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文人成為畫壇的主流,他們主要以山水畫為主,形成兩種截然不同風(fēng)格的畫風(fēng),形成兩大派別,一派被清朝統(tǒng)治者所贊賞,獲得清政府的支持,成為畫壇的主流,被稱作“正統(tǒng)派”;另一派則為明朝遺老遺少、明朝宗室等,位于民間,寄情于山水之間,抒發(fā)故國情懷,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稱之為“非主流派”或者“非正統(tǒng)派”。
正統(tǒng)畫派的代表人物:
清初四王或者清初六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這四人被稱為“清初四家”;有時加上吳歷、惲壽平,則被稱作“清初六家”。
非正統(tǒng)畫派的代表:
1、清初四僧。代表人物為石濤(原濟)、朱耷(八大山人)、石溪(髡殘)、弘仁(漸江),石濤和朱耷都是明朝皇帝的宗室,后兩人為明朝遺民。
2、新安畫派(老新安畫派)。畫派領(lǐng)袖漸江,也是清初四僧之一,畫派以安徽新安(徽州、黃山)為名。
3、金陵畫派(金陵八家)。興盛地在金陵,主要代表人物有龔賢、樊圻、吳宏、鄒喆、謝蓀、葉欣、高岑、胡慥等八個人。
當(dāng)然清初民間還有一些其他小的畫派存在的。
何謂正統(tǒng),一般有三個意思,第一是指封建王朝一脈相承的統(tǒng)一王朝,如清朝、明朝都被稱作正統(tǒng)王朝;第二是指嫡系的子孫,譬如著名的孔子嫡系子孫就被稱作正統(tǒng);第三則是指黨派、畫派一脈相承嫡系。此外“正統(tǒng)”還是一個帝王的年號。
清初四王都是師承董其昌,按照董其昌的畫作為金科玉律,屬于保守派,主要進行仿古、臨摹古人畫作,強調(diào)畫作中的筆法、墨法,畫作大都展現(xiàn)平和的情趣。這樣的畫風(fēng),平和意志的體現(xiàn),深得清朝統(tǒng)治者的欣賞。(王翬像)
一、王翬和《康熙南巡圖》。
《康熙南巡圖》是沈陽故宮的鎮(zhèn)館之寶,這一畫作的主筆人就是王翬、楊晉等人。這幅畫作作于1691-1693年,歷時三年完成,共計十二卷,長21.3米。該畫作是康熙1689年第二次南巡時所經(jīng)歷的所有主要地點、人物、景色,人物有10000多,各種牲畜幾千,康熙從北京出發(fā),歷山東、江蘇、蘇州、南京、錢塘江、紹興等地,這些重要地點全部描繪,形成蔚為壯觀的《康熙南巡圖》。(《康熙南巡圖》第七卷,蘇州府,收藏于沈陽故宮)
因得到康熙帝的賞識,王翬有“清初畫圣”的美名。他擅長臨摹古人名作,幾乎做到以假亂真的境界。(《康熙南巡圖》第九卷,紹興大禹陵,局部,收藏于沈陽故宮)
二、王時敏、王原祁祖孫。
清初四王中的王時敏和王原祁是祖孫二人,王時敏師從董其昌,曾經(jīng)擔(dān)任明朝的太常寺少卿,官居高位,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他曾經(jīng)投降迎接清軍,后閉門不出,專心畫作和指導(dǎo)他人。(王原祁像)
他的孫子王原祁則在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進士,進入清朝的官場,最后在少司農(nóng)(戶部右侍郎,從二品)位置去世。1705年出任侍讀學(xué)士、直南書房、充佩文齋書畫譜纂輯官,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主持(康熙)《萬壽盛典圖》。(王原祁主持的《萬壽盛典圖》局部)
三、王鑒和董其昌、王時敏。
王鑒出生于1598年,比王時敏小幾歲,早年的繪畫頗受王時敏的影響。他曾將擔(dān)任明朝廣東廉州知府,得到董其昌的教誨,師承和王時敏一樣的。
清朝建立之后,他歸鄉(xiāng)44年,最后病故于家鄉(xiāng),他的繪畫技藝應(yīng)該高于王時敏。王鑒在清朝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既不加入抗清的隊伍,也不出仕清朝,專心作畫。(王鑒《長松仙館圖》,現(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代表作:《長松仙館圖》、《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圖》等。
清初四王有二王應(yīng)該是康熙皇帝的御用宮廷畫師,他們結(jié)交權(quán)貴、交友廣泛,在清初期的士大夫中間的影響力非常大,也因此得以獲得“正統(tǒng)畫派”的稱呼。
清初四王得到統(tǒng)治者的欣賞,并且支持他們,他們的畫風(fēng)左右了明末清朝將近300年的中國繪畫,晚清、民國時期,主張全面學(xué)習(xí)西方人士的全面否定了“清初四王”。
清初四王的留存畫作大都藏于各地博物館,也有進行拍賣的藏品,如王原祁的畫作拍賣價格如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