhèn)定,使堯帝堅信舜的德行與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歷經(jīng)種種考驗之后,堯帝還是并未馬上將王位傳給他,而是讓他處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攝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傳給舜。足見古代的帝王對于王位的繼承,確實是用心良苦,絲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國,國家就難以長治久安。
當舜繼承王位時,并不感到特別的歡喜,反而傷感地說:“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歡我,我作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這一片至德的孝行,瀝血丹心,莫不令聞?wù)吒型硎埽^而潸然淚下!皇天不負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終于感化了他的父母,還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順,我們也能。因為我們天性中都有一顆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愛心。假如我們能以舜為榜樣,真正盡到“孝親順親”的本分,深信必能締造幸福美滿的家庭。繼而再將“孝”擴大到我們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沖突對立都會冰釋消融。這至孝的大愛孕育出的是互敬互愛、和睦共處的和諧社會。
愿我們都能以身作則,相互勉勵,做一個真正的孝子。
《孝經(jīng)》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div style="height:15px;">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試觀烏鳥反哺,羔羊跪乳,禽獸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2、八德篇之孝篇(24孝)----仲由負米
2、八德篇之孝篇(24孝)----仲由負米
詩曰:子路盡力,負米奉親,親沒仕楚,嘆不及貧。
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學(xué)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jié)儉。經(jīng)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guān)系,但怕父母營養(yǎng)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里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里,奉養(yǎng)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xiàn)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jīng)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fēng)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呵口氣,然后繼續(xù)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愿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fēng)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恒,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后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對他很是禮遇。俸祿非常優(yōu)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沒有因為物質(zhì)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感嘆,哀傷父母早早過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過這樣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往返百里之外奉養(yǎng)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子路不僅是一個孝子,而且還是一個非常敬重老師的人,但他個性剛猛,比較急躁,所以孔子給他以特別的教誨。有一次子路將要出使他國,向孔子辭行,孔子就以五種禁誡之事贈予子路,為政時要注意:不強不達、不忠無親、不恭失禮、不信無復(fù)、不勞無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種禁誡來警示自己。
1.不強不達:一個君子如果有理想有目標,可是不能承擔責任,不能堅強,不能發(fā)奮圖強,就沒有辦法達到目標,實現(xiàn)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告訴他一定要堅強。
2.不忠無親:做事一定要忠于職責,否則就沒有辦法團結(jié)為你效勞的人。
3.不恭失禮:做任何事情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恭敬,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真誠的處事態(tài)度,就是個失禮之人,也沒有辦法廣結(jié)善緣,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要推動政事就很困難。
4.不信無復(fù):人一生最講究的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于人,往后要別人相信會更加困難。
5.不勞無功: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則,凡事要躬親,做好典范,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則手下的人不愿意向你學(xué)習(xí),你如何施展你的抱負呢?
