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通寶,乃為北宋徽宗趙佶宣和年間(公元1100—1125年)鑄幣。宣和通寶錢,錢文真書、篆書、隸書、行書皆具,書體豐富。其主鑄材質銅,亦有鐵錢輔鑄并行用,金銀錢輔鑄為賞賜。宣和通寶錢書體書意各異,版式較繁,依據(jù)不同書體書意及其版式,珍泉普品皆具。
譜載宣和通寶銅錢一式,小平形制,書體隸書,譜譜批曰全稱“大字短寶開足(昂通)”。其版式獨特,雖非珍式,然亦相對遺存不多,且字口良好,品相甚佳。早前多篇博文和泉賞已經(jīng)提及或展賞,北宋時期,鑄銀錢有習,不少品種皆有發(fā)現(xiàn)銀錢流世。檢點愚帳中,恰好有藏一品這樣的宣和通寶隸書大字短寶開足版式銀錢,稀罕難得,今特將其帳中點出,發(fā)之于博客展賞,以饗泉好。
展目本品,品文識書。可見面文“宣和通寶”四字,隸書書體(“和”字略具楷意),書寫規(guī)范,筆劃橫直豎立,字形大小適中,不決協(xié)調(diào),整體書意凸顯莊重得體。故首先從書相整體判斷,其乃宣和官爐有品,實實在在,其門得開。
而其之所以是“大字短寶開足(昂通)”之版式,有些泉友不甚明白,此結合實物照稍做詮釋。一是,“宣和通寶”四字,相對字形較大近乎接廓;二是,可見“寳”字矮于穿廓上線,看似字形趨短(注意,其實并非什么“短寳”,而是“寳”字和“通”字有所上下錯位,沒有在一條平行線上而已。這里仍以“短寳”論,無非續(xù)采用泉譜之說法方便釋讀。)三是,可見“寳”字之“貝”最后兩筆筆劃,呈左右大開之態(tài),故曰“開足”;四是,見“通”字之“甬”頭部為“橫U”,此寫法乃所謂古泉版式中典型而鮮明的“昂通”寫法。由此四個方面,故得此版式之名矣。
續(xù)接賞鑒,觀鑄識體。不難看出,本品鑄制相當精整,其鑄相精美,方圓廓正,平坦地章,穿輪干干凈凈。字廓來看,線條清晰有加,深竣挺拔而又自然有度,無故作高凸之態(tài)。其直徑為24.5毫米,重約3.78克,厚薄適度,小平標準形制稍大。顯而易見,其鑄相具徽宗官爐出品品質,亦與銅錢一致,乃銀銅同母。故而,其鑄相當為開門是也。
再來鑒賞,辯銹識漿。一眼可見,其材質乃為銀質,包漿黝黑,銀質特有,十分凝重踏實,緊縛錢體而不虛不糟。無需多言,其包漿質地純正無邪,昭然自然天成之相,漿相開門見山矣。
綜上所述,三相一材,正點無邪,正是那“大字短寶開足昂通”版式之宣和通寶錢。由于本品乃為銀質,至今來看,發(fā)現(xiàn)罕少,諸譜不載,名家未見,其收藏價值自然較之同版式銅錢便要珍貴很多,愚能獲藏,亦是十分的幸運矣。
慶元通寶,乃為南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幣。形制小平、折二、折三,主鑄材質銅、鐵,亦有銀錢。該錢背文字多為紀地紀年。除個別品種遺存稀少外,多數(shù)屬于普品。
而在慶元通寶錢式中,有一品式乃“慶元通寶背永”錢,譜載批注珍罕,系南宋饒州永豐監(jiān)試鑄之母泉,未正式行用。然而,就近年發(fā)現(xiàn)與披露來看,慶元通寶背永錢已非極罕見。再從譜載拓圖品相來看,其認作試鑄之母錢,亦覺有些勉強。因此,愚見以為,其應非母錢,而是永豐監(jiān)試鑄的折五型銅錢。因其時鑄量有限,初爐鑄品品質較優(yōu),品相似母而已。此致該錢遺存稀薄,品相好而致使某泉家以母相認,后誤傳下來。
之所以愚見如此認為,不僅因為近年該錢銅錢已非一二面世,且真實無疑;還因為其亦發(fā)現(xiàn)同模同版銀錢,這表明譜載其僅為“母泉”之說并不準確。藉此,今日便將愚帳中所藏的這品慶元通寶背永銀錢拍照亮相,博展賞析,以證愚言。
