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八年底或九年初(公元720或721年),在成都浪蕩了差不多一年的李白一事無成,多少有些不得已返回了自己讀書的匡山?;貋淼臅r候正是冬天,山中風光無殊,依然是“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唯一可能有所不同的,是長時間無人居住的書屋外面生出了新竹,已經(jīng)密密麻麻快逼到房子了(“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回到屋里,稍微打掃一下胡床和書箱,就見到老鼠和蠹魚四處亂竄(“拂床蒼鼠走,倒篋素魚驚”)。這些凄涼的場景都被他寫入描述他回大匡山所見所聞的《冬日歸舊山》。這正是遭受人生第一個挫折的少年李白,回到原點最真實的心聲寫照。
不過,好在此時的李白還年輕,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因此只是稍微自我傷感了一下之后,立馬又打起了精神。在這首詩的最后兩聯(lián),人們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那個熱情洋溢的天才少年居然又回來了。他不僅表示自己要從頭再來,還發(fā)下誓言,此次復讀之后,就再也看不上曾對他愛理不理的四川官員了。他要走得更遠,要去用自己才華征服整個大唐帝國?。ā跋闯幮蘖疾?,敲松擬素貞。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保?/p>
在這首詩中說到的事情,李白是說到做到,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隱居大匡山讀書,修身養(yǎng)性,再也“不跡城市”。直到4年之后學成下山,在巴蜀大地做了最后一番游歷之后,便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從渝州買舟東下,再也沒有主動回過巴蜀這個第二故鄉(xiāng)了。
《峨眉山月歌》,現(xiàn)代,林凡,工筆國畫。場景取自李白開元十二年(724)告別第二故鄉(xiāng)江油,經(jīng)成都、峨眉、嘉州(今樂山)至渝州(今重慶),渡三峽出川,于路上所吟《峨眉山月歌》場景。前人以該詩四句中嵌入五處地名(峨眉、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天衣無縫而視其為絕唱?
修身養(yǎng)性,養(yǎng)高忘機
在李白自述生平的《上安州裴長史》一文中,對他此次返回匡山之后的行為也有過詳細的描述:與一個號東巖子(或作東嚴子)的隱士在岷山之陽隱居,幾年都不曾踏足山下一步。平時沒事的時候,兩人就飼養(yǎng)各種珍禽,數(shù)量多達千頭。大概是養(yǎng)得太過馴服了,這些珍禽一點都不怕李白和東巖子,能直接就在兩人手掌上啄食飼料。大概是因為當時這種建立野生動物園的行為比較少見,所以就連管轄當?shù)氐膹V漢太守都聽說了,還親自跑過來查看。在目睹李、東二人親手喂食的場面之后,這個廣漢太守將兩人作為本地的有道之士向上推薦過,只是李白、東巖子二人都沒有去。
對于這段記載的真實性,后人大多持肯定態(tài)度。唯一有所爭議的,就是李白此時隱居的岷山之陽是哪里?由于岷山是成都平原西面的一座漫長的山脈,所以郭沫若就認為,李白隱居的地方可能是岷山支脈的青城山。說青城山是岷山之陽也沒有什么錯,問題就在于廣漢太守還在綿陽以北,要他拋下公事,跑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專程看李白玩鳥,這似乎不太現(xiàn)實。所以多數(shù)學者還是認為,李白應該就是在江油附近的大匡山隱居。
不過,這段記載有趣的是養(yǎng)鳥這個設(shè)定。雖然李白號稱自己養(yǎng)的是珍禽,但十有八九都可能是鵝。養(yǎng)禽類,修身養(yǎng)性,這是道家的標配,也能和李白喜歡修道,廣漢太守以為他們是有道之士對應得上。在禽類之中,道家又特別看重鵝,因為他認為鵝引頸屈伸的動作類似導引吐納之術(shù),有助于他們修行。很顯然,李白這段時間養(yǎng)鵝養(yǎng)鳥,就是跟東巖子學習養(yǎng)生的道術(shù)。這極有可能是他因為狂傲而導致干謁失敗的反省?;蛟S他已經(jīng)意識到失敗的緣由,回到匡山痛定思痛,想通過這些修行方式來磨煉意志,使得自己的脾氣沒有那么沖。大概也就是這段時間之中,李白完成青少年的最后蛻變,到了開元十二年(724)的時候,這位詩人結(jié)束了自己讀書生涯,終于要從小小的青蓮鄉(xiāng),走向整個大唐帝國了。
