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國詩人燦若星河,到底誰才稱得上中國的八大詩人?
從眾多燦若星河的詩人中選出八位不是一件易事,選不好就會招致一片罵聲,但胡先生以開宗立派、影響淵源立意,在介紹詩人時就對古代詩歌的發(fā)展脈絡(luò)做了清晰的梳理,同時他詳細介紹好詩的評判標準,游走在新舊詩歌之間,為詩歌愛好者打開了一條詩歌寫作的門徑。
胡懷琛先生的答案是: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王漁洋。
林語堂曾言,“如果沒有詩歌——生活習慣的詩和可見于文字的詩——中國人就無法幸存至今。”此言不虛,身為中國人,如果不懂中國詩,無論如何都是一種缺憾。因此,我們選介了胡懷琛先生的這本《中國八大詩人》。
1屈原
屈原,楚同姓。
事楚懷王,頗見信任。因草憲令,被讒見疏。不久召還,參與外交事務(wù);他的主張,是拒秦聯(lián)齊,曾出使齊國。懷王將入秦,他也力諫,不聽。后懷王久留秦,楚國無主;屈原憤恨他的政策不行,作《離騷經(jīng)》,有怨刺的意思。襄王即位,屈原又被讒再放逐,在沅湘之間,九年不返,因自沉汨羅江死。2陶淵明
陶潛,字淵明,又名元亮。晉潯陽柴桑人。大司馬陶侃之曾孫。
少有高趣,超絕塵俗。嘗作《五柳先生傳》自況。嘗為彭澤令,在官才數(shù)十日,郡遣督郵至,縣吏謂應(yīng)束帶相見;陶公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印綬,賦《歸去來辭》以見志。躬耕自給,安貧樂道。性喜酒,愛菊,以此自放。宋元嘉中卒,年六十三歲。世號靖節(jié)先生,梁昭明太子喜讀公詩文,曾編纂為集。3李白
李白,字太白。先世在隋末謫居西域,后來逃還巴西,便為蜀人。
少年倜儻不群,喜縱橫之術(shù);擊劍任俠,嘗手刃數(shù)人。又好神仙,五六歲時,能誦《六甲》。二十后出游湘、楚,至長安,為賀知章所賞識,稱他天上謫仙人,從此名滿京師,官翰林。玄宗召他在宮中賦詩,飲酒沉醉,舉足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深恨了他,在楊貴妃前,說他壞話,便被玄宗疏遠了,這時太白是四十四歲。第二年,賜金放歸,乃浪跡河洛、梁園,而至廣陵。
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亂事紛起,太白由廣陵渡江南奔。這時永王璘舉兵起事,太白曾幫助他。后來璘兵敗了,太白連累入獄,定了死罪。幸虧他從前認識郭子儀于行伍之中,脫了子儀的罪;這時郭子儀貴了,力保太白,才免了一死,因此流放到夜郎去。不久被赦回來,浪游金陵、宣城一帶。年六十二歲,卒于當涂。
后世野史上說:“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边@話不是無因。不過李華所做的墓志,魏顥所做的《李翰林集序》,李陽冰所做的《草堂集序》,皆沒有說起他是墮江溺死的,恐怕是諱言罷了。4杜甫
杜甫,字子美。他的先人,本襄陽人,后徙居河南鞏縣。
他的祖父,就是杜審言,也是有名的詩人。杜甫生當唐玄宗開元之初,早年漫游四方,和李太白等詩人,都是好朋友。中年遇安祿山之亂,從京師逃到甘肅的靈武地方;謁見肅宗,補了個左拾遺之職。
不久,告假回家,遇著饑荒,在路上幾乎餓死了。后來流落到四川,依靠故人嚴武;嚴武死后,四川大亂,他又逃難,從四川到湖南。寓居耒陽,嘗至岳廟,遇著大水,十幾天沒飯吃。耒陽令聶君,聽見這消息,親自駕舟去救他出來。在大歷五年夏間,卒于耒陽,年五十九歲。他有兄弟和妹子,都因亂離的緣故,難得見面。他和他的夫人楊氏,也常常不見面的。他有幾個兒女,因饑荒竟餓死了。剩下兩個兒子,名叫宗文、宗武,于杜甫死后,也漂泊在湖湘間。5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唐太原人。
