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永州故事】震驚世界,人類最早的栽培稻標本遺址:道州玉蟾巖
永州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文人,美在神韻,美在歷史,美在神秘!說永州是全國少有的歷史文化名城,甚不為過!出于對永州文化的熱愛,我們驅車前往道州壽雁鎮(zhèn),去體驗人類始祖的豐功奇跡——天下第一谷源玉蟾巖遺址。
中午的太陽很熾熱,地上反射出的熱浪蒸人,汗水順著臉頰、順著背脊往下流,可并沒有阻擋我們探奇的腳步。車不能靠近,我們只能步行,走在山路,聆聽鳥叫蟲鳴,路旁的小草迎接著遠方朋友的歡笑,幾個突兀的山巒在太陽的炙烤下安詳而靜謐,我們的歌聲似乎又將他們喚醒,伸伸懶腰,打個呵欠,睡眼惺忪的迎接著我們。
在寬闊的田野旁,有一座不算挺拔的山巒,遠望如同一只趴在地上的蟾,張望著前方的蟲草食物,露出一個大洞口,形似玉蟾張開著大口,期待一躍的態(tài)勢。
繼續(xù)靠近,沿著羊腸小路前行,分開兩旁的樹枝,佝僂著身軀探進前洞口,爬上一個狹窄的小坡,就有一塊碑被樹木掩映著,上面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蟾巖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字樣,是國務院2001年公布的。再往上走,就是一道鐵柵門將洞口封鎖,從縫隙中往內看,洞口部分寬約12-15米,進深6-8米,洞口方向為東南。洞口前地勢平坦開闊,陽光充足,適宜人類居住。洞內還留下很多專家考古留下的痕跡,地上散落著各種破碎的陶瓷、石器等物。
據資料查實,遺址首次發(fā)現于1980年 ,道縣在考古調查中對玉蟾巖的堆積物進行考證分析,初步判斷為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的全新早期遺址。198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袁家榮率領考古隊到玉蟾巖進行首次考古挖掘。挖掘面積約12平方米,遺址的文化層厚1.2-1.8米,地層保存基本完好。清理的生活遺跡主要為燒灰堆,灰堆一般直徑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石制品全部打制,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切割器、石刀、鋤形器等,制作粗陋。遺址中有大量動物殘骸,哺乳動物達20余種,如有水鹿、梅花鹿、赤麂、小麂等;食肉類動物也很豐富,如熊、水獺、豬獾、狗獾、貂、大小靈貓,以及豬、牛、竹鼠、豪豬等;另外還有鯉、草、青魚類。其中,含3塊原始陶片和2枚稻殼,稻殼顏色呈黑色。1995年,省考古隊再次到玉蟾巖進行挖掘,挖掘面積約34平方米,出土2枚栽培稻谷殼(顏色呈灰黃色)、一堆約30×30厘米范圍的陶片及一些其它已出土的遺物。1998年3月,袁家榮在日本稻作、陶器城市文明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表題為《玉蟾巖遺址的主要收獲》的學術報告。報告的鑒定結果主要有:遺存的文化面貌表現出一種由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的特征;出土的稻谷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征的從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類型。中國農業(yè)大學張文緒教授通過電鏡分析鑒定,定其名為“玉蟾巖古栽培稻”,栽培時間距今約10000多年;出土的陶器距今約12320(±120)~14490(±230)年左右,具有最原始陶器的初級形態(tài)。2001年3月,玉蟾巖遺址被中國社科院選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現之一。同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以色列威茲曼科學院聯合組建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項目考古隊,對玉蟾巖遺址的進行首次國際聯合挖掘,歷經1個多月,在玉蟾巖堆積層中又發(fā)現7顆古栽培水稻稻殼,經專家鑒定,其栽培年代距今約12000年。專家認為“玉蟾巖出土的水稻殼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標本”,刷新了人類最早栽培水稻的歷史紀錄。
玉蟾巖是道州絢麗多彩的遠古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所輻射出的是農業(yè)文化的第一縷曙光。可以這樣說,生活在一萬多年前的玉蟾巖人,已經脫離了人類的嬰兒期。
玉蟾巖遺址是一處文化性質單純、文化內涵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遺址內出土有制作粗糙的原始陶器、石器、骨器、角器以及穿孔蚌器。原始陶器火候很低,夾雜大量粗沙,質地疏松,復原后呈釜形器,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動物化石包括哺乳類、鳥類、魚類和軟體動物。還令人吃驚的是,在這里發(fā)掘出大量的螺殼化石,而且去掉了尾端,這說明在古代當地人就懂得吃螺了。
人類從狩獵時代如何過渡到栽培水稻時代一直是個謎。那時人們吃的東西都是野生動物和果子,為什么要發(fā)展水稻生產呢?是不是狩獵、采野果已不足以果腹了?古人類又是如何種植水稻的呢?
