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為和解劑,具有和解少陽之功效。主治傷寒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屬膽胃不和者。【驗案】 郭某,男,35歲。近1周感冒發(fā)熱,咽喉痛,咳嗽時有少量痰,有糖尿病史。診斷為支原體感染, 注射阿奇霉素一周,基本已不咳嗽,但每晚12時左右仍發(fā)熱38.5C,伴有汗出乏力多夢。刻診:脈浮濡微數,舌微紅有齒印,苔白水滑,食呆,大小便尚可。要求中醫(yī)重點解決夜間發(fā)熱一證。
辨證: 陰虛發(fā)熱。
用方:青蒿鱉甲湯合小柴胡湯加三物黃芩湯。
【處方】青蒿30g、鱉甲15g、西洋參15g、白薇15g、玄參30g、地骨皮30g、柴胡30g、黃芩50g、生地黃30g、苦參10g、生甘草10g。3劑,水煎服。
因患者是熟人,服藥第2日就來告知,夜間未再發(fā)熱,同時說藥苦難喝,能否停服。我告之為苦參所為,熱剛退,還需鞏固。后堅持把剩余2劑藥服完,夜間高熱未再起。(古道瘦馬醫(yī)案)
按:此病例由于辨證準確,用藥得當,達到了一劑知,二劑已之效。所以,不要認為中醫(yī)只能治慢性病,急性病一樣能治。 此案清熱與滋陰并舉,因病時已長,體陰虛耗已現,故以滋陰為主,清熱為輔。柴胡、黃芩、苦參、青蒿、白薇清熱;鱉甲、生地黃、玄參、西洋參、地骨皮滋陰,甘草調和諸藥。因定時發(fā)熱用小柴胡湯,因虛熱用青蒿鱉甲湯,因糖尿病兼瘀熱用三物黃芩湯,3方均有清虛熱滋陰液的作用,集中火力,重復用藥,共奏佳效。此法乃學仿唐代大醫(yī)孫思邈之思路。 此案還有一點要說明,陰虛發(fā)熱僅從癥、時、脈上考慮用方藥,舌象不支持,故舍之。在臨床上常有此現象,或舍脈從癥,或舍舌從癥,或舍癥從脈;或舍癥從舌,要靈活處之,切忌膠柱鼓瑟,死板教條,求全責備,一切以臨床取效為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