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之二十四:[加格達奇]「小評論」
1. 本篇關鍵詞:「加格達奇」地名研究。
2.加格達奇:大興安嶺林區(q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晚期,我們的祖先就這里繁衍生息,黑龍江流域的肅慎人已和中原的周 朝建立過臣關系。
3.北魏王朝的建立者鮮卑人,在這座歷史上被稱為“大鮮卑山”的地方生活了70多代。
4.隋、唐、五代十國、寧。遼時,隸屬室韋,室韋人是鄂倫春族祖者,公元16世紀末,滿族興起,此地隸屬璦琿副都統(tǒng)管轄,這里的務族人民會配合清朝官兵同沙俄入侵者進行了雅克薩戰(zhàn)爭;清遷康熙大帝曾御旨開辟嫩江到漠河的驛路,其間設驛站32處。光緒32年間,大興安嶺采金業(yè)崛起,年產(chǎn)黃金最高達10萬兩,古驛路由此命名為“黃金之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東北抗日聯(lián)軍轉戰(zhàn)興安千里林海,保衛(wèi)了祖國邊疆的領土。
5.加格達奇(是鄂倫春語:意為,有樟子松的地方)區(qū)是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南坡,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治旗境內(nèi)。
6.加格達奇地處大興安嶺余脈,山勢平緩,起伏不大,屬低山丘陵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低山丘陵分布在城區(qū)的周圍,大部分平川分布在甘河南北兩岸。平均海拔為472米。
7.附件一:黃盟寫的:關于鮮卑人建立的一個王朝:【北魏傳奇。】
北魏傳奇[散文]
1.
筆者本文以一首七言藏頭詩開頭:[北魏傳奇]:
北有加格達奇地
魏碑流行后世繼
傳代二十帝王璽
奇皅民族青史籍
據(jù)史書記載:拓跋鮮卑族人,是從東北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出發(fā),一路南遷,進入中原腹地.一個小的原始部落: 拓跋鮮卑族人,在三百年之中,三次向南遷徙.他們的生存方式:游獵:游牧:農(nóng)耕.人類與土地的三種狀態(tài),他們已經(jīng)全部經(jīng)歷.后來,他們?nèi)胫髦性⑵鹨粋€強大的北魏.因為這是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打入中原而建立的政權,所以,他們的奪取政權執(zhí)掌政權的經(jīng)驗,是十分值得后世人借鑒的.筆者以為:研究北魏,探究拓跋鮮卑族人的演變史,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
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2.
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于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游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領拓跋詰汾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qū)。到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一帶,后又遷居到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fā)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于氏族部落聯(lián)盟階段。
315年,拓跋力微之孫拓跋犄盧,曾因幫助西晉并州刺史劉琨與匈奴族劉聰、羯族石勒相對抗有功,被西晉封為代公,進而封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都于盛樂,邁入奴隸主占有制的階級社會,逐漸強大起來。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攻代,拓跋什翼犍戰(zhàn)死(或被擒),代滅亡。
在淝水之戰(zhàn)后,前秦瓦解,以前為苻堅征服的各族紛紛獨立,建立自己的王國。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gu)糾合舊部,在牛川(今內(nèi)蒙古興和縣西北東洋河南)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正式恢復了代國。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遠,便遷都盛樂。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自稱魏王。