生于大歷七年,卒于會昌六年,七十五歲。他五六歲時,便學為詩,明白淺顯,人人能解。與元微之齊名,人稱為元粗、白俗。然因為他們粗俗,所以能普及到一般社會。據(jù)元微之說:微之一天,在平水街市中,看見許多村塾兒童,唱著詩歌。微之問問他們,他們說:先生教我們讀樂天、微之詩。
卻不認識當面就是微之。他的詩不但流傳于普通社會,而且流傳到日本、新羅去,可見它流傳的普遍了。居易雖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然性情恬淡,他嘗學淵明《五柳先生傳》,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于儒學之外,尤通佛學;晚年與香山的和尚如滿結(jié)香火社,故自號香山居士。6蘇東坡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父親就是蘇洵,他的兄弟就是蘇轍,和他自己,在中國文學界,是有名的“三蘇”。人又稱東坡為大蘇,他生于景祐三年,嘉祐二年進士。那時王安石秉政,和他不對,謫居杭州及黃州等處。后因文字嫌疑,謫居海南。
不久回來,于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歲。他平生喜讀陶詩,曾作《和陶詩》四卷。又好佛學,嘗與和尚佛印交游。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東坡志林》五卷。7陸游
陸游,字務(wù)觀,號放翁。山陰人。
他的祖父,名叫陸佃,在宋徽宗時,官至尚書左丞。游少時因蔭得官,后為秦檜所忌;檜死,才擢編修,出知夔、嚴二州。當范成大為蜀帥時,游為參議官,故居蜀最久。晚年家居,恬淡自樂,所為詩善寫鄉(xiāng)村閑居之樂趣。卒年八十五。詩稿最多,總署《劍南》。8王漁洋
王士禛,字子貞,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
生于明崇禎七年。明亡,他十一歲。入清,官至刑部尚書。康熙五十年卒,年七十八。他的祖父名象晉,明萬歷間進士,官浙江布政使,父名與敕,清順治元年拔貢,贈尚書。漁洋幼時跟著他祖父,住在杭州;七八歲間,回到新城讀書。清兵入關(guān),新城陷落,他曾避至長白山。后來天下平定,漁洋仕清,曾為揚州推官,又嘗使蜀、使粵,所到的地方很多,各處都有記游的筆記,或記游的詩。
二十四歲時,游濟南,與同時諸名士,會于大明湖,賦《秋柳詩》,因結(jié)秋柳社;一時和詩的人很多,至今《秋柳詩》猶極有名。其實《秋柳詩》并不是他的頂好的作品,不過是一時浪傳罷了。他的著作很多,隨時刊行;臨死時,自己匯萃諸集,詳加去留,編成《帶經(jīng)堂集》九十二卷。
他的性情,是喜歡交游;見人家有一佳句,必再三稱道,不肯去口。嘗編《感舊集》十六卷,都是他朋友所作的詩。又著《漁洋詩話》兩卷,他朋友,或后輩所作的詩,凡是他以為好的,雖一二斷句,亦必采入,極力稱道,這正是他的性情敦厚處。
他自己八歲能詩,十二歲時,他的祖父,方作草書,以“醉愛羲之跡”一句,叫諸孫屬對,漁洋對道:“狂吟白也詩?!笔鍤q時,已有詩集一卷,中載《落葉》詩云:“已共寒江潮上下,況逢新燕影參差?!庇衷疲骸澳昴険u落吳江思,忍向煙波問板橋!”照此看來,可知他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