子路在回衛(wèi)國幫助國君平叛時,因寡不敵眾,被敵人擊中,帽子的帶子斷了掉在地上,他從容地把帽子戴好,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說:“君子雖死,但不能讓帽子脫落而失禮?!彼恍宜烙谛l(wèi)國的噩耗傳來,孔子非常痛心,自從他收子路為門生后,子路經(jīng)常跟隨在老師身邊。孔子說:“有子路在我身邊時,從來沒有任何人敢對我惡言相向,也沒有人敢污辱我。”所以他很感慨,痛心一位賢才就這樣死于衛(wèi)國。
子路的這種精神是孔子教誨他的,一個君子從始至終都要恭敬有禮。所以子路在臨終還仍然牢記老師的教誨,可見孝順的人一定是尊師重道之人,子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盡孝并不是用物質(zhì)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誠敬。孝無貴賤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計千辛萬苦,你都能曲承親意,盡力去做到。
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yǎng)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如果沒有辦法把握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來孝養(yǎng)他們,等到你想要來報答親恩的時候,為時已晚。但愿我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孝養(yǎng)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
3、八德篇之孝篇(24孝-3)----漢文嘗藥
3、八德篇之孝篇(24孝)----漢文嘗藥
詩曰:漢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載侍疾,湯藥親嘗。
漢文帝,姓劉名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愛民如子,注重發(fā)展農(nóng)業(yè),到了播種的時候,親自帶領(lǐng)大臣到鄉(xiāng)下耕地、播種,調(diào)動了農(nóng)民的積極性,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他身為皇帝,非常虛心,而且知錯就改,在位期間,沒有建新宮室,把省下的錢用來照顧孤兒和老人。
他治國有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賢明的皇帝,與漢景帝一起被譽為“文景之治”。在他八歲時,高祖封他做代王,因為他是庶出的,母親是薄姬,后來稱薄太后。
漢文帝的天性很孝順,薄太后曾經(jīng)生病整整三個年頭之久,文帝心憂如荼,早晚侍奉毫無倦怠,和顏悅色來安慰自己的母親,用親情為母親解憂,照顧得非常周到。夜間睡覺的時候,衣不解帶,每次端藥都要親自嘗一嘗后再給母親喝,可見漢文帝的至孝之心!雖然貴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親自來侍候著自己的母親,以自身的仁、孝治天下。
言教不能令人折服,唯有身教能攝于無形。這個故事說明,孝不分貧賤,不分富貴。只要你有心,每一個人都可以恪盡職責,都可以盡到孝道。
4、八德篇之孝篇(24孝-4)----閔損蘆衣
4、八德篇之孝篇(24孝)----閔損蘆衣
詩曰:孝哉閔子,衣蘆御車,感父救母,千古令譽。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后妻,后妻又連續(xù)生了兩個弟弟。人都有私心,因為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后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后母平時對子騫很不好。嚴冬,后母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穿著保暖的絲絮做的棉衣,兩個小孩子就算是在戶外玩耍也感覺不到冷??蓱z的子騫卻裹在一件單薄的蘆花做成的衣服里。數(shù)九寒天,寒風(fēng)刺骨,子騫經(jīng)常被凍得四肢僵硬、臉色發(fā)紫。就是在這種極大的差別中,子騫也從來沒有一點怨言。假如今天是我們,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中,是否能夠承受?是否有勇氣繼續(xù)生活下去?可是子騫一點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個嚴寒的冬天,子騫的父親外出辦事,要子騫駕車。冰天雪地,子騫身上蘆葦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擋住冬天的嚴寒!雙手被凍僵了,嘴唇凍紫了。一陣寒風(fēng)吹過,子騫劇烈抖動的身體實在沒法抓緊韁繩,一失手,韁繩脫落了,這樣就引起了馬車很大的震動。因為子騫駕車的技術(shù)一向很好,今天卻大失水準。坐在后面的父親身體猛晃,就非常生氣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頓時臉色大變,眼睛濕潤:原來,子騫的“棉衣”里全都是一絲絲的蘆葦絮,沒有一片絲絮的影子!這樣寒冷的天氣,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讓孩子在三九天里凍成這樣,遭這樣的罪,是自己沒有盡到作父親的責任??!沒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這樣品行惡劣,對繼子如此狠毒。子騫的父親當即決定把妻子趕出門去。子騫聽后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含淚抱著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边@就是說,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可是如果母親不在的時候,家里的三個孩子就都要受凍挨餓了。他的這番話使父親非常感動,于是就不再趕他的后母了??吹介h子騫一點都不懷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動,她對自己的行為深感后悔,從此也把子騫當成和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疼愛。