鮮卑族所居的地區(qū),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遷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遷和南移了,還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鮮卑族來了以后,就與這一部分沒有遷移的匈奴人融合起來,建立起部落聯(lián)盟關系,把匈奴部落編入鮮卑部落聯(lián)盟內(nèi),并以婚姻為紐帶加強兩族的關系。在氏族部落時代,通過征服是仍然可以建立部落聯(lián)盟關系的。自然在這個聯(lián)盟中,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的地位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的。
苻堅進攻什翼犍時,鐵弗部首長劉衛(wèi)辰曾與苻堅合作,向什翼犍進攻。什翼犍失敗后,劉衛(wèi)辰和另一鐵弗族首長劉庫仁兩部強大起來。苻堅使他們以黃河為界,分別占有拓跋氏的故地,劉衛(wèi)辰部居西,劉庫仁部居東。 劉衛(wèi)辰、劉庫仁都出自南匈奴。因漢與匈奴和親,以宗女嫁匈奴單于,故匈奴人多冒姓劉。這兩部匈奴又都與拓跋鮮卑聯(lián)姻。劉庫仁母是拓跋郁律(平文帝)之女。什翼犍以宗女嫁給劉庫仁,把女兒嫁給劉衛(wèi)辰。
拓跋珪要復興拓跋氏,首先就要與匈奴的劉顯(劉庫仁之子)、劉衛(wèi)辰兩個部落爭奪部落聯(lián)盟的領導權。劉顯在拓跋珪即位前就謀害拓跋珪,拓跋珪即位后不久,劉顯派兵護送什翼犍的少子拓跋窟咄和拓跋珪爭國。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習俗,窟咄之來,對拓跋珪構成很大威脅。諸部落都有動搖,引起騷動,拓跋珪的左右也陰謀活捉拓跋珪以響應拓跋窟咄。拓跋珪畏懼,北逾陰山,依于賀蘭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慕容麟領兵救拓跋珪,大敗窟咄,窟咄投奔劉衛(wèi)辰,被其殺死,部眾歸拓跋珪所有;翌年(387)拓跋珪在馬邑彌澤大破劉顯,劉顯部落最后被慕容垂消滅。拓跋珪也和劉衛(wèi)辰展開了斗爭,最后衛(wèi)辰失敗被殺,其子赫連勃勃率殘部南逃依附后秦姚興。于是黃河以南諸部皆平,拓跋珪虜獲畜產(chǎn)名馬三十余萬匹,牛羊四百余萬頭。
拓跋珪恢復了鮮卑拓跋氏的部落聯(lián)盟領導地位后,開始向南北發(fā)展。這時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為落后的高車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鮮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后燕。
登國四年(389),拓跋珪擊敗了高車族。高車是游牧部落,是善戰(zhàn)的騎兵。對高車族的征服,增強了拓跋氏的戰(zhàn)斗能力。
3.
北魏統(tǒng)一北方的戰(zhàn)爭,是在五胡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條件下進行的。它雖然面臨諸多對手,情況復雜多變,但能審勢度勢,確定先后打擊的目標,采取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北魏登國十年(后燕建興十年,395),后燕攻北魏,拓跋珪面對后燕軍的進攻,針對其恃強輕敵,采取示弱遠避、待疲而擊的方針,同時注重瓦解對方軍心,奮勇追擊,在參合陂(今內(nèi)蒙古涼城東北)決戰(zhàn)中殲滅四五萬燕軍。從此改變了兩國力量對比,北魏勢力進入中原。
登國十一年(396),拓跋珪乘勝進擊,親率40余萬大軍南下進攻后燕,拓跋珪率大軍出馬邑,克晉陽,取并州,東下井陘關,收降后燕將領李先,封其為征東左長使。繼而長驅直入,直抵滹沱,在常山城(今石家莊市郊區(qū)東古城一帶)下安營布壘,準備一舉克城。當時,后燕常山太守茍延率眾守城。拓跋珪勸降不成,便令將士大舉攻城。茍延倉惶應戰(zhàn),但因他不甚懂兵法,指揮無方,加之雙方力量懸殊,燕軍死傷慘重,北魏軍隊破城而入,擒俘茍延。繼之,魏軍連占數(shù)十縣。只有中山、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信都(今河北冀州)三城仍為燕軍控制。十一月,魏王珪集結大批兵力攻打燕都中山。同時,命東平公拓跋議率兵五萬攻鄴城,命冠軍將軍王健、左將軍李栗攻信都,準備一舉滅燕。
