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jié)數(shù)學課,除了老師教學、學生互動的時間外,還應(yīng)該多一些屬于學生的“沉默”時間。這個時刻,雖然教室內(nèi)靜悄悄,但是學生頭腦中的思想火花卻在激烈碰撞……
然而,上海市特級教師、靜安區(qū)教育學院原副院長曹培英最近的一項課題研究發(fā)現(xiàn),課堂上黃金般的“沉默”時間有些短。曹培英對一次大型區(qū)域性小學數(shù)學觀摩活動進行了調(diào)研,該活動所展示的15節(jié)課上,“非語言時間”平均占比不足6%。
靜悄悄時間少了,說明課堂練習不足、當堂鞏固缺失,勢必造成教學效果的打折。曹培英呼吁,上課時請多一些“沉默”,真正把時間還給孩子!
人物名片
曹培英
在一次大型區(qū)域性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中,曹培英對課堂中的交互行為語言性質(zhì)分布情況進行了調(diào)研。
研究顯示,15節(jié)觀摩課堂中,教師的語言時間在課堂總時長中平均占比為65.07%,學生的語言時間平均占比為29.22%,非語言時間平均占比為5.71%。
其中,非語言占比最高的一節(jié)展示課堂上,教師語言占比為47.85%,學生語言占比為42.93%,非語言占比為9.23%;非語言占比最低的一節(jié)觀摩課堂上,教師語言占比高達88.08%,學生語言占比為9.93%,非語言占比僅為1.99%。
也就是說,這些已經(jīng)被作為優(yōu)秀教學樣板被觀摩學習的課堂中,沒有語言表達的“靜悄悄時間”整體都比較少。一堂課里,6成以上的耗時是老師在說,3成左右的耗時是學生在說,“沉默”的時間只有不足6%。其中,說得最多的老師,說話時間占比接近總課程時長的9成,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足2%。
“非語言占比較少甚至極少,這說明課堂練習明顯不足、當堂鞏固普遍缺失。”曹培英指出,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嚴謹精煉的教學語言表達、也要有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除此之外,更需要給予學生靜靜思考的空間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反思的素養(yǎng)。因此,課堂不是老師“T臺秀”的舞臺,課堂要經(jīng)得起沉默,要多制造一些靜悄悄的時間。
要打造屬于學生的課堂,曹培英指出首先要確立“40分鐘都是學生的”這一時間觀念;其次要合理分配課堂時間,有所加、有所減;另外,教師還要在課前準備階段多做研究、在上課互動環(huán)節(jié)多做嘗試,打破教師話語霸權(quán),真正把課堂時空還給學生。
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分配問題上,其實早已形成幾點共識。據(jù)曹老師介紹,目前大家都普遍同意幾種理念,包括“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是屬于學生的”“把時空還給學生”“打破教師話語霸權(quán)”。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卻往往會出現(xiàn)偏差。
“顧慮學生耽誤時間,擔心學生自己解決不了問題,甚至迷信教師講解等,這都造成本該屬于學生的時間被教師擠占?!?strong>曹培英分析指出,“出現(xiàn)這種問題有一個根源,就是‘對學生的潛能估計不足’。事實上,只要學生真正在讀、在想、在做、在活動,又怎么會耽誤教學時間呢?實在是教師的‘說’耽誤了學生很多時間。”
確立“40分鐘都是學生的”這一時間觀念之后,重要的就是要明確“課堂教學時間加減規(guī)律”。曹培英老師指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個常數(shù),教師支配的時間越長,學生支配的時間必然就越短,反之亦然。一般來說,課堂教學時間的支配有三種基本方式:教師支配、學生支配、師生共同支配。因此。把時間真正還給孩子的出路在于減少、控制教師支配時間。
以數(shù)學教學為例,這是一個動靜交替的復雜、多向的過程。教學中有意義的沉默能給師生的教與學帶來“增值”效應(yīng):學生需要經(jīng)常靜下心來進行理性的思維、分析,老師也需要這樣的“緩沖”來反思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對教學及時進行調(diào)整。