在當時,如果子騫的父親一怒之下把后妻趕走了,那么可以說,這個家庭從此以后就天倫不再,妻離子散,這是何等的悲慘??墒且驗橛羞@樣一位孝子子騫,才使整個家庭結(jié)局為之轉(zhuǎn)變,避免了淪落到如此悲慘境地。而造就這種轉(zhuǎn)變的力量只在我們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純潔之孝,也就是每一個人心目當中都有的自性的純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弊域q一番挽留后母的話,非常的凄涼,非常的懇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連鐵石心腸的人聽后,都為之聲淚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純潔,何等的淳厚、善良。這句話流傳千古,讓后代的人都不禁贊美閔子騫的孝心孝行。如果我們也是生長在類似的家庭環(huán)境當中,我們也應(yīng)該要懂得與后母好好地相處。如果能向子騫學(xué)習(xí),相信在家庭生活當中,一定可以免去許多的誤會、許多的爭執(zhí)和許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會有人心腸像鐵石一樣,只要我們肯用心,發(fā)自內(nèi)心對父母孝順奉養(yǎng),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會有感悟的一天。
5、八德篇之孝篇(24孝-5)----曾參養(yǎng)志 5、八德篇之孝篇(24孝)----曾參養(yǎng)志
詩曰:曾子養(yǎng)志,請與有余,母嚙其指,負薪歸廬。
曾子名參,字子輿 ③,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與父親曾點都是孔子的優(yōu)秀學(xué)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順承親意、養(yǎng)父母之志的孝行,成為后世普遍贊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飯的時候,曾子一定都會細心觀察和體會父母的飲食口味與習(xí)慣,并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牢記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總能準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肴。
父親曾點深受圣賢教誨的熏陶,平常樂善好施,經(jīng)常接濟貧困的鄰里鄉(xiāng)親。對于父親的這個習(xí)慣,曾子也同樣銘記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過飯后,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向父親請示,這一次余下的飯菜該送給誰。
在曾子的心中,時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愛的一切事物,他也都會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隨時可以滿足父母的心愿。父親平時很喜歡吃羊棗,曾子就會在外出時盡量給父親多帶回一些。待父親過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棗,他就想到父親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無限的傷痛。所以從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棗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頭去砍柴,只有母親在家。不巧家里突然來了客人,母親一時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應(yīng),趕快回家。果然,母子連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覺一陣心痛,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于是,就趕緊背著木柴趕回家中。
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給年邁的婆婆吃。當時梨蒸得還不熟,她就端給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氣,也很懊惱,就把妻子休出家門。從此,曾子沒有再娶,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兒子曾元從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來也成為了賢達之人。
曾元長大成人之后,因為思念自己的母親,向父親請求是否可以把母親接回來住,但是曾子并未答應(yīng)。他告訴兒子說:“人一生最重要的無過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個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這個家能夠承上啟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導(dǎo)子女、輔佐丈夫。 ”
由此可見,曾子極其重視孝道。他認為妻子連蒸梨這種小事都處理不好,又怎能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怎能盡到一個兒媳、母親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會有損于家風(fēng),導(dǎo)致家門不修,也會影響到后世子孫。所以與妻子分離也實在是不得已之舉。曾元聽到父親這番意義深遠的話語,也理智地認同了父親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過一個叫“勝母”的地方,他很避諱這個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這個地方。