后燕高陽王慕容隆守中山南門,率眾力戰(zhàn),打退魏軍的輪番進攻。魏軍傷亡慘重。拓跋珪看中山城堅固森嚴,于是引兵向南,以優(yōu)勢兵力很快攻下信都。繼之,兵臨鄴城,幾次強攻不克,魏軍營壘反遭慕容青的夜襲,拓跋珪只好暫時率軍退駐楊城。此時,魏國并州監(jiān)軍丑提聞其叔父沒根降燕,便督率所部人馬殺回魏國都城作亂。拓跋珪聞知,準備撤兵北還,平息內(nèi)亂。但又恐燕軍窮追,腹背受敵。
于是,派國相涉延與后燕議和,并愿以其弟為人質留于燕。燕主慕容寶聞魏國內(nèi)部有難而不許。同時,發(fā)步兵12萬、騎兵3.7萬屯于滹沱河北岸的柏肆塢(今藁城縣北),邀拓跋珪在此決戰(zhàn)。拓跋珪求和不成,憤而應戰(zhàn)。數(shù)日內(nèi)統(tǒng)兵北上,在滹沱河南岸安營扎寨。慕容寶趁魏軍立足未穩(wěn),遣精兵萬余人夜襲魏營,企圖先發(fā)制人。燕軍過河之后,潛至魏營,利用北風縱火燒營,并發(fā)起猛攻。魏軍營壘紛紛起火,兵將大亂。此時,拓跋珪正在睡覺,忽聽軍營大亂,慌忙棄營赤腳逃走。燕將乞特真率百余人飛馬趕到拓跋珪大帳內(nèi),只見拓跋珪丟棄的衣靴,不見其人。拓跋珪逃出軍營之后,立刻擊鼓收眾。
夜幕之下,乞特真聞鼓聲以為中計慌忙鳴金收兵。燕兵聞鑼鼓齊鳴,不知其故,以為遭到魏軍伏擊,頓時驚惶大亂,自相踐踏,互相砍射。拓跋珪立即將全軍集合起來,下令步兵在營外點燃火炬,騎兵向燕軍猛沖猛殺。燕軍四面受敵,又遭到魏軍騎兵的輪番攻擊,死傷慘重,亂作一團,燕將高長被俘。慕容寶只得收拾殘兵,渡河北逃。魏軍士氣高漲,在拓跋珪的統(tǒng)領下窮追不舍。當時,正是風雪交加的夜晚,燕軍士兵涉水渡河,加之多帶傷殘,凍死者尸體相枕。丟棄袍仗、兵器無數(shù)。慕容寶為保住性命,棄下大軍,率步騎兩萬逃回中山。魏軍連夜追擊,兵臨中山城下。后燕尚書郎慕容皓謀殺慕容寶未遂。斬關出城降魏。慕容寶見中山難保,便率一萬騎兵殺出重圍,逃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市)。繁華一時的后燕國都中山,終于在皇始二年(397)十月甲申日被魏軍占領。
4.
天興元年(398),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稱帝。拓跋珪擊敗后燕進入中原后,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化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tǒng)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
此后數(shù)年,北魏注重于鞏固內(nèi)部及既得地域,也時而與北部的柔然和關中的后秦交戰(zhàn)。如北魏天興五年(后秦弘始四年,402年),北魏大軍以圍城打援、分而殲之的戰(zhàn)法,于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大敗后秦軍,殲滅3萬余人。
永興元年(409),拓跋珪被殺,其子拓跋嗣繼位,史稱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劉裕病卒之機,憑借強大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開戰(zhàn),重點進攻,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洛陽、滑臺(今滑縣東)等軍事重鎮(zhèn)。由于南朝宋軍善于守城,頑強抵抗,也使魏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
泰常八年(423),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燾繼位,史稱魏太武帝。此時,北方除大夏、北涼、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為北魏所占。拓跋燾雄才大略,通曉兵法,在歷次戰(zhàn)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臨陣勇猛,多獲勝利。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至四年,拓跋燾趁胡夏皇帝赫連勃勃卒,諸子相殘殺之機,二次率軍進攻夏都統(tǒng)萬城(今陜西靖邊東北白城子)。以佯弱誘夏軍出戰(zhàn),引而疲之,然后隱軍出夏軍陣后,順風沖擊,大敗夏軍,克統(tǒng)萬城,俘夏王、公、卿、將、校及后妃、宮人等以萬數(shù),獲馬30余萬匹、牛羊數(shù)千萬頭。
