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頂級期刊《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fā)表了一項由中外科學家合作發(fā)現(xiàn)的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但不到24小時,便有多名學術同行聯(lián)合發(fā)文提出質疑,認為該這篇《Nature》斷定“最小恐龍”的證據不充分,很可能是蜥蜴。據《Nature》封面文章介紹,這只最小恐龍發(fā)現(xiàn)于緬甸白堊紀的一枚琥珀中,頭骨只有14.25毫米。另外,它有著尖銳的喙部、密集的牙齒和巨大的眼眶,喙后長度僅7.1毫米,表明這種生物的大小與世界上現(xiàn)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相似。不過,這只類鳥生物的顎上有一排長長的牙齒。盡管牙齒在早期的化石鳥類中很常見,但是這只類鳥生物的牙齒比該時期的其他鳥類更多,并且異常地向遠處延伸到下頜,直到眼睛下方。這些情況表明,它應該是一種主要由無脊椎動物組成的食肉動物。不僅僅是體型小,這篇文章中還介紹了標本所具有的一系列解剖特征,在已知恐龍/鳥中很難找到。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在介紹這項研究成果時曾說:“這是我有幸研究過的、最奇怪的化石?!?/span>這個“奇怪”的化石也引起了其他學者們的注意,多名科學家聯(lián)合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的文章,對《Nature》封面文章報道的“世界最小恐龍”這一成果提出了質疑。1. 討論標本為什么被歸到鳥/恐龍的篇幅極其有限,與其重要性并不相符。
2. 在進行分析之前,作者就已經認定這件標本是鳥。這是不合理的。
3. 從這件標本沒有眶前孔來看,它不太可能是恐龍或鳥,反而可能是蜥蜴。
4. 根據論文的圖及描述,這件化石中,上頜骨的牙齒顯然是側生齒,這種著生方式在蜥蜴中常見,但在恐龍和鳥類中是史無前例的。
5. 方軛骨的存在與否對標本的分類歸屬至關重要,因此,論文不提方軛骨的做法簡直是不可思議。
6. 在這件琥珀頭骨中,每片鞏膜骨中段縮窄,整體呈勺狀——這種形狀相當有鑒別性,只在蜥蜴中發(fā)現(xiàn)過,在恐龍和鳥類中從沒有過。
7. 這件琥珀頭骨上的牙齒異常多(僅上頜右側就有23顆),超過了目前已知所有的鳥類。
8. 論文的主要“賣點”之一是琥珀頭骨的大小,這恰恰說明標本的大小對恐龍或鳥來說不合常理,或至少是極為罕見的。
9. 目前報道的所有含有鳥類或者恐龍的緬甸琥珀里,都不同程度保存了羽毛。但這枚“鳥頭”上卻找不到絲毫羽毛的痕跡。
10. 目前的科學證據遠不足以將這件標本歸到鳥或恐龍中。而且,標本反而擁有一系列蜥蜴的鑒定特征,或叫共有衍征。
文章最后提到,化石發(fā)現(xiàn)是古生物學的魅力之一。正因如此,當新的化石材料帶來奇特的新形態(tài)時,需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謹慎地進行比較鑒別,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各種解釋的可能性及相應的意義。這篇文章刊發(fā)后,多名網友在評論區(qū)對此展開了討論。也有網友認為,《Nature》封面文章還是值得肯定的:還有網友認為,《Nature》封面文章本就存在諸多疑點:對于質疑的聲音,《Nature》文章的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副教授回應稱,眼齒鳥是鳥是龍是蜥蜴,非常歡迎大家提出質疑,一起討論,促進對古生物認識的推進?!拔覀兤诖谟懻撝羞M步”。另外,邢立達還表示,學術問題有自己的規(guī)范和流程,建議有興趣參與討論的學者,按學術流程來討論。由于保存的因素,大部分化石標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原始數(shù)據的提供也有成熟的通路可以索取。這場學術爭議可以說是“神仙打架”。在科學工作中,正是因為研究者們敢于質疑,不斷發(fā)現(xiàn),才能夠不斷進步。至于這一發(fā)現(xiàn)究竟是最小恐龍還是蜥蜴,還需要更多信息進行判定。[1] Tiny bird fossil might be the world’s smallest dinosaur
[3] '迄今最小恐龍'其實是蜥蜴?第一作者邢立達回應
[4]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5] 登Nature封面24小時,便遭十大質疑!“最小恐龍”成最大烏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