孔子知道曾子是一個孝子,所以將“孝道”的學(xué)問傳述給他。在《孝經(jīng)》當中,孔子與曾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開解無遺。他囑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發(fā)揚光大。由此可見,曾子的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對于奉養(yǎng)父母的身體非常重視,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當中,也非常謹慎,惟恐有辱父母養(yǎng)育之恩,擔心因為自己表現(xiàn)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時,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導(dǎo)自己的學(xué)生,時刻以自己的修身來做學(xué)生們良好的行為典范。所以,他的學(xué)生“子思”繼承了他“養(yǎng)志”的精神,不僅使自己成為了賢人,他的學(xué)生“孟子”后來則成為“亞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誨,依教奉行,專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來告訴我們,如何順承親意,如何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則孝,出則弟”,還做到了“謹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這些德行流傳于后世,培育他的學(xué)生。而由他所傳述的《孝經(jīng)》,也流傳千古,直至今日。期間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與朝代。
縱觀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希望他們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祿”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學(xué)問”才算真有成就。
6、八德篇之孝篇(24孝-6)----老萊斑衣 6、八德篇之孝篇(24孝)----老萊斑衣
詩曰:老萊七十,戲彩娛親,作嬰兒狀,爛漫天真。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人,他的生平眾說紛紜。《史記》懷疑老萊子就是老子,但是歷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沒有人知道。
老萊子生性非常孝順,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來供養(yǎng)雙親。父母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都極盡關(guān)懷照顧,非常體貼。父母在他無微不至的照料下,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家里充滿祥和。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倫之樂,這樣的人生是多么有意義,多么令人欣慰。
老萊子雖然已經(jīng)年過七十,但是他在父母親面前,從來都沒有提到過一個“老”字。因為上有高堂,雙親比自己的歲數(shù)都要大得多,而為人子女的人,如果開口說老、閉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覺得自己已經(jīng)走入風(fēng)燭殘年,垂垂老矣了嗎?更何況,許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兒孫成群,也總是把自己的兒女當成小孩一樣來看待。
不難想象,一個人年過古稀,他的父母少說也有九十多歲了。大多數(shù)年近百齡的人,身體都會比較虛弱,而且行動不便,耳聾眼花。要跟他講講話,可能他已經(jīng)沒有辦法聽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腳不太靈便,縱使想要帶他們到處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人家的生活,往往都比較孤寂、單調(diào)。善解親意的老萊子很能體恤 父母的心情,為了讓父母能夠快樂得起來,他裝出許多活潑可愛的樣子,來逗雙親高興。可以說是用心良苦。
在孝順父母的方式上,老萊子別有一番與眾不同的方式。有一次,他特意挑了一件五彩斑斕的衣服,在他的父親生日那天,他身著這件衣服,裝成嬰兒的樣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來。一邊嬉戲玩耍,一邊邁動輕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小孩兒,特別逗人開心。
從他揮灑自如的動作中,還可以看出,為了不讓父母操心,天性孝順的老萊子,對身體的健康始終非常地關(guān)注。所以雖然年過七十,但還能輕松活潑地在父母的面前,邁動輕快詼諧的舞步,讓父母歡喜。
一天,廳堂旁邊剛好有一群小雞,老萊子一時興起,就學(xué)老鷹抓小雞的動作,來逗雙親高興。一時雞飛狗跳,熱鬧不已。小雞一顛一顛地到處跑,特別可愛。而老萊子故意裝成非常笨拙的樣子,煞費苦心,而又無可奈何??吹竭@番情景,雙親笑得合不攏嘴,溫馨的畫面,流露出人倫至孝的光輝。
為了讓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悅的點綴,在日常生活中,他經(jīng)常會出一些點子,逗父母開心。有一次,他挑著一擔水,一步一晃地經(jīng)過了廳堂的前面。突然“撲通”一聲,做一個滑稽的跌倒動作,父親哈哈大笑?!斑@個孩子真是養(yǎng)不大,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 母親說完也笑了。
年紀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靈,行動更是不便,老萊子就在家里扮演一個快樂的丑角。他沒有把自己當成是年紀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遠都像小孩子那樣活潑可愛。
在忙碌的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父母的探望、體貼。讓我們摒棄自私與冷漠,像老萊子那樣,做一個懂得體貼關(guān)懷的人,做一個用心去感受別人需要的人。
《禮記》云:“恒言不稱老?!睘槿俗优肋h不要在父母的面前,聲稱自己已經(jīng)老了。一位孝順的孩子,總是會想方設(shè)法讓父母覺察不到歲月的流逝、年紀的增長。為什么呢?因為如果連孩子都老了,那父母不就更為年邁了嗎?他們聽了之后,該多么傷心啊。所以,在父母的面前,為人子女不應(yīng)當提到“老”這個字。
為了讓父母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老萊子想盡種種辦法來體慰父母的心。他把這句善體親心的話,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個幸福的家庭,千百年來,令人羨慕不已,贊嘆不盡。
7、八德篇之孝篇(24孝-7)----郯子鹿乳 7、八德篇之孝篇(24孝)----郯子鹿乳
詩曰:郯子親老,雙目皆瞽,入鹿群中,為取鹿乳。