胡夏被北魏攻陷,皇帝赫連昌被俘,其弟赫連定逃往平?jīng)觯ǜ拭C華亭)繼位。在431年趁北魏兵團回撤之機攻下西秦繼續(xù)西擴,在青海湖被鮮卑吐谷渾汗截擊,赫連定被鮮卑生擒獻于北魏。
5.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紇升蓋可汗)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萬騎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爾西北),殺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樂,包圍了云中城。拓跋燾當太子時,十二歲遠赴河套保衛(wèi)長城抗擊柔然的入侵,把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對柔然的戰(zhàn)術也頗為熟悉,于是他力排眾議,親自率2萬騎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將趕來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及所部,竟包圍達五十余重。起初,北魏將士十分恐懼。但是這位不到16周歲的少年皇帝拓跋燾卻"臨敵常與士卒同在矢石之間,左右死傷者相繼,而帝神色自若"。因此使得北魏的將士們"是以人思效命,所向無前"。先是柔然的兩位大將大那、社侖所發(fā)動的進攻被北魏軍擊退。之后,柔然大將于陟斤被北魏軍射殺,拓跋燾趁勢率軍大縱深地向前穿插,北魏奮力突擊柔然軍,柔然軍頓時被攪得一片混亂,大敗而逃。
次年十月,北魏大舉征討柔然,分兵五道并進,越大漠擊之,柔然驚駭北逃。
魏帝為徹底擺脫北面柔然與南朝宋兩面夾擊的威脅,并雪云中被圍之恥,在大敗赫連夏,克其都城統(tǒng)萬(今陜西靖邊東北白城子)后,決心集中力量打擊柔然。神鹿加二年四月,與眾大臣商議擊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后擔心宋軍進攻,均竭力勸阻。太常卿崔浩認為:宋聞陛下克統(tǒng)萬,內(nèi)心深懷恐懼,必不敢動;柔然自恃遙遠,謂我力不能制,防備松懈已久,故夏則散眾放牧,秋則聚眾南掠,今乘其放牧無備出擊,可一舉滅之。
魏帝對其見解極為贊賞,遂決定留太尉長孫嵩、衛(wèi)尉樓伏連鎮(zhèn)守京都;命司徒長孫翰領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軍由東道向黑山(今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過大漠,合擊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
神麚二年(429)五月,拓跋燾抓住柔然夏則散眾放牧之機,魏帝領軍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區(qū)),舍棄輜重,率輕騎兼馬(每一騎兼有副馬)奔襲,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無備,臨戰(zhàn)震怖,民畜驚駭奔散;大檀忙焚穹廬,絕跡西遁。大檀弟匹黎先在東部聞魏軍至,率兵欲救其兄,途中遭長孫翰騎兵截擊而敗,其渠帥數(shù)百人被殺。大破柔然,威服高車,為穩(wěn)定北方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從此,柔然勢力大減,主動攻魏較少。
延和元年(432)五月,拓跋燾感覺部隊已經(jīng)休整完畢,便在平城南郊調(diào)集兵馬,屯積糧草準備進攻北燕。同年六月,拓跋燾率軍親征討伐北燕。七月魏軍行至濡水(今河北東北部灤河)后,后方供給出現(xiàn)危機。拓跋燾當即派遣安東將軍奚斤征發(fā)幽州和密云的民眾及丁零族(高車)一萬多人充當魏軍的民夫,給魏軍運送攻城的器具,這才解決了燃眉之急。
魏軍主力繼續(xù)東進,拓跋燾和奚斤在北燕都城龍城外會師。兩路魏軍在途中基本沒有受到什么抵抗,沿途的北燕守軍和官員接連向北魏投降,魏軍沒費多少功夫就合圍了龍城。拓跋燾在和龍外又征發(fā)了3萬多民眾為其挖圍塹,企圖困死龍城內(nèi)的守軍。
是年八月,北燕皇帝馮弘不甘心就此投降,便派了3萬人出城向魏軍挑戰(zhàn),戰(zhàn)敗。北魏昌黎公拓跋丘和河間公拓跋齊率部合圍北燕軍,燕軍死傷近萬人。遭此一敗,北燕的官員和將領們都老實了不少,只有尚書高紹仍然率部抵抗,不久后也被殺死。馮弘見形勢不利,便邀請高句麗軍保護他,率龍城百姓東渡遼水,投奔高句麗。不久,馮弘因為自大被高句麗長壽王殺死,北燕滅亡。
6.