讓學生在“沉默”中自學。課堂中適當?shù)摹白詫W”(自學課本、自學例題)就是留給學生一個靜的空間,從而也給學生以寬廣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空間,并使課堂呈現(xiàn)出錯落有致、虛實相生的靈動的藝術(shù)效果。學生們可以利用這種“間歇”充分咀嚼、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或者去回憶、思考、聯(lián)想,也可以進行實際訓練,學生們通過這種有益的“小憩”為下面的學習做好心理上、精神上的準備。
讓學生在“沉默”中自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苯處熞朴趧?chuàng)設(shè)“憤”與“悱”的問題情境,并在此狀態(tài)下加以引領(lǐng),促使問題得到解決。在學生處于當“悱”未悱、當“憤”未憤的時候,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讓他靜靜地思考,歷經(jīng)“頓悟”,感受“茅塞頓開”的喜悅。
讓學生在“沉默”中反思。當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時,當學生沉湎于不假思索中,不妨給他們澆澆冷水,讓他們靜下心來再細細地思考:“我考慮問題已經(jīng)全面了嗎?”“我是不是已經(jīng)考慮足夠多的因素?”“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冷靜的思維,才是數(shù)學教育成功的真諦。
(三)“沉默”是金如何做?
——課堂之前:首先解決“教什么”
課堂上的“沉默是金”如何引導和把控,在課堂之前就要有所準備。在備課范疇,曹老師總結(jié)了三點主要策略。
“教”必須以“學”為前提,“教”不能離開“學”。要促使“教”回歸本意,首先必須解決究竟“教什么”“為什么教”的目的問題,從而才能解決突出重點,堅守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由主到次,合理分配教學活動時間的基本原則。
學情分析非常重要,上課之前最好切實了解學生的通過各種渠道的“已知”、看不懂的“未知”、興趣所在的“想知”、以及潛力所及的“能知”,從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喋喋不休。
在教之前,還要解決怎么教的問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精心設(shè)計有效的教學問題。首先要明確教學中的核心問題。不過,要知道,即便提煉得再核心的問題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需要設(shè)計引入、跟進、展開、深化等一系列的“問題串”、“問題鏈”。其次,還要特別重視來自學生的問題。
(四) “沉默”是金如何做?
——課堂之上:學會把球拋給學生
課堂上,要特別注意提高“生生互動”的有效性。曹老師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一節(jié)課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常常是同桌兩人互動,可以及時知道對錯,效率最高;同桌之間討論不起來的問題,則需要小組(前后四人)互動;在此基礎(chǔ)上的全班交流,則著重解決有爭議的問題,以及展示與眾不同的回答和觀點。
同時,教師也要學會傾聽,耐心等待學生表達。曹培英老師分析道,所謂“學會傾聽”是指能夠理解學生的表達、背后的思考;識別學生的亮點或合理性;提取學生潛在的疑問或思維受阻之處。
再次,教師還需要學會“把球拋給學生”。比如當學生的解題思路卡住了,老師可以試著去詢問“你哪里不會”“困惑是什么”等,甚至可以請其他同學幫助提出一個啟發(fā)性的問題,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另外,教師還要學會隨機應(yīng)變、酌情調(diào)控。提高應(yīng)變能力需要有意識逐步積累經(jīng)驗,最有效的路徑是堅持課后及時反思。寫教學反思:貴在言之有物,切忌空話、套話;貴在持之以恒,養(yǎng)成習慣;貴在從“心動”走向“行動”,“思”“行”相伴。
“三講”即:講核心的問題,講學生思路和方法,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知識。
“三不講”即:學生會了的不講,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
“三思而后言”即:“話到嘴邊思半句”,忌不假思索地全盤肯定或否定,語言切中要旨,既有一語道破思維的奧妙,又有富有啟發(fā)性和留有思考的余地。
撰稿:白羽
制圖:姜雪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