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槭裁匆o孩子讀繪本呢?繽紛世界,動畫片、玩具多的數(shù)不清,為什么偏要陪孩子看紙質書才行呢?
為什么要讀繪本?
英國的教育研究專家發(fā)現(xiàn):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閱讀繪本的寶寶,上小學后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成績都比同齡人優(yōu)秀。
美國圖書館學會倡議“從出生就閱讀”(born to read)
日本提倡”親子閱讀“運動,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伴孩子看書20分鐘。
國內調查顯示:愛聽故事、讀故事的小學生,其理解力和表達力是不常閱讀的孩子的2倍以上。
繪本的發(fā)展
17世紀(歐洲)→20世紀30年代(美國)→20世紀50年代(日韓)→20世紀70年代(臺灣地區(qū))→21世紀(繪本閱讀已成為全世界兒童閱讀的優(yōu)質選擇)
繪本與其它圖書類書的區(qū)別
舉個例子:《咕嚕?!返那?頁都是圖,沒有一句話,到第4頁才有把前三頁圖串連起來的兩句話:“一只小老鼠,嘰布嘰布,在密林深處溜達。一只狐貍看到他,饞得口水直滴答?!毙±鲜笤谑裁礃拥纳掷锪镞_,森林里藏著什么奧秘呢,小老鼠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遇到狐貍,狐貍什么樣的表情,等等,這些都需要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圖才能知道。
在無字書中,完全靠畫面來講故事,對圖畫的敘述能力要求就更高了。
這么一說,繪本的獨特性就顯而易見了。一般書里的插圖,不管圖多圖少,都是以文字為主體的,圖只是作為某段文字的附庸或體現(xiàn),對故事沒有推動性,去掉那些圖畫,故事依然完整。
卡通漫畫等電視也是以圖畫為主,但說到電視等快餐文化,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會深惡痛絕。因為隨著電子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已處在電影、電視、電腦和手機的包圍之中?;ɑňG綠的屏幕不停忽閃,大量復制的、缺乏獨創(chuàng)意義的圖像異彩紛呈,時刻變換。捕捉這些圖像更多是靠視覺器官的感知,而不是頭腦的思考。很多孩子變成電視機前的“蘿卜”,很多孩子沉迷于電子游戲,很多孩子懶得看書、懶得動腦筋……我們擔心,長此以往,孩子們會離文學藝術越來越遠,精神變得壓抑,心靈變得荒蕪,想象力缺乏,創(chuàng)造力缺失……但我們又無法讓孩子摒棄這些東西,重返白紙黑字的傳統(tǒng)時代。于是,我們會希望:能否有一種新的文學或藝術形式,引起孩子們的興趣,進駐他們的心靈,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可以響亮地說,繪本正是這樣的新形式之一!
很難說繪本有多大的力量,可以立竿見影地實現(xiàn)我們對孩子的所有期望,但繪本中高質量的圖與文,對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還有情感發(fā)育等等,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孩子認知圖形的能力是從四歲左右慢慢養(yǎng)成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一般還不識字,但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讀圖能力,如果這時候家長和老師們能有意識地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繪本,營造溫馨的環(huán)境,給他們讀文字,和他們一起看圖講故事。那孩子們從剛開始接觸到的就是高水準的圖與文,他們將在聽故事中品味繪畫藝術,將在欣賞圖畫中認識文字、理解文學。比起那些一閃而過、只帶來一時快感的快餐文化,欣賞繪本無疑是一種讓眼睛享受、讓心靈愉悅、讓精神提升的美妙體驗。
不讀繪本的孩子不會怎么樣,但讀了繪本的孩子一定會不一樣:他們的心靈會充盈起來,他們的眼睛里會多一些亮晶晶的東西,他們的腦子里會多幾個問號,他們的臉上會多幾絲笑容,他們的舉手投足會多幾分雅致,他們的內心會少一些浮華……更重要的是,多年以后,當他們回憶起和爸爸媽媽、老師一起讀繪本的時刻,一絲愉悅會從心底升起,溫暖他們的整個胸懷和生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