太延五年(北涼永和七年,439), 北魏帝遣使至北涼,得悉北涼主沮渠牧犍喜于傳播柔然可汗妄言:去歲魏帝伐我大敗,不能復振。知其稱藩懷有二心,經(jīng)朝議,決定依從謀主崔浩之言,出其不意,乘虛攻涼。六月,魏帝率兵從平城出發(fā),使侍中、宜都王穆壽輔助太子拓跋晃監(jiān)國,又令大將軍、長樂王嵇敬,輔國太將軍、建寧王拓跋崇領兵2萬屯漠南,以防柔然。同時命公卿草書遣責北涼主沮渠牧犍,列數(shù)其12項罪狀,勸其親率群臣遠迎魏軍,才是上策。隨后自云中渡過黃河,于七月至上郡屬國城,留下輜重,部署諸軍:以撫軍大將軍、永昌王拓跋健,尚書令劉吉與常山王拓跋素為前鋒,兩道并進;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太宰、陽平王杜超為后繼;以平西將軍源賀為向導。
源賀為故南涼主禿發(fā)傉檀之子,南涼原據(jù)姑臧,后為北涼所占。源賀對魏帝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鮮卑,皆臣祖父舊民,愿勸其歸附。魏主稱善。八月,拓跋健獲得河西(即河西走廊與、泊水流域一帶)畜產(chǎn)20余萬。北涼主未肯出迎,一面遣使求救于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將軍董來領兵萬余出戰(zhàn)于姑臧城南,北涼兵望風奔潰。魏帝遣使曉諭北涼主出降,沮渠牧犍得報柔然將攻魏邊塞,猜測魏帝可能還師,遂閉城固守。其堂弟沮渠祖城出降,魏帝俱知城內(nèi)情況,于是分兵圍攻。由于源賀引兵招慰城附近諸部下3萬余落,故魏帝得專攻姑臧。九月,北涼主沮渠牧犍之侄沮渠萬年率部降于魏。姑臧城潰,沮渠牧犍率文武5000人出降。北涼歷39年而亡。繼之,魏軍又攻克張掖、樂都、酒泉等地,皆留將鎮(zhèn)守。
16歲的拓跋燾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勝多,頂住了北方柔然的瘋狂入侵。后來拓跋燾主動反擊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漠北一帶,使柔然臣服。拓跋燾于公元427年,用3萬騎兵攻破了堅不可摧的胡夏統(tǒng)萬城。公元431年滅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渾,又于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使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復歸統(tǒng)一。
至此,北魏統(tǒng)一了北方,繼前秦苻堅后再度使北方歸為一統(tǒng)。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并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
7.
拓跋燾憑借祖父和父親留下的基業(yè),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軍事才干,經(jīng)過近20年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最終統(tǒng)一了北方,加強北魏的封建化進程,使北魏政權更為鞏固。但在伐宋之時,劉宋的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遭到極大的破壞,"自是道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加重了人民的苦難。此外,北魏大臣、軍事謀略家崔浩,深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為謀主,他參與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軍事決策,多謀善斷,屢建功勛,在北魏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一系列戰(zhàn)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拓跋燾死后,文成帝拓跋浚、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繼登基,逐步實施了改革,使社會經(jīng)濟由游牧經(jīng)濟轉變?yōu)檗r(nóng)業(yè)經(jīng)濟。孝文帝即位后,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限制地方豪強勢力,在馮太后的輔佐下進行了大范圍的改革。諸如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遷都、漢化政策等,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為隋唐統(tǒng)一全國創(chuàng)造了條件。
490年(太和十四年),馮太后死,魏孝文帝開始親政。他親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魏初,鮮、漢官號雜用。遷都后,改定官制,一依魏晉南朝制度。
北魏統(tǒng)治者迫切要求同漢族地主進一步合作,為此,他們需要進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實行漢化政策。但在鮮卑貴族集中的舊都平城,推行漢化政策阻力很大。
8.
