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檢索:《晉書·卷37·列傳第7》
原文:
忠王尚之,字伯道,初拜秘書郎,遷散騎侍郎。恬鎮(zhèn)京口,尚之為振威將軍、廣陵相,父憂去職。服闋,為驃騎諮議參軍。宗室之內(nèi),世有人物。王國寶之誅也,散騎常侍劉鎮(zhèn)之、彭城內(nèi)史劉涓子,徐州別駕徐放并以同黨被收,將加大辟。尚之言于會稽王司馬道子曰:“刑獄不可廣,宜釋鎮(zhèn)之等?!钡雷右陨兄ゼ静⒕恿新?,每事仗焉,乃從之。
兗州刺史王恭忌其盛也,與豫州刺史庾楷并稱兵,以討尚之為名,南連荊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等。道子命前將軍王珣、右將軍謝琰討恭,尚之距楷。允之與楷子鴻戰(zhàn)于當利,鴻敗走,斬楷將段方,楷單馬奔于桓玄。道子以尚之為建威將軍、豫州刺史、假節(jié),一依楷故事,尋進號前將軍;允之為吳國內(nèi)史;恢之驃騎司馬、丹楊尹;休之襄城太守。各擁兵馬,勢傾朝廷。后將軍元顯執(zhí)政,亦倚以為援。
元顯寵幸張法順,每宴會,坐起無別。尚之入朝,正色謂元顯曰:“張法順驅(qū)走小人,有何才異,而暴被拔擢。當今圣世,不宜如此。”元顯默然。尚之又曰:“宗室雖多,匡諫者少,王者尚納芻蕘之言,況下官與使君骨肉不遠,蒙眷累世,何可坐視得失而不盡言。”因叱法順令下。舉坐失色,尚之言笑自若,元顯深銜之。后符下西府,令出勇力二千人。尚之不與,曰:“西藩濱接荒余,寇虜無常,兵止數(shù)千,不足戍衛(wèi),無復可分徹者。”元顯尤怒,會欲伐桓玄,故無他。
及元顯稱詔西伐,命尚之為前鋒,尚之子文仲為寧遠將軍、宣城內(nèi)史。桓玄至姑熟,遣馮該等攻歷陽,斷洞浦,焚尚之舟艦。尚之率步卒九千陣于浦上,先遣武都太守楊秋屯橫江。秋奔于玄軍,尚之眾潰,逃于涂中十余日。譙國人韓連、丁元等以告玄,玄害之于建康市。玄上疏以閔王不宜絕嗣,乃更封尚之從弟康之為譙縣王。安帝反正,追贈尚之衛(wèi)將軍,以休之長子文思為尚之嗣,襲封譙郡王。
翻譯:
司馬尚之(?-402),字伯道,其父親是司馬恬。司馬尚之最初的職位是秘書郎,不久升為散騎侍郎。
司馬恬鎮(zhèn)守京口時,司馬尚之擔任振威將軍、廣陵相,因為父親去世服喪離開了工作職位。服喪期滿后,擔任驃騎諮議參軍。
在宗室以內(nèi),世代都有杰出的人物。
王國寶被誅滅時,散騎常侍劉鎮(zhèn)之、彭城內(nèi)史劉涓子、徐州別駕徐放一起按同黨被收捕,將施以死刑。司馬尚之對會稽王司馬道子說:“刑罰不能涉及面太大,應該放了劉鎮(zhèn)之等人。”司馬道子因為司馬尚之兄弟都在朝中任職,每逢有事要依賴他,于是聽從了他?! ?/p>
兗州刺史王恭(?-398)忌妒司馬尚之的勢力興盛,與豫州刺史庾楷一同起兵,以討伐司馬尚之的名義,向南串聯(lián)荊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等人。
司馬道子命令前將軍王殉、右將軍謝琰討伐王恭,司馬尚之抵御庾楷。其弟司馬允之與庾楷的兒子庾鴻在當利交戰(zhàn),庾鴻打了敗仗逃走,此役斬殺了庾楷的將領段方,庾楷一人騎馬投奔桓玄。
司馬道子任命司馬尚之為建威將軍、豫州刺史、假節(jié),完全按庾楷的原職,不久進號前將軍;司馬允之任吳國內(nèi)史;司馬恢之任驃騎司馬、丹楊尹;司馬休之任襄城太守。各自掌管兵馬,勢力在朝廷上超越他人。
后將軍司馬元顯執(zhí)政,也倚仗他作為后援。司馬元顯寵幸張法順,每逢宴飲,起坐沒有區(qū)別。司馬尚之入朝,臉色嚴肅地對司馬元顯說:“張法順不過是個跑腿的小人,有什么才能出眾的地方,而得到迅速的提拔。在如今這圣明世上,不應該如此?!痹@沉默不語。
司馬尚之又說:“宗室人雖多,能匡正勸諫的人少,帝王尚且采納草野之人的意見,何況我與長官血緣關系不遠,幾代人受寵,怎么能坐視得失而不把話說透?!庇谑呛浅鈴埛樍钏讼?。滿座人都很吃驚,而司馬尚之談笑自如。
對此,司馬元顯深深懷恨。后來向西府傳下符節(jié),命令派出兩千勇士。司馬尚之不給,說:“西藩與荒遠地域相連,敵寇出沒無常,而兵力僅幾千人,不足以守衛(wèi),沒有能再分派出去的人?!彼抉R元顯特別惱怒。適逢要討伐桓玄(369年1月1日-404年6月19日),因而沒造成禍害?! ?/p>
等到司馬元顯以奉詔的名義討伐西部,命令司馬尚之為前鋒,尚之的兒子司馬文仲為寧遠將軍、宣城內(nèi)史。
桓玄到達姑熟,派馮該等人攻打歷陽,切斷洞浦,焚燒司馬尚之的船只。司馬尚之率領九千步兵在岸邊列陣,先派武都太守楊秋在橫江駐守。誰知道楊秋投奔了桓玄的軍隊,司馬尚之的軍隊潰散,逃奔灘涂之中十多天。
譙國人韓連、丁元等人向桓玄報告,桓玄派人抓捕并在建康殺害了司馬尚之等。
隨后,桓玄又上疏認為閔王不應斷絕繼嗣,于是改封司馬尚之的堂弟司馬康之為譙縣王。
晉安帝重新掌握政權(quán)后,追贈司馬尚之為衛(wèi)將軍,讓司馬休之的長子司馬文思繼嗣司馬尚之,并承襲譙郡王的爵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