首鑒其漿相。可見本品質色銀白,包漿黑褐,材質乃銀質無疑。察其包漿,銀錢特有,漿相凝重而踏實,漿色黝黑與紅褐色深淺不等相間相錯,分布呈十分的自然之貌。無需贅述,此等包漿質色,耄耋老相,自然天成昭然,可謂無異無邪,開門見山矣。
次鑒其書相。一眼可見,本品乃楷書書書體,此楷書正如譜批乃為較為鮮明的瘦金書書意。其字布局協(xié)調(diào),筆劃起頓有力,轉折見鋒,筆力凸顯遒勁,非同一般,端莊雋美之感,盎然神韻直撲眼底。其書體書意,亦與譜載諸般特征無二,顯示其乃永豐監(jiān)官爐出品,開門書相無疑。
再鑒其鑄相??梢姳酒疯T制精整,鑄相顯示器方正圓矩,平坦地章,穿輪干凈。面背字廓深竣挺拔,而又凸顯自然,毫無做作之態(tài)。其直徑為36.2毫米,重約16.53克,鑄體厚薄適中,折五型大小。顯而易見,此等鑄相上佳,若非官爐所鑄,蓋不能為矣,此其一;其二,可見其筆劃有流銀粘連,筆劃亦相對略粗,筆劃間間隔距離不大,故結合其厚度,尚不足以成就母相。當然,也正因為此特征,反倒彰顯鑄相之自然,加上銀質鑄就,可斷其以銅錢之模為范的初鑄銀質樣錢,確定無疑矣。
一番鑒賞,三相一材,毋容置疑,可謂真實可靠,開門見山之品。由此可以更為有力佐證,慶元通寶背永錢,非譜載之說為“母泉”,而是初鑄樣錢的性質。
就目前來看,雖然此錢有偽品行世,然真品亦非一二遺存,明確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而就銀錢來看,同樣情況,盡管其價值更高于銅錢。以愚眼界所及,銀錢也不止一二枚面世。盡管如此,經(jīng)得起諸般審視推敲的錢品仍然不多,仍不失其南宋珍泉之譽。當然,亦難免有人不信,究其原因,不外乎因舊譜定珍,名家言罕,而將其作為蓋棺之論,從而把古泉的發(fā)現(xiàn)當一成不變之物所致矣。
建炎通寶,乃南宋高宗趙構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鑄幣。高宗在位乃36年,先后使用“建炎”年號4年、“紹興”年號32年,并分別鑄有建炎和紹興兩種年號錢幣。建炎則是南宋的第一個起始年號。期間分別鑄了元寶、通寶、重寶等三種寶文錢。其繼承北宋鑄錢之習,亦實行對錢制。
建炎錢因為鑄期短,鑄量相對亦少,因此存世量總體上偏少。相對而論,通寶和重寶錢略多見,元寶則稀。而依照北宋之習,南宋時期亦在鑄銅鐵錢之時,輔鑄銀錢,用以紀念或賞賜。然,根據(jù)遺存情況來看,進入南宋之后,銀錢的鑄量便開始明顯少于北宋,及至南宋中晚期更少,這應當是與南宋經(jīng)濟社會的日漸衰落有直接關聯(lián)的。因此,相對總體上來說,南宋銀錢比北宋銀錢又更為珍貴一些了。
今日所展,便是愚帳中所藏的一品“建炎通寶篆書小平”銀錢,此銀錢亦是諸譜不載,也是出土之物,屬稀罕之品。故十分值得一賞。
辯銹識漿,展目本品,可見黝黑銀質包漿覆蓋,緊縛其身。其紅斑凸顯,彰顯凝重老道之包漿。其漿垢疊嶂之質色,昭然自然天成,顯示其乃出土之品。如此老態(tài)龍鐘之相,無需多說,漿相老而開門。
觀鑄識相,可見其鑄制精整,直徑23.6毫米,重量約4.21克,厚薄適中,小平形制。其鑄相方正圓矩,坦平地章,穿輪皆呈干凈之態(tài)。其中,面字廓深竣挺拔有度,線條清晰,背廓稍平,略見移范。其整體鑄相凸顯自然,建炎官爐之作毫無疑問。
品文識書,但見此錢整體乃篆書書體,書意端正,古樸率真,筆劃清晰,頗見力道。文字布局協(xié)調(diào),橫直豎立。其中,可感“寳”字書意獨具特點,乃具楷意,故而也可以將此細分為“楷寳”版式。無需多言,其乃建炎通寶篆書錢之典型書意特征。故而,其書無邪,建炎官爐錢之本色矣。
毋容置疑,本品乃一枚較為難得的建炎銀錢,盡管體小重微,然亦今所見仍甚少,實乃難得之南宋銀錢,珍貴自不必言矣。