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以南伐名義,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到洛陽后,他聲言繼續(xù)南下,群臣跪在馬前勸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陽。
孝文帝改制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貴族的反對。他們不僅在改制前進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斷反抗。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圖逃回平城發(fā)動叛亂,被孝文帝處死。同年冬,舊貴族在平城發(fā)動兵變。孝文帝派軍平服了叛亂,保證了改制的順利進行。
魏孝文帝變法之后,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緩和。但是,在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的聯(lián)合壓榨下,階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隨著北魏政治的日益腐敗而愈來愈尖銳。 統(tǒng)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高陽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園囿像皇宮一樣豪華,僮仆多達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費數(shù)萬錢。他與河間王元琛斗富,奢侈豪華程度超過西晉的石崇、王愷斗富。被稱為餓虎將軍的元暉作吏部尚書時,賣官鬻職都有定價,人們稱吏部為賣官的市場,稱這些官吏為白晝的劫賊。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斂無已,征收租調(diào)時,重新使用長尺、大斗、重秤。
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農(nóng)民家破人亡。破產(chǎn)農(nóng)民紛紛投靠豪強,重新淪為依附農(nóng)民,或逃避賦役,入寺為僧尼。 北魏控制的編戶日益減少,影響了政府的收入。
由于階級矛盾的激化,在5世紀末至6世紀初,北方已不斷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 北魏統(tǒng)治者除加重剝削未逃亡的農(nóng)民外,多次檢括逃戶,搜捕逃亡的農(nóng)民。因而引起農(nóng)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慶領導的大乘教起義,公開宣稱"新佛出世,除去舊魔" 。北魏政府動員了十萬軍隊才鎮(zhèn)壓下去。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義遍布北方各地,名號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邊鎮(zhèn)起義、河北起義、山東起義和關隴起義。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前后延續(xù)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東、內(nèi)蒙古、寧夏和甘肅的廣大地區(qū)。起義軍在戰(zhàn)斗中殺死了北魏許多王公貴族和州郡牧守,誅戮地主,摧毀塢堡,有力地打擊了北魏的統(tǒng)治。起義軍包括了漢、鮮卑、匈奴、氐、羌、敕勒等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在共同戰(zhàn)斗中增進了彼此的聯(lián)系和了解,對民族融合也有積極影響。
六鎮(zhèn),也稱北鎮(zhèn),是北魏前期為了攻擊和防御柔然政權,沿平城北由西向東依次設置的六個軍事?lián)c:沃野鎮(zhèn)、懷朔鎮(zhèn)、武川鎮(zhèn)、撫冥鎮(zhèn)、柔玄鎮(zhèn)、懷荒鎮(zhèn)。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主要敵人.北魏將主要軍事力量集中在六鎮(zhèn),每鎮(zhèn)設置鎮(zhèn)都大將,鎮(zhèn)將由鮮卑貴族之中杰出的軍事人才擔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聯(lián)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強地主的高門子弟。隨著北魏一統(tǒng)北方,柔然政權在北魏的打擊下也日益衰落,對北魏已經(jīng)無法造成致命威脅,六鎮(zhèn)的軍事政治地位開始變輕。
孝文帝改革后,實施了門閥化,六鎮(zhèn)的統(tǒng)治者們無論立了多大的戰(zhàn)功,總是被排斥在門閥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層政治舞臺。六鎮(zhèn)的鮮卑人還依然保持著原來的鮮卑族語言、習俗,是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最大阻礙。他們與洛陽方保持一種文化層面上的抗衡。
9.
