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般會經歷兩次身體與心理的巨變,一次發(fā)生在嬰幼兒時期(infancy),而另一次則發(fā)生在青春期(Puberty)。
沖動性
神經心理學研究顯示,我們大腦皮層的某些高級功能會在青春期逐漸趨于完善,但其功能與成人仍有區(qū)別,比如關于自控、認知等方面。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高的沖動性,容易產生叛逆的想法,容易與父母發(fā)生沖突甚至頂撞父母。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那些處于初高中階段的孩子會讓父母非常頭疼,甚至到了雙方無法正常交流的地步。其實,從心理層面看,你越說,孩子越不會聽,是因為你少說了這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我的理解你目前的感受…'
第二句話是:'你要不試試這種方法…'
總的來看,這兩句話都是在向孩子提出一些建議,以達到家長期望的結果,但是語氣并不強硬,帶有商量的意思,這能讓孩子更好的接受,而不至于產生抵觸心理。
正如剛才所說,處于青春期中的孩子會產生很高的沖動性與情緒波動性,在與家長交談的過程中,一言不合就會吵起來,觸發(fā)他們憤怒的情緒,甚至會對父母大吼大叫、大哭大鬧。
而這個時候,父母也容易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失去了平靜交流的耐心,變得煩躁、憤怒。這樣一來,兩邊都處于消極情緒的控制中,都只顧著說自己的,全然聽不見別人在說什么,這無疑是一種無效且傷和氣的溝通。
而當家長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理解時,會傳達出接納與包容的信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被家長所傾聽的,而不是一味的遵從。
自我同一性
正如埃里克森人生階段論中所提到的,青春期的孩子有著'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需要,他們希望找到自我,盡可能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辦事。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能理解他們,始終用安排、命令的口吻和他們說話,他們會覺得'自我'受到了挑戰(zhàn),于是產生抵觸心理,和父母吵起來。
相反,如果父母能夠理解他們,并用建議的口吻和他們溝通交流,他們會覺得這是可以接受的,他們也能理智的考慮父母建議的合理性,從而采納父母的建議。
所以,當你發(fā)現和孩子一說話就吵架時,其實并不是孩子性格或者你說話的內容有問題,而是溝通方式不對。
如果下次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出現了爭吵時,不妨先冷靜下來,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說明問題,表達自己能夠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并用建議的口吻與之溝通。這樣,你的孩子會覺得你是可以好好說話的人,也愿意心平氣和地與你交流。
換位思考,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拋開自我的抵觸心理,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擺脫憤怒情緒的束縛,才能做到真正有效、有意義的溝通。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育兒心理學》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