《李白詩意圖冊》之《峨眉山月歌》,1977年,陸儼少,設(shè)色紙本,縱34厘米,橫46厘米?!独畎自娨鈭D冊》共十二開,為陸儼少山水畫的成熟期作品,畫法融匯各家,寫意性更強,山水形象更概括、簡潔,畫面的整體氣勢更強,用筆更自由,恰與李白詩中的自由奔放相契合?!独畎自娨鈭D》十二開山水俱為寫李白詩意,包括十二首詩?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李白在蜀中的時候,曾寫下一百多首詩歌。然而很悲劇的是,這些詩在宋以后就已經(jīng)逐漸湮滅了。因此,李白結(jié)束隱居下山到出川這段時間到底游覽過哪些地方,現(xiàn)在基本都無跡可尋。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李白在臨出川時游覽巫山,在最高峰題詩中寫道“江行幾年里,海月十五圓”,此時正是開元十三年(725)春三月,倒推回去,人們至少能確定他是在開元十二年(724)正月從青蓮離家,大約還去了一趟匡山和師友告別,寫了一首《別匡山》,之后一路南下,再次游覽成都、峨眉山之后,乘船東下。在舟上,他望著峨眉山的明月有感而發(fā),吟誦了一首《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平羌江是在峨眉山的東北,也就是今天青衣江。這條河發(fā)源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入岷江,最后匯入長江。不過,李白在這首詩中提到的三峽,應該不是大名鼎鼎的長江三峽,而是嘉州(樂山)小三峽。這段全長8公里的峽谷北為犁頭峽,中為背峨峽,南為平羌峽,景色頗為優(yōu)美,同時又是古時蜀人從成都經(jīng)水路出川的必經(jīng)之路。杜甫曾經(jīng)提過的“門泊東吳萬里船”,都必然會從此經(jīng)過,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不過,李白在詩中雖然點明了他具體的行程,但卻留下了另一個人讓人困惑的不解之謎:這個思君不見的朋友到底是誰?
李白一生酷愛交朋友,不管是名人高適、杜甫、賀知章,還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汪倫、吳指南、一名姓晏的僧人,他都能以非常自然熱情的態(tài)度去和他們交往,甚至就連一些為上層社會所看不起的胥吏,李白也能毫無架子地和他們交往。在李白僑居山東的時候,中都縣有個叫作逢七郎的小吏,帶著一斗酒和兩條魚來看他們父子。李白不僅接受了饋贈,還和這位小吏一起喝酒食魚,酒到酣處當場寫詩贈詩,一點也沒有自己是大V的自覺。此時的李白說到“思君不見”的朋友,很可能就是后來和他同游云夢澤的吳指南,但也不能排除是那位曾和他一起同游峨眉的晏姓僧人。畢竟,李白就是這樣一個好交友,好熱鬧的人,和誰都能一見如故成為好友。
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
在唐代,蜀中和江南一帶聯(lián)系主要都是走長江水路。從成都府運輸出來的物資,先由蜀江南運到長江口的宜賓,然后再由此南下,經(jīng)渝州過三峽抵達江陵府(今湖北荊州),而南方北送的物資,則先送抵江陵,根據(jù)最終目的地不同,或逆水而上送到渝州,或轉(zhuǎn)陸路經(jīng)襄州北送京師長安。除了渝州、江陵之外,這條航路上的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也是重要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之一。李白既然是買舟東下,那么這一路繁華城鎮(zhèn),多半都是游玩觀賞過的。
由于李白在渝州附近觀賞游玩的詩歌只留下來幾首(《巴女詞》《自巴東舟行經(jīng)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題壁》),所以世人很難知道他到底在渝州當?shù)赜斡[過哪些地方。不過從他出發(fā)到巫山居然淹留了一年多的時間跨度來看,應該遍歷了巴國各地,飽覽了巴蜀勝景之后方才飄然東去。在今天重慶附近,有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或許能反映出當年李白漫游的足跡,那就是當?shù)匾岳畎酌木包c異常之多,一點不亞于李白讀書的江油。
巴中市西二里有西龕山,懸崖上有“壯觀”,據(jù)說是李白的親筆;涪陵有個渡口命李渡,相傳是李白從此渡江南下而得名;在今天奉節(jié),也就是唐代夔州城北的白云寺中,有李白詩詞的巖刻。據(jù)一些鄉(xiāng)土資料說,李白有兄弟住在夔州的“石馬河畔”,可能就是他在《萬憤詞投魏郎中》里“兄九江兮弟三峽”中提到的住在三峽弟弟,李白曾在此依靠這位弟弟住了一段時間。因此,當?shù)厝司蛯⑹R河畔改為青蓮鋪,而石馬河改為青蓮河;在萬縣(今重慶萬州)的西山,則有太白祠,因為相傳李白游萬縣時,曾在此地讀書,還留下了“大醉西巖一句棋”的殘句……