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權出現(xiàn)饑荒,柔然政權大汗阿那瓌率兵三十萬南侵,在六鎮(zhèn)進行了一場燒殺搶掠,將六鎮(zhèn)人的家財糧食一掠而空。
北魏孝明帝年幼,年輕的胡太后聽政當家,對六鎮(zhèn)問題,只是簡單地發(fā)放了一些賑恤糧款,賑恤糧款本就是杯水車薪。公元523年四月,懷荒鎮(zhèn)軍民強搶官府糧倉,并殺掉了懷荒鎮(zhèn)鎮(zhèn)將于景。懷荒鎮(zhèn)的事情引發(fā)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公元524年四月,沃野鎮(zhèn)轄區(qū)的高闕戍兵匈奴人破六韓拔陵帶著手下的兄弟們起事,揮刀殺掉了戍主,宣布起義。六鎮(zhèn)軍民紛紛起義,破六韓拔陵改元"真元",署官封爵,成為六鎮(zhèn)義軍的領軍人物。破六韓拔陵的義軍占領了沃野鎮(zhèn),而別帥衛(wèi)可孤領導的義軍則占領了懷朔鎮(zhèn)。 北魏政府先后三度易帥,分別以淮王元彧、尚書令李崇、元淵為北征大都督,率軍北進,鎮(zhèn)壓起義軍,但與義軍的交鋒卻一再失利。公元524年八月,六鎮(zhèn)東西兩部敕勒酋長皆歸附于義軍,義軍完全控制了六鎮(zhèn)地區(qū)。
北魏請柔然人當雇傭軍,鎮(zhèn)壓六鎮(zhèn)人民起義。六鎮(zhèn)一直是柔然人眼中的障礙,公元525年四月,柔然大汗率軍十萬,入六鎮(zhèn),從武川西向沃野,配合元淵的魏軍向六鎮(zhèn)義軍攻擊。在兩面夾擊下,義軍很快處于劣勢,衛(wèi)可孤戰(zhàn)死。元淵又分化了西敕勒酋長,削弱義軍勢力。八月,柔然軍與魏軍會合,在五原大敗義軍主力,破六韓拔陵下落不明,義軍被迫降魏。六鎮(zhèn)20萬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后,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災,無處就食,出現(xiàn)逃亡現(xiàn)象,二十萬六鎮(zhèn)軍民再度起義,關隴、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xù)起義,但最終起義失敗。
激烈的階級斗爭使北魏政權搖搖欲墜。邊鎮(zhèn)豪強集團利用當時的混亂局面,各自發(fā)展勢力。肆州秀容(山西朔縣北)的契胡酋長爾朱榮聚集了北鎮(zhèn)豪強和流民,勢力發(fā)展最快。
528年,在北魏都城洛陽卻發(fā)生了靈太后為長期控制政局,毒死自己親生兒子孝明帝元詡。之后,靈太后另立3歲的元釗做了皇帝。駐扎在晉陽的柱國大將軍爾朱榮素有政治野心,他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借口,率大軍南下,準備進軍洛陽。
爾朱榮系契胡部落酋長,其部善騎射,長期抵御柔然部的南下,是北部邊防的重要軍事力量,也是當時最有實力的軍事集團。為保陰謀得逞,爾朱榮秘密派遣兒子爾朱天光等人悄悄進入洛陽城,與彭城王元勰之子、當時聲望很高的長樂王元子攸商議里應外合攻打洛陽,并許諾事成后立元子攸為帝。
之后,爾朱榮便從晉陽率大軍向洛陽進發(fā)。大軍行進到河陽(今焦作孟州)時,爾朱榮遣親信進洛陽,悄悄將元子攸接到河陽立為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孝莊帝。隨后,爾朱榮率大軍從孟津渡過黃河直逼洛陽。
靈太后得知消息,急忙調(diào)集大軍與爾朱榮決戰(zhàn),結果被爾朱榮打得落花流水,京城洛陽也被攻占。靈太后見大勢已去,下令后宮嬪妃和她一道出家到永寧寺為尼。盡管如此,爾朱榮并沒有放過靈太后,他脅迫靈太后、幼帝元釗和他一起退出洛陽,當大軍行進到河陰(黃河南岸)時,爾朱榮下令將靈太后和元釗投入洪水滔滔的黃河之中。殘害了靈太后和元釗以后,爾朱榮假裝邀請元子攸帶領朝中百官到河陰之陶渚(今孟津東)祭天。當2000多名朝中官員陪同元子攸到達陶渚時,爾朱榮下令早已守候在此的士兵將文武百官2000余人全部殺害,北魏諸王中的元雍、元欽、元略、元巶等人也在這次殺戮中遇害,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河陰之變。經(jīng)過這次事變,爾朱榮把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
10.
