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歲時的軌跡(12)禁煙節(jié),誰知寒食何方去?

禁煙節(jié),誰知寒食何方去

雪岸

節(jié)到清明景色新,

游春祭祀鬧紛紛。

誰知寒食何方去?

爆竹煙花戲白云。

,

寒食,又稱冷節(jié)、百五節(jié)、禁火節(jié)、禁煙節(jié)。百五節(jié),是說它的節(jié)日時間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即在清明節(jié)前一、二日。禁煙、禁火就是家家戶戶不生火?;鹗菬岬南笳?,沒火就冷了。既然要禁火禁煙,當然就只能吃寒食了。歷史上它曾是一個特別隆重、輝煌一時的節(jié)日?!?/strong>天文,時間,歷法】(第146頁)云:“在清明節(jié)前,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叫寒食節(jié)?,F(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寒食節(jié),或認為寒食節(jié)是清明節(jié)的古稱,而把它們混為一談?!?/strong>

寒食節(jié),顧名思義,其主要活動就是禁火寒食。至于掃墓、踏青、插柳等等系為后人添加。而今,它早已由沒落到消失,完全淡出人們的視野?,F(xiàn)在人們所知曉的寒食節(jié),筆者認為大概是得力于于唐代的一位大詩人韓翊的的一首名詩《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料。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也是筆者從兒時起就開始背誦的詩篇。它以朗朗上口且又通俗易懂的文字,將歷史上唐朝長安城里寒食節(jié)的情景,描述得維妙維俏,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唐詩之一。

在呤誦該詩的同時,也給人一個大大的問號。這就是如此隆重的節(jié)日為什么會消聲匿跡呢?如果不是史上有那么多歌唱它的詩詞,除了史學家和熱愛歷史的人之外,甚至連歷史上是不是有過這一節(jié)日也該懷疑呢?

好了,筆者就借這個機會來一探究竟。要說清這個問題,不能不先從寒食節(jié)的起源說起。

時來天地皆同力——一個由傳說興起的節(jié)日

要說寒食,必先說火崇拜。火對人類的繁衍發(fā)展居功至偉,便產(chǎn)生多種神話和傳說。這些神話和傳說有的直接、有的間接成為寒食節(jié)產(chǎn)生并發(fā)展的緣由。

其一是,傳說火神名叫祝融。

夏朝時設立掌管火官員叫做火正,人們稱管之為祝融。當然,真正的火神是祝融,是歷代人們傳說的神話人物。從夏朝起,他便一身二任,成為歷史和神話的結合。關于火的眾多神話便由祝融而起。祝融雖是火神,但他沒有教人類用火。

其二是,傳說燧人氏發(fā)明了鉆木取火。

《韓非子五蠹》記載:“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膘萑耸铣蔀榈谝粋€教會人類用火技術的圣人。

其三是,傳說帝嚳之子閼伯從上天給人類盜來火種。

閼伯發(fā)現(xiàn)人類沒有火種,只能茹毛飲血,便上天偷得火種,帶到人間。并為保護火種,受到天帝懲罰,付出了生命代價。這與古希臘的一則盜火神話大同小異。傳說古希臘普羅米修斯從太陽神阿波羅那里盜得火種,送給人類,因此受到宙斯將其困在懸崖受苦的懲罰。而中國的瘀伯卻為此犧牲,更為壯烈。遺憾的是如此動人的我國的神話,卻被言必稱希臘者掩蓋,卻讓普羅米修斯占據(jù)了世界神話的舞臺。

火既然如此重要,古代的人們對火神祝融、發(fā)明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為人類盜來火種的閼伯的崇拜和祭祀,理所當然。但是,又為何要禁火呢?原來火對人類而言,總是福禍相伴。揚福避禍,就須用管結合。黃帝時,明確提出有節(jié)制地用火,并設置有“火政”官員。商朝的甲骨文就有有關火災的紀錄,以及制定管火之規(guī)的記載。周朝舊制,有仲春禁火、三月出火、季秋內(nèi)火。禁火期,老百姓一百五日或一個月內(nèi)只能冷食,便引出了寒食之俗。各家所祀之火,每年要止熄一次。當時除了朝廷保存火種外,民間便沒有火種了。直至清明節(jié)那天,才由朝廷將所保存的火種重新點燃,傳至各家,謂之“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祭祖,便形成了禁火節(jié),相沿成俗。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朝來新火起咸煙”詩句就是記載的改火之事,

其四是,附會了紀念介子推的傳說故事。

傳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臣介子推陪伴晉國大公子重耳,流亡國外,歷經(jīng)千辛萬苦,甚至割下腿肉給重耳解饑。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晉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后成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封賞功臣時唯獨忘了介子推。當晉文公憶起舊事,差人請介子推上朝受封時,介子推不來。待晉文公親自去請,但介子推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百般尋找無果后,便以放火燒山之策逼他下山,孰料他寧被燒死,終不下山。晉文公哭拜一陣,安葬遺體,并發(fā)現(xiàn)介子推自題的血詩,詩云: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后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登山祭奠。見與介子推一起被燒死的老柳死而復活,青枝綠葉,隨風飄舞。晉文公便賜名為“清明柳”,并為紀念介子推,通令民間禁火,全吃冷食。節(jié)日傳揚名人,名人推動節(jié)日。也許這就是寒食節(jié)從春秋到秦漢、隋唐盛行且特別隆重的原因吧。

仔細一想,周朝形成的禁火制包括禁火、出火的風俗,不可能是為后來的晉國臣子介子推而設,故寒食節(jié)的起源也應與介子推無關,而應是源自周朝。所謂因介子推而形成的寒食節(jié)純屬附會,不過這是個美麗的附會,人們只會捧場,不會責備。人世重忠臣嘛。

其五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

《周禮》云:“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寒食節(jié)是流傳于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jié)日。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溫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jié),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jié)為禁煙節(jié),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再依序傳至百姓家。從文獻記載可知,先秦時期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成書于兩漢之間的《周禮》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jié),氣候干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fā)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jié)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chǎn)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最初的寒食節(jié)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jié)。寒食節(jié)期間不得生火應該是來源于此。到了漢代,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了唐代,則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jié)”。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過于殘酷和嚴厲,并不顧各地具體情況,甚至影響到民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

其六是,今人還有二種說法。

一種歸之于上古以來特定的民間信仰。古人將周天恒星分為二十八宿,東方青龍宮的角、亢二星為“龍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 先秦時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應巫術, 認為春季龍星現(xