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期,洱海地區(qū)酋邦林立。較大的酋邦有六個,稱為“六詔”。這六詔是:越析詔、施浪詔、浪穹詔、蒙舍詔等。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區(qū)的白蠻諸部,取代了“白子國”,并滅了其他五詔,統(tǒng)一了洱海地區(qū)。為嘉獎南詔皮邏閣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的功勛,唐廷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冊封他為“云南王”。
在南詔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的過程中,唐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南詔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無疑是唐朝統(tǒng)一天下的一個重要步驟。洱海地區(qū)的統(tǒng)一使?jié)h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在云南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為白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南詔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后,利用滇東爨部的動亂,揮戈東進兼并爨部,與唐朝發(fā)生激烈沖突,并導致天寶戰(zhàn)爭。南詔在吐蕃的支持下大敗唐軍。唐朝自天寶戰(zhàn)爭失利后,被迫退出云南。南詔迅速擴大勢力,統(tǒng)一了云南。由于南詔打敗唐朝主要依靠吐蕃的支持,所以,吐蕃對南詔在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的控制不斷加強。但是,云南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漢文化已在云南深深扎下了根。天寶戰(zhàn)爭后,不因唐王朝政治與軍事力量退出云南,漢文化對云南的影響而有所減弱。
不可否認,天寶戰(zhàn)爭后,吐蕃的政治與軍事力量在南詔不斷增強,南詔的部分典章制度受到吐蕃的極大影響。但是,吐蕃對南詔的控制是十分短暫的。不到半個世紀,南詔還是“棄蕃歸唐”了!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詔在洱海邊的點蒼山神祠與唐朝使臣舉行盟誓。異牟尋面對天地水三大自然神與五岳四瀆之靈,率文武大臣發(fā)誓:“請全部落歸附漢朝(即唐朝)”,南詔管轄的諸賧首領,“愿歸清化,誓為漢臣”,“永無離貳”。唐廷冊封異牟尋為“南詔”,即“云南王”,賜“南詔印”;以南詔統(tǒng)領的疆域設置“云南安撫使司”,政區(qū)長官為“云南安撫使”,由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兼任,南詔由云南安撫使節(jié)制。
自貞元十年南詔再次歸附唐朝后,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洱海地區(qū)成為南詔的首府所在地。以大厘城(今大理縣)為中心的十瞼(賧)是南詔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中心。這十賧是:云南賧(今祥云、賓川)、品澹賧(今祥云縣城)、白崖賧(今彌渡紅崖)、趙川賧(今大理鳳儀)、蒙舍賧(今巍山)、蒙秦賧(今漾濞)、大和賧(又作矣和賧,今大理太和村)、苴咩賧(今大理縣古城)等。在十賧地區(qū),以往的昆明蠻、云南蠻、哀牢蠻、西洱河蠻、漢姓等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區(qū)域,在長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原來諸蠻部之間的差別逐漸消失,形成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政治體制、共同的語言與共同的文化,融合為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原來的哀牢、昆明、云南、弄棟、青蛉、河蠻等蠻名也隨之消失,就是唐代初期“烏蠻”、“白蠻”的界限也不復存在,出現(xiàn)了共同的專用名稱。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南詔酋龍卒,子法(隆舜)立,自號“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讀“邦”,意義也相同?!胺狻薄ⅰ鞍睢?、與“僰”讀音相同?!胺馊恕本褪恰皟k人”。南詔將洱海的十賧稱為“大封民國”,也就是“大僰國”?!皟k”字又作“白”字?!按蠓馊恕边@個專用名稱的出現(xiàn),標志著洱海諸蠻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沖突與融合,形成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民族——白族。長期以來,學術界就南詔政權的族屬問題爭論不休。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不是哪一個民族建立了南詔,而是南詔酋邦在唐朝的支持下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南詔政權的不斷擴大與鞏固,推動了洱海地區(qū)白族的形成。南詔國的建立、鞏固、擴大、發(fā)展的過程,就是白族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民族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離開歷史的發(fā)展,僅憑一兩條孤立的史料,就斷言南詔是哪個民族建立的國家,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與民族形成的理論相距甚遙。
(林超民 原載 2006年12月26日 17:50 云南日報網(wǎng)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