河陰之變以后,爾朱榮意欲稱帝的陰謀并沒有得逞,他派人將元子攸送到了洛陽,自己卻因殺人太多、民憤極大不敢留居洛陽城,一直遠據(jù)晉陽,對洛陽遙控指揮。這時的洛陽城民心浮動、一片混亂,富家大戶害怕動蕩危及自身,紛紛棄宅而逃,京城昔日的繁華蕩然無存。
孝莊帝雖然在爾朱榮的扶持下做了皇帝,但他不甘心做傀儡,一心要鏟除爾朱榮,重振北魏皇權。530年,孝莊帝下詔讓爾朱榮進京,趁機將38歲的爾朱榮手刃在明光殿。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和侄子爾朱兆得知消息,合力調(diào)兵攻打洛陽。爾朱兆攻入城中,抓住孝莊帝,先將孝莊帝鎖在北魏皇家寺院永寧寺的塔里,不久將他押到晉陽殺害,同時遭捕殺的還有臨淮王元誨、城陽王元徽等殘余王公。
之后,爾朱兆回到了晉陽,派爾朱世隆等留守洛陽。他們在洛陽城里無惡不作,激起人們的憤恨。晉州刺史高歡于531年乘機攻占洛陽,并于533年進兵晉陽,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控制朝政。在這次期間,北魏皇位如走馬燈一般,先后出現(xiàn)了元曄、元恭、元朗三位廢帝。
高歡在532年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無法容忍高歡掌握實權,在534年投奔長安的宇文泰。
534年,高歡立元善見做了皇帝,即孝靜帝,并遷都于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這就是歷史上的東魏政權。遷都時,高歡將洛陽城內(nèi)40萬戶居民遷到鄴城,并大拆洛陽宮殿,將所拆的建筑材料運往鄴城,致使這座300年的錦繡帝都逐漸化作一片廢墟。第二年,孝武帝與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魏政權。
11.
東魏、西魏均沒維持多久,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廢掉東魏皇帝元善見,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齊政權。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掉西魏皇帝拓跋廓,建立了北周政權,魏朝正式滅亡。
北魏疆域廣闊,主要控制著中國北方地區(qū),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東至海,西至流沙。
北魏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其主要的州有:
并州、肆州、建州、恒州、朔州、汾州、司州、豫州、荊州、洛州、東荊州、東豫州、南兗州、相州、冀州、幽州、平州、瀛州、安州、定州、營州雍州、豳州、夏州、華州、泰州、東泰州、涇州、岐州、兗州、青州、齊州、徐州、南青州、濟州、河州、涼州、敦煌鎮(zhèn)、 武川鎮(zhèn)、御夷鎮(zhèn)、懷荒鎮(zhèn)、柔玄鎮(zhèn)、撫冥鎮(zhèn).
12.
筆者以為:北魏的興起,是野蠻戰(zhàn)勝文明的結果.拓跋鮮卑人從蒙古高原南下,看到中原城市平城[大同],他們看到漢人的裊裊炊煙,溫暖的房子,漂亮的女人,富裕的生活,他們引發(fā)了占領大中原的欲望.平城是一個農(nóng)耕文明的前哨,是一個高筑墻廣積糧的城池典型. 拓跋鮮卑人就像是蒙古草原的狼群,他們嚎叫著,騎馬揮刀殺進平城,占領平城. 拓跋鮮卑開始禁穿胡服,改穿漢服,漢語作為通用語言.他們與漢人通婚,皇帝選漢女進宮,將鮮卑人的復姓改為單字漢姓.后來,遷都洛陽的鮮卑人將自己的籍貫都改為洛陽人,死后只能葬于洛陽,不得回歸舊土. 拓跋鮮卑人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他們學習佛教,學習道教,學習儒家文化. 拓跋鮮卑人開始鑿石為廟,刻石祭祖. 拓跋鮮卑人先是在大同開鑿龍門石窟,后來遷都洛陽又開鑿龍門石窟. 拓跋鮮卑人將自己剛健的民族精神刻進佛像之中,創(chuàng)造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藝術經(jīng)典群落.一個野蠻部落統(tǒng)治的國家,竟然留下如此輝煌的歷史遺存,這是世界文明史的一個奇跡.
[全文完]
黃盟.2018-12-07
【全文完】
黃盟.2021-12-0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