不管如何,其能遺存于今日,并被發(fā)現(xiàn),甚是難能可貴。過去沒見過,本屬自然,只不過當其現(xiàn)身以后,你是頑習守舊,馬鹿不分呢,還是眼明心亮,開闊心胸,實事求是,大大方方的承認它。一句話,胸襟不同,泉識不同,結論當然不同矣。
北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鑄“太平通寶”年號錢,一直以來均認其為宋代第一種年號錢(注:這一認識是傳統(tǒng)認識,并不一定正確,待后依據(jù)另外實物考釋)。其形制和宋元通寶相似,錢文書體以楷書兼八分,光背且有背星月紋式。《宋史》食貨志中曰:“……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而南宋太平錢則非行用錢而屬吉語宮錢性質。
太平通寶錢主鑄材質銅,亦鑄有鐵錢。因版式形制以及背紋飾不同而珍普有別。此外,亦有輔鑄賞賜銀錢遺存。愚博客就曾展示過一品太平通寶廣穿小平鐵范銀錢。今日,再將另一品中寬緣太平通寶小平銀錢帳中擇出,博發(fā)一賞。
察其銹相,可見其本品銀質特有包漿十分凝重,黝黑漿色,紅斑閃現(xiàn),斑駁更顯,包漿緊實不虛,耄耋滄桑之感尤其鮮明,昭然自然天成之相,自毋容置疑。
品其書相,可識其乃隸書書體,直讀,書寫規(guī)矩有加,布局協(xié)調(diào),橫直豎立,書意彰顯端莊雋美??梢姳酒钒媸捷^為特別,“通寶”二字字形狹長,是為特征之一。一句話,其書相古樸自然,無異無邪,自是開門本色矣。
觀其鑄相,可見其鑄體精整有加,鑄相顯示方圓廓正,平整地章,字廓深竣有度,清晰呈現(xiàn),穿輪亦見修整干干凈凈。其緣乃中寬緣知識,背廓較為平漫,直徑24.2毫米,重約3.63克(因背廓平漫而至重量有所降低),稍薄,乃小平形制。如此鑄相,凸顯自然而毫無做作之態(tài),故其鑄相之門可開。
因此,本品諸相無異無邪,可謂開門見山之品。宋代銀錢遺存不多,自古泉界稀見,入譜者稀少,偶見有譜錄入,亦是定級甚高。原因在于,史上銀錢非行用錢,鑄量稀少,民有則深藏之,遺世自然稀薄,至今來看,亦是如此矣。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鑄“淳熙元寶錢”。其形制計有小平、折二、折三。錢文分有楷、篆、隸三種書體。主鑄材質銅、鐵。鐵錢鑄量較大。主要行用于四川路及兩淮路(江蘇、安徽中部及湖北東部)等地。
在淳熙元寶錢系中,鐵錢背三,為主鑄流用幣之一,且有一定鑄量。故,譜載錄入了其廣穿鐵母銅錢(另有狹穿未見譜載),成為淳熙元寶錢遺存中相對最為珍貴的品種。
淳熙元寶背三,之“三”為較為奇特的星月紋組合形式,即上仰圓弧線條再套入兩顆“星”形,組成數(shù)字式“三”紀值。
前本博曾經(jīng)展示過淳熙元寶背月孕雙星(實則為“三”的符號)鐵母錢一品。今日,再將帳中所藏一品該錢的鐵范銀錢,遣上博來,一展其貌。
此品作為鐵范銀,長期以來不曾見有譜載,亦未見泉家述及。
此鐵范銀錢乃東北地區(qū)罐裝窖藏出品。 察品貌而可鑒,其銀質包漿凝重,土沁土渣猶在。從品貌上看,其包漿自然天成,耄耋之相明顯,并無絲毫可疑之處,乃開門之品,不疑。
作為鐵范銀錢,多屬初鑄樣錢性質。自然其厚度比一般行用錢更顯厚實??梢婅T體十分精整,邊圓廓正,坦平地章,干凈穿口輪邊。其直徑31毫米,重10.51克。其字廓高凸,錢文筆劃間隔有距,粗細適中,具母之相。由于其是銀質鑄成,故愚見以為其非鑄母,可入鐵范銀樣錢之列。
其錢文楷書書體,書寫規(guī)范,書意端美無異。其中,因淳熙元寶背三錢有兩種版式,一是廣穿,二是狹穿。而此錢則是廣穿,正是其中之一式無疑。
淳熙元寶背三(月孕雙星)鐵范銀,雖有所出,然卻稀見。相對而言,南宋銀錢已經(jīng)大大少于北宋,因此,此銀錢算是珍貴之品,藏之不易,值得珍惜矣。
政和通寶,乃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 1111 —1118 年)鑄幣。其中,“通寶”計有小平、折二型銅錢及折三型鐵錢,楷書、篆書,隸書三種書體,是為對錢,因“政”書別等,致其版式繁多,不一而足。
歷譜所見,折三型篆書政和通寶僅載入篆書鐵錢,未見銅錢錄入,銀錢更無。在舊譜中,曾見載入小平銀錢,批曰大珍,其說雖感少見多怪,然亦說明政和錢和其它宋錢一樣,有銀錢史鑄存世矣。
在之前的博文和宋代銀錢的展示中,愚見曾述及,通常行用鐵錢,鑄銅鐵母。除此之外,不少泉品還有鐵范銅樣錢。故,以鐵范為基,選用其它材質鑄樣,如金、銀貴金屬等,便不受限制,順理成章,其有無關鍵在于后世是否發(fā)現(xiàn)為證,而不在于憑想當然可能不可能。此乃“鐵范銀”錢之由矣。
今日,再將帳中所藏一品政和通寶折三銀錢點出,博發(fā)一賞,再證鐵范可以有除銅品之外的其它材質,尤其是貴金屬。即,鐵范銀錢。
展目賞析此錢,其乃材質銀質無疑,但見包漿覆蓋,黝黑淳厚,真實自然,其乃窖藏之物,一派天成之相昭然。
觀其鑄體,規(guī)整有加,直徑32毫米,重約10克有余,是為折三之形。其邊圓廓正,平整地章。尤其字廓深竣挺拔,筆劃纖細而間隔有距,清晰有加,幾可為母,甚至可說乃銀質母錢。其穿輪修整干凈,線廓鮮明,鑄相一流。一句話,其官爐優(yōu)品之品質昭然,無不開門是也。
復品錢文,其錢文乃篆書之體。其書體書意,布局協(xié)調(diào),規(guī)范而彰顯端美。此書意與譜載折三鐵錢相近,無異無邪。其中,“寳”字之足部,可見左右筆劃拖長,依譜版式之說,乃為“長足”之寶,是為相對少見之版式。
顯而易見,此枚折三篆書政和通寶銀錢,應該至少也是以鐵錢之范為模所鑄就,是為一枚典型的鐵范銀錢,并無多少疑處。此錢至今來看,愚孤陋寡聞,可謂仍十分的罕見,當為珍貴之品矣。
宋代銀錢,是宋錢大系中的一個重要的門類,之前因其使用范圍的特殊性和狹窄性,加之歷史諸多原因,其在宋代以后的中原漢地甚少遺存和發(fā)現(xiàn),過去諸多知名泉家,畢生不得其見,偶見入譜一二枚,無論其同模同版銅錢珍或普,銀錢皆成最高等級之珍泉,由此可見一斑。
淳化元寶,北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始鑄。淳化元寶錢文相傳為宋太宗趙光義手書,即所謂的“御書體”,其書分為楷書,行書,草書共三種書體。歷譜均載只有形制小平,材質銅鐵。而近年已現(xiàn)折十大錢,本真無疑。
史鑄無檔,品種形制難以預知。故,前譜諸載,便很難說已經(jīng)囊括了淳化錢品種之全部。這不,愚帳中所藏一枚獨特的淳化元寶銀錢,其與折十淳化元寶錢一樣,也是諸譜失載之品。今帳中點將,遣其出世亮相,以證所論之實。
品鑒此枚銀錢。其銀漿素裹,黝黑蟒袍,漿色分布自然,凝重滄桑,可謂一眼開門之品難疑。
察其鑄體,精整有加。尤其是,其直徑為29.6毫米,重10.89克。此徑未上30毫米,明顯小于折三,而又明顯大于通常折二之徑。依照大小樣形制劃分的基本法則,此錢直徑顯然屬于折二大樣。而綜觀淳化元寶錢,此大樣規(guī)格,諸譜并無所載,是為又一新品種無疑。同時,再進一步看其形制特征,邊圓廓正,地章坦平,穿輪干凈,鑄相精美,官爐精作之相鮮明。其中,字廓深竣,穿口為鮮明的廣穿形制,而其面穿廓細緣,背穿廓肥闊,亦是十分的獨特罕見。
進品錢文,可見其草書書體,淳化草書錢之典型書意鮮明,其筆韻瀟灑自如,文見其功,力透紙背,布局協(xié)調(diào)。毫無疑問,其神其韻,躍然而來,雋美御書難以置疑矣。
無需贅述,此錢乃為太宗官爐嫡出,自當實在。根據(jù)其形制獨特,之前罕見的情況,愚見以為,其應是專鑄銀質樣錢性質。史鑄量薄,留宮之品,后恐為金兵掠北而去,最終幸存于大東北,而或再次現(xiàn)世之機會。愚有幸將其攬入帳下,實為幸運!