從來沒有人知道,這座毫不起眼的湘南巖洞,竟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一道求解人類稻作文明起源秘密的復雜方程式。從此,玉蟾巖不再是地圖上一個毫無意義的符號,10000年也不再是一個枯燥的數字,它們有了形狀、有了重量、有了細節(jié)、有了活動的身影與呼吸。年代最早的陶片,古栽培稻谷粒,以及粗制的工具為我們拼出一幅先民勞動生活的畫卷。
我們可以勾畫出,那時的玉蟾巖,居住著一支先民,他們不僅善于在山林中獵殺熊、豹、靈貓、鹿、野豬等走獸,在湖澤中捕撈著魚鱉魚蝦及螺蚌,還吃著獼猴桃、野葡萄、樸樹籽、梅這些營養(yǎng)豐富的野生水果。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他們掌握了飛禽的來往路線,出沒時間,找到了捕捉飛禽的方法,成為聰明的鳥禽獵手,能捕獲雁、鴨、鶴、天鵝等10種以上鳥禽,在山洞過著悠閑的生活,在這里繁育著后代,與世無爭,也許與大自然的斗爭中,難敵風雨,難熬嚴寒,但他們勇敢堅強的活著,也許山上的野果受季節(jié)的影響,難以維持生計,他們在尋找有一種植物能自己種下來,也許在栽培馴化普通野生稻之前,他們已試驗栽培過其他植物了,在長期歷盡千辛萬苦的的實踐中,他們不斷地觀察這種嬌嫩植物的習性,經過很多次栽培失敗,終于有一天,它結出了金燦燦的谷粒,而且噴香可口……
從采集漁獵走向農耕時代,人類經歷自身的第一次革命。掌握普通野生稻的馴化栽培這門新技術,是人類智慧的第一次高亮度顯現。權威的結論,奠定了玉蟾巖在稻作農業(yè)發(fā)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從那以后,玉蟾巖幾乎就成了水稻的代名詞。對此,我不知道曾經去巖洞中用雙手觸摸過那段歷史的當地村民,心中作何感想?他們曾經踩踏過的這方土地,一萬多年前,先民們就在上面栽種水稻,而今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仍然年復一年栽種水稻。一萬年的時間長度,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恐怕沒有誰去仔細丈量過,但他們心下明白,是水稻養(yǎng)育了人類一萬多年,水稻還將繼續(xù)養(yǎng)育人類,水稻成了人類一種生命符號。
歷史是沒有窮盡的。據一些資料推測,40—50億年前星云凝結,地球形成,1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地球上有了生命之后,又經過了近20億年的漫長階段,即距今300萬年前,才出現了人類。又根據人類學家的推斷,約在2.5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已經能縫衣御寒,這就是說,2.5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就已有了相對復雜的思維和復雜的勞動,諸如以貝殼做裝飾,諸如話語功能。有人作了這樣一個假設,說如果中國人在3萬年前已學會說話,而我們今天認定的文明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5000年,那么,會說話而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是2.5萬年。這2.5萬年的歷史空間,是一個什么樣的情形?而現在,幾乎是在倏忽之間,歷史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戶,為我們推出了一個遙遠而神秘的特寫鏡頭——在玉蟾巖,我們發(fā)現了12000年前先民們的行跡。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