郯子,春秋時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順,父母年老,雙目失明,聽人說喝鹿乳會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喬裝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混進鹿群中取鹿乳。獵人看到動也不動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來,掀掉鹿皮,并大聲地把詳細的情形告訴獵人,才免掉了被射殺的危險。獵人非常感動,就把鹿乳送給他。郯子將鹿乳取回家中,雙親喝后眼睛復(fù)明。
后來,他做了郯國的國君,所治理的郯國雖是區(qū)區(qū)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郯子治國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fā)達,民風(fēng)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xù)保持下來,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歷代帝王視郯子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廟、郯子墓來紀念他。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當時郯子廟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們對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
8、八德篇之孝篇(24孝-8)----黃香溫凊
8、八德篇之孝篇(24孝)----黃香溫凊
詩曰:黃香九歲,母喪父存,溫衾扇枕,奉侍晨昏。
東漢時有個人,姓黃名香,字文強。在他九歲的時候,母親便病故了。雖然黃香只有九歲,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黃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親,常潸然淚下,鄉(xiāng)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稱贊他是個孝子。失去了母親的黃香,更把全部的孝心都傾注于父親,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親自動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親。
三伏盛夏,酷熱難當。每天只要吃過晚飯,就可以看到鄰居們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涼聊天。小孩子這時總是會趁機要求大人們講故事,要不就是追逐著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這么多人中,卻永遠找不到黃香的影子。原來細心的小黃香,擔心勞累一天的父親因天太熱,睡不好覺,正拿著扇子在床邊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換右手,右手酸了,再換左手。就這樣一下又一下的扇著,一直扇到席子已經(jīng)暑氣全消,黃香才會去請父親上床睡覺。一夜、兩夜……整整一個夏天都這樣。
過了秋天,隆冬來臨,每到晚上整個屋子就冷得像冰窯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順的黃香,仍然有辦法讓父親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只要天一黑,黃香就會鉆進父親冰冷的被窩里,用自己的身體把被子焐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請父親去睡,這樣父親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黃香的孝行,傳遍了左鄰右舍,傳遍了全縣,也傳遍了全國。九歲的孩童能這樣懂得孝順父親,感動了太守劉護,他上書向朝廷申報,推舉黃香為“孝廉”,黃香由此成為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兒童。當時有“江夏黃香,天下無雙”的贊譽,后來他當了官,做了尚書令。
9、八德篇之孝篇(24孝-9)----董永賣身
9、八德篇之孝篇(24孝)----董永賣身
詩曰:董永家貧,賣身葬親,天遣仙女,織縑完緡。
東漢董永,家里非常貧窮,他是一位孝子,父親去世,沒錢辦喪事,就用自己的身體抵押,借錢葬父。后來到主人家做長工,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位女子,女子向他表明,希望董永能娶她為妻。董永深受感動,覺得自己是個窮人,如何能娶妻呢?但是這個女子態(tài)度非常誠懇,所以董永也就欣然同意了,兩個人一起來到主人家。主人說:“織三百匹布,就可以回家?!倍榔拮勇犃朔浅8吲d,因為她是玉皇大帝派來的織女,所以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凡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作。主人看到非常驚訝,但又不能失信于董永夫婦,于是就叫夫妻兩人回家了。當走到董永與妻子相遇的地方時,妻子就停下腳步,對他說:“我是天上的織女,由于你的孝心、孝行,感動上天,讓我來幫助你?!敝v完便凌空而去。董永這才知道,為什么妻子有這么好的手藝。
現(xiàn)今的社會不會提倡也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但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yǎng)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如果沒有辦法把握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來孝養(yǎng)他們,等到你想要來報答親恩的時候,為時已晚。
但愿我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孝養(yǎng)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
10、八德篇之孝篇(24孝-10)----蔡順拾椹
10、八德篇之孝篇(24孝)----蔡順拾椹
詩曰:蔡順喪父,世亂歲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西漢末年,河南有個叫蔡順的人,小時候就失去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因躲避王莽兵禍戰(zhàn)亂逃難來到了椹澗。誰知這里也因連年兵禍,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母子二人日子過得很艱難。為了能活下去,蔡順留母親在家,自己天天外出討飯,討到好一些的食物帶回家讓母親吃,自己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饑。
