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院書法系2019屆畢業(yè)展
畢業(yè)展開幕
2019.05.25
2019.06.01
撤展
優(yōu)秀畢業(yè)展開幕
2019.06.05
2019.06.10
閉幕
前 言
錐指管窺 跡留心印
張捷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有著悠久而優(yōu)秀的教學傳統(tǒng),一直秉承著純正的學術、原創(chuàng)的思維、獨立的品格作為藝術人才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從而構(gòu)建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圖式語言和本體精神。關注藝術生命與自然萬物的聯(lián)系,開啟心智,拓寬視野,充分挖掘研習者的潛在可能性和創(chuàng)造力。探求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中的多元人文體驗,實現(xiàn)天地與本我之間的時代意義和價值體系,以“東方學”精神為核心思想,打造具有社會關懷、生命體驗、人文知性、學理并重的中國畫與書法藝術人才。
《莊子·秋水》記載,魏牟曾規(guī)勸公孫龍:“子乃規(guī)規(guī)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不亦小乎!”其本意指看事物不應一管之見而認識片面。然而,錢鐘書先生則以此自謙作《管錐編》,其序文說道:“瞥觀疏記,識小積多,學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簡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假吾歲月,尚欲賡揚?!庇终f:“敝帚之享,野芹之獻,其資于用也”,他認為“識小積多”的知識積累,有如藥材一般的功效,其對莊子思想的自我解詁,意在凡事從點滴做起,才能滴水穿石,匯流成河,更有讀盡天下秘籍,考清學術源流的涵義,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也。至《毛穎傳》《舊五代史·史宏肇傳》始將“管城毛錐”來以筆喻人,由此“管錐”又成了“筆”的雅號和別稱?!肮堋闭?,鑰也,“錐” 者,針也,二者可視為啟智法門和雕刻文心之利器?!板F指管窺”雖所見微小,所識有限,但可以點及面,以小博大?!耙藻F指地”即可喻其小,亦可喻其深;“以管窺天”即可喻其“狹”,亦可喻其專。“管窺”猶由博返約,探隱索微;“錐指”猶一針見血,鞭辟入里。中國畫與書法之學說又何嘗不是一個由淺及深、由表及里的漫長研習和探微的過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維護與拓展、開放與包容更是如今青年學子們的共同責任與擔當。
管錐在握,觀天地而立本心。中國先哲之言心性,重在心之虛靈和心之性情,顯心與自然不相為礙,與心之通內(nèi)外、觀世界,皆能主賓相照,物我兼成。書畫之學,無論心之所依的志氣,還是性情相托的志行,終歸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心象跡化?!胺蛐纳粤?,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痹缭谀铣膭③木蛯⑿撵`思維的軌跡作為語言辭釆表達的本源,故而“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既如此,書畫之學又何嘗相背?由本心體驗出發(fā)而超越事物表象的“盡其心”,其前提需要明察物理的“用其心”和知行修為的“正其心”。心境觀照下的筆墨語境,取決于研習者的觀世界的方式,教學中我們旨在鼓勵于深厚的學術傳統(tǒng)中融入時代精神,重新認識藝術與自然,藝術與社會的關系,從以物象物的本相實對,到以眼觀物的飽游飫看,再到以心觀物的與心契合,加以層層推進。視通萬里,與心徘徊;主佐同德,知行合一。方能人思神遠,吐納珠玉。
本屆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畢業(yè)生作品展,匯集了本學科不同藝術專業(yè),在多思維、多視角、多領域的思考、研習和探索的創(chuàng)作成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年輕人活躍的藝術思維,多元的圖式語言,豐富的筆墨形式,大膽的創(chuàng)造想象。他們在體察自然、感悟人生中創(chuàng)造自我,將對自然的關懷作為心與意通,思與境合的出發(fā)點。所謂外物炫心,心感于物而動,兩相神會,蘊為意象創(chuàng)造。如何將有限的筆墨經(jīng)驗投入到無限的生命體驗當中,架構(gòu)藝術語言體系和生命情感表達方式的合一性,推動藝術走向社會,服務人民。深入生活,積極實踐,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應對自然物理、活化傳統(tǒng)形制、拓寬藝術視野、提升人文自覺、積累生活體驗、錘煉個人意志、激發(fā)創(chuàng)造才情、建立本體精神,成為當下教學相長的重要教學課題。構(gòu)建主觀知性下的敏銳洞察力、感悟力、原創(chuàng)力、創(chuàng)造力,探尋“寫貌物情,攄發(fā)人思”的中國畫學與書法學的人文精神指向,才能實現(xiàn)心隨筆運、物由心轉(zhuǎn)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今天,傳統(tǒng)學科的發(fā)展正面臨著嶄新的挑戰(zhàn),惟有繼學拓疆,固本培元,舉一反三地溫故而知新,才能構(gòu)建“體大而慮周”的大格局來適應新時期美術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東方既白,放眼世界,青春芳華,只爭朝夕。年輕人是藝術的未來,路漫漫其修遠兮,學無止境,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衷心祝愿你們不忘初心,滿懷信念,迎著燦爛的朝霞去放飛夢想!