此錢幸存,可再補淳化錢種類之缺,也由此可見史上泉事泉種之豐富,后人無論大家小藏皆無法在某個階段通覽盡曉,只能隨著歷史的前行,機會的出現(xiàn),逐步加以了解。此泉律,不管你主觀上承認不承認,但其鐵律之規(guī),自然之矩,實是無人主觀上可以抗拒的!
8.北宋珍罕《靖康通寶篆書大字折三》
靖康通寶,北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幣。為北宋貨幣最后一鑄。計有元寶、通寶和重寶三種寶文,形制小平到折三,主鑄青銅錢和鐵錢,也有銀錢存世。靖康錢因在北宋末年這個戰(zhàn)亂政局嚴重不穩(wěn)的特殊時期,故其鑄幣較之前朝便少了許多,故靖康通寶錢曾授老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爵。
盡管諸譜言靖康通寶錢極為珍罕,然,今非昔比,近年靖康銅錢也非十分罕見。而真正罕見的難得的,反倒是其銀錢。本博之前也曾經(jīng)展賞過一品折二銀錢。
為此,今日再將所藏另一品靖康通寶篆書銀錢,帳中點將,遣之出陣,以饗泉好。此枚靖康通寶銀錢,屬于非常特別的首見形制,且為銀質,值得我們一辯一賞。
在華光譜先生所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中,我們可見到其中載入了一枚靖康通寶篆書折二大字大樣銅錢的拓圖,其旁批曰:是品為羅伯昭舊藏,已經(jīng)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為“孤品”。
這里,首先可以看出,靖康通寶篆書錢,有一個版式叫“大字版”,其主要特征是面文四字寬大,較之小字版區(qū)別較為明顯,且形制為折二大樣(徑約29毫米)。因此,“大字版”如果其它形制出現(xiàn),便更不需大驚小怪了。
藉此,讓我們轉頭回觀本品。此錢材質為銀,質地鮮明。察其包漿黝黑,自然天成,純真無邪。而復觀鑄體,規(guī)整有加,方圓廓正,坦平地章,穿輪干凈。其字廓較為深竣,錢文筆劃清晰。官爐出品特征,無需懷疑,一言以蔽之,其乃大開其門之品矣。
接下來,續(xù)品形制特征。首先,靖康通寶四字乃篆書書就,其字筆劃較粗,文字結構端莊,書有其道,筆有其法。經(jīng)認真比對,這一書意和譜載之所謂大字版“孤品”,在書意上總體一致,是為同一字體和相似字形。因此,本品的錢文書意,可以確認其也屬于大字版無疑;其次,本品形制為直徑31毫米,經(jīng)比對其徑大于譜載之品,顯然屬于折三大小無需多說。其背穿緣廓皆為中寬,乃為特點,也符合靖康錢之典型形制特征。
顯而易見,我們確認此錢版式乃大字版后,再根據(jù)其形制特征和大小尺寸來看,此版此型,無疑為脫譜之式,屬于過去未載的新式。而進一步在綜合辨析此錢真實無疑的基礎上,我們又可以斷定,此錢屬于新發(fā)現(xiàn)的版式以及形制品種。此外,在該譜中還載入了戴葆庭舊藏一品篆書折三,直徑約31毫米,然其非大字版矣。
經(jīng)檢索,以本人眼界所及,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此錢另品,也未發(fā)現(xiàn)同版同模之銅錢有公展。盡管這樣,愚見以為,不可言孤,而謂之其十分珍罕應該是毫無疑問的。故,不再私密,公開展示出來,諸泉好共賞之。當然,也表明一個真理,我泱泱中華,古寶甚多,博大民間臥虎藏龍,珍精之品,豈止那公博才有?民間之寶,在某些類別和品種上,早已超過公博,乃為不爭之事實。此,信或不信,悉聽尊便,反正我是信了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