后來,樊崇率領(lǐng)的赤眉軍打到許昌,當時,老百姓害怕軍隊搶掠,逃的逃,躲的躲。本來就以要飯為生的蔡順生活更加艱難了,經(jīng)常是跑了很遠,也討不到一口吃的。太陽落山了,蔡順還沒有返家,母親惦念兒子,就坐在村頭等候,故而今椹澗鄉(xiāng)菜園村西的山岡上還存有“等子寺”遺跡。
又是一年青黃不接的時候,蔡順饑腸轆轆地跑到下午,還是沒能討到吃的。忽然,他發(fā)現(xiàn)一片桑林??吹降厣下渲簧偕i?,他如獲至寶,趕忙撿拾。他把黑紫色和青紅色的桑椹分開放入籃中,歡歡喜喜地往家趕。不料在回家途中遇到一隊赤眉軍,士兵們見他籃內(nèi)的桑椹按顏色分開放置,感到奇怪,問其緣故。蔡順說:“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帶回家給母親吃;青紅色的發(fā)酸,留著自己吃。母親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分開來母親好拿。 ”
好人總有好報。赤眉軍憐憫蔡順人好心誠,沒有傷害他,而且還要把搶來的米、谷、牛、羊送給他。但蔡順明辨是非,不義來的東西絲毫都不接受。
駐守在熊耳山上的赤眉軍士兵們看到蔡順如此孝敬母親,不禁思念起家鄉(xiāng)的親人,也就不想再四處征戰(zhàn),都想回到父母身邊,以盡孝道。于是,士兵們就在營寨旁的小河邊洗掉眉毛上涂的紅顏色,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因此,當?shù)厝罕娋徒羞@條河為“洗眉河”。
等盜賊平定后,生活也安定了,母親卻不幸去世,還沒有來得及辦理喪事,不幸的事情又發(fā)生了,鄰居家發(fā)生火災(zāi),眼見火臨近,他就抱著母親的靈柩號啕大哭,這時火竟然繞過他家,這是孝子感動天地的證明!母親活著時怕打雷,每到下雨打雷,他都跑到墓地,抱著墓碑哭著說:“兒子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蔡順不僅母親活著的時候孝順,去世后仍然事父母如活著一樣,確實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11、八德篇之孝篇(24孝-11)----姜詩出婦
11、八德篇之孝篇(24孝)----姜詩出婦
詩曰:姜詩夫妻,孝奉甘旨,舍側(cè)涌泉,日躍雙鯉。
東漢姜詩,是一位非常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妻子龐氏也很孝順。婆婆愿意吃鮮美的魚,又愛喝六七里路以外的江水,龐氏就去很遠的地方挑水,無怨無悔。
有一次在取水的半路遇到大風(fēng),回來遲了,婆婆口渴,姜詩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妻子趕出了家門。龐氏毫無怨悔,但又不想離開這個家,就到鄰居家居住一段時間,在鄰居家還關(guān)心婆婆和丈夫。她用紡織得來的錢,買一些東西,叫鄰居送給婆婆吃,并且不讓鄰居說出來。婆婆覺得奇怪,問鄰居:“你為什么經(jīng)常送這么好的東西給我吃,以前卻沒有?”后來鄰居把一切告訴了她的婆婆,婆婆很感動,便將龐氏接回來。龐氏回家后,更加孝敬婆婆。
有一次,姜詩的兒子不幸在外面被水淹死,他跟龐氏為了不讓母親傷心,就編了個理由對母親說孩子出外求學(xué)去了,不能回家。后來夫妻二人對母親孝敬感動了天地,在他家的旁邊,竟然涌出一口泉水,而且泉水的味道就跟江水一樣甜美,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自水中躍出。龐氏每天將鯉魚供養(yǎng)給婆婆,同時也請鄰居一起分享。孝行能感動天地。兒子孝順父母,遠不如媳婦孝敬父母,因為媳婦會影響兒子。
中國有句諺語:兒子未結(jié)婚之前是娘的兒子,可是兒子娶婦之后,那就變成了妻子的“兒子”。這說明結(jié)婚之后,兒子能否孝順,很大程度取決于媳婦。所以古時候的人對待婚姻非常慎重。女兒出嫁前,三天不熄燈,父母要叮囑女兒如何保持家風(fēng),相夫教子,孝養(yǎng)公婆。我們現(xiàn)在的人不曉得結(jié)婚有這么深刻的重大意義,也不在乎家庭脆弱,結(jié)婚不久就離婚,對待婚姻如同兒戲,殊不知,娶到孝婦是家庭興盛的原因。
姜詩居住的地方曾經(jīng)有盜賊八次經(jīng)過,不僅不搶他家,而且還拿一些東西送給姜詩,姜詩并沒有留下,把東西都給埋掉了,姜詩又做到了“見得思義”,不食不義之食。
12、八德篇之孝篇(24孝-12)----江革負母
12、八德篇之孝篇(24孝)----江革負母
詩曰:江革避難,負母保身,亂平貧苦,行傭供親。
東漢江革,字次翁,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與母親相依為命,當時正遇王莽作亂,所以他就背著母親逃難。
在逃難中,經(jīng)常遇到盜賊,這些盜賊不但想要劫他,還想讓他當盜賊。面臨這種情形,江革就在盜賊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盜賊能念他老母沒有人贍養(yǎng),放他一馬。盜賊看到孝子如此誠心誠意地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殺他,甚至有的還告訴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盜賊。有的盜賊被他感動,思念自己的母親,便紛紛解散了,可見做盜賊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為一時社會動蕩,環(huán)境所迫,才淪為盜賊。因此江革雖然多次遇到困難,多次遇到艱險,到最后還能得到這些盜賊的幫助,轉(zhuǎn)危為安,可見孝道的力量有多么大!孝道感染力有多深!
后來盜賊被平息之后,江革就帶著母親一起走到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居住。因為非常貧窮,他就找了一份苦力掙錢供養(yǎng)母親,掙的錢再少,也買最好的東西給母親,自己破衣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母親去世后,江革非常哀傷,晚上睡覺都不脫孝服。他的行為不但感動鄰里,還感動了地方的父母官,在漢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漢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但是不久,他就辭官返鄉(xiāng)。皇帝非常敬重江革的為人,決定朝廷要年年慰問江革,而且他一生所得的俸祿由朝廷來供給。
江革的孝行堪與日月爭輝,為天下人所共知,他的孝順是非常偉大的,所以人人稱他為“江巨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