本科畢業(yè)作品
▲ 姜正一 篆書 《節(jié)錄菜根譚閑適篇》
207cm*276cm
▲ 黃澤濤 篆書 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
250cm*68cm
▲ 周依婷 隸書 《蘇軾詩》
200cm*110cm
▲ 李明正 篆書 《歸田賦》
80cm*40cm*6
▲ 王英鈺 篆書 《虎丘記》
210cm*40cm*4
▲ 丁臻 楷書 《月賦風賦雪賦》6條屏
248cm*48cm*6
▲ 童心媛 篆書 《王羲之傳論》
134cm*234cm
▲ 沈芊芊 隸書 《史晨碑節(jié)錄》
234cm*53cm
▲ 韓雨桐 草書 《聊齋志異》節(jié)錄
234cm*53cm*2
▲ 徐王潤東 篆書 《李白詩三首》
138cm*69cm*6
▲ 雷浩鑫 楷書 《郭璞游仙詩八首》
248cm*129cm
▲ 賴明芳 隸書 《王維少年行》
124cm*64cm
▲ 杜碩 行書 《李氏山房藏書記》
79cm*36cm*6
▲ 蘇金憶 篆書 《蘇軾詩》
240cm*27cm*6
▲ 黃琛 行草 《李潮八分小篆歌》
234cm*53cm*5
▲ 王一炎 篆書 《九州飄渺錄》文選
36cm*248cm*3
▲ 梁詩月 行書 《日記》
29cm*20cm*4
▲ 翁藝桐 篆書 陳傅良《和張倅唐英詠梅》
21cm*30cm*20
碩、博畢業(yè)生作品
▲ 淺野泰之(日本) 篆書 扇面
62cm*28cm
▲ 鄭蕾蕾 章草 《詠春詩詞》
136cm*44cm
▲ 吳天烽 篆書 《勸學》
248cm*115cm
▲ 幺集旭(加拿大) 草書 《王昌齡寒上曲》
234cm*55cm
▲ 陳加昂 篆書《莊子秋水》節(jié)錄
240cm*120cm*2
請橫屏瀏覽
▲ 婁光林 草書 《夜游承天寺》
537cm*35cm
▲ 陳驚雷 草書 《生年不滿百》
360cm*240cm
▲ 陶洋 篆書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244cm*80cm
▲ 溫子安(馬來西亞)楷書 《明史·外國六·滿剌加》
248cm*170cm
▲ 楊慶洪 行書 《古詩選錄》
136cm*34cm
▲ 城間圭太(日本) 篆書 《自作詩三首》
180cm*43cm*3
▲ 宗緒升 草書 《圖畫見聞志選錄》
150cm*25cm*5
篆刻作品
▲ 金恩楠 篆刻 《昆侖家住海中州》
2.1cm*2.1cm
▲ 金恩楠 篆刻 《有志者事竟成》
2.5cm*4cm
▲ 任策 篆刻 《樂意相關》
10cm*10cm
▲ 任策 篆刻 《青梅薦酒》
7cm*7cm
▲ 呂閱霖 篆刻 《誰家今夜扁舟子》
1.7cm*1.7cm
▲ 溫子安(馬來西亞) 篆刻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4.5cm*4.5cm
▲ 呂閱霖 篆刻 《千騎卷平岡》
2.3cm*2.3cm
▲ 車淑晴 篆刻 《道不遠人》
1.6cm*1.6cm
▲ 計翔宇 篆刻 《沃野千里》
4cm*4cm
▲ 徐王潤東 篆刻 《蒼龍登歲》
3cm*3cm
▲ 王光輝 篆刻 《不知何處用將軍》
4cm*4cm
▲ 易佳人 篆刻 《無畏之印》
0.9cm*0.9c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