雖然這些和李白有關(guān)的傳說真真假假無法確定真?zhèn)?,但也從?cè)面反映了李白在此滯留的時間之中,多半是在友人的陪伴下遍歷了此地山水。大致推測起來,他應該是先一路抵達渝州,在和友人會齊之后,乘船沿巴水(嘉陵江)上溯到巴中一帶。返程時見船順巴水直下,有感而發(fā),寫下了“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的詞句。返回渝州之后,他可能是在奉節(jié)的“舍弟”家渡過了新年。直到春天差不多三月的時候,方才再度南下,夜宿巫山,之后攀巫山最高峰,留下題壁詩之后,便一路順江而下,歌罷調(diào)頭東了。而三峽之游,就成為他在巴蜀游覽的最后一站。
三峽雖然秀美,但水流湍急,險峻的名聲由來已久。比李白晚些時候的杜悰(杜牧從叔)在經(jīng)過瞿塘峽的時候,還被驚濤駭浪所嚇倒,高聲呼喊仆人,結(jié)果誰也不敢過來。最終,嚇得口干舌燥的杜悰只能自己“潑湯茶吃”。雖然三峽險峻,但在唐代的時候,通行已經(jīng)不是什么大問題。從南北朝時期開始,三峽當?shù)鼐土鱾髦朵贉琛贰读黝^灘歌》,都是當?shù)卮蚩偨Y(jié)的規(guī)避風險、保障安全的通過三峽安全經(jīng)驗。唐時官方還在三峽設(shè)置水驛,并有驛吏一事以確保水路安全,除此之外,進出三峽的船只,都雇傭那些專業(yè)化水平很高的行船技師,大大降低了事故的可能性。正是有這些措施,李白才能安心地在三峽旅游,甚至敢在春水暴漲的“三月下瞿塘”,還好自閑暇地耐心觀察到三峽的垂蘿、穹石、積雪、猿鳴,將其意義寫入題壁詩中。
瞿塘峽,又稱夔峽,與巫峽、西陵峽并稱為長江三峽。瞿塘峽西起重慶市奉節(jié)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鄉(xiāng),全長約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段峽谷,但以宏偉壯觀而著稱。在峽谷中,長江江面最窄處不到100米,最寬處也不超過150米。峽口有赤甲山、白鹽山兩山相對,稱為夔門,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開元十三年(725)春三月,李白游覽完巫山之后,順流而下,從此告別了自己苦讀十年的大匡山,也告別自己生活了二十年的家鄉(xiāng),巴蜀大地。從神龍入川,到開元十三年出川,時光過去了整整二十年。在這里,李白度過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時光。這是無比重要的一段時光,這位未來的盛世詩人,一生中最關(guān)鍵的學習階段,正是在這片土地度過。因此,他的三觀之中,也不可能不受到這里風土人情的影響。從后來李白詩歌來看,他思想體系中繞不開的學道和任俠,就正是巴蜀文化在他身上最明顯的烙印。
就學道修仙而言,巴蜀是道教發(fā)祥地,相對于其他地方,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傾向于相信神仙鬼怪的傳說故事。民間各種神怪傳說發(fā)達。這點深深地影響了李白,他不僅對道教的各種神話無比向往,甚至還親自和道家人士一起隱居,在許多詩歌中也表現(xiàn)出對民間傳說的熟悉。在蜀中,他云游過巴蜀的峨眉、青城等道教名山,著迷于道教之中。日后李白最終親受道箓的舉動,和他青少年時代在蜀中受到濃厚道教文化氛圍的影響,是絕對分不開的。
李白另一鐘愛的主題:任俠,也正是他青少年時在蜀中。北宋之前,蜀地一直難以管轄,民風輕浮,易動難安。但反過來看,正是蜀人這種崇武勇悍,尚任俠,好打抱不平,不盲從權(quán)威的風氣,很自然地影響到了李白,日后讓他寫出蕩氣回腸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名篇《俠客行》。
在這20年中,李白風骨健壯,學識充實,為以后造就一名盛世詩仙,打下了牢固的基礎(chǔ)。最終,到了開元十三年的這個春天,他將帶著這些回憶和經(jīng)歷,告別家鄉(xiāng),走向自己未知的征途。
或許,這正如他在告別匡山,走向未知的前途時寫下的那樣: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少年游參考資料: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方正《蜀道與唐詩》;李之勤《蜀道話古》;朱昌林《從“蜀”和“蜀道”試論李白<蜀道難>之源》;丁稚鴻等《李白與巴蜀資料匯編》;劉憶萱、管士光《李白新論》;安旗《李白年譜》;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范震威《李白的身世、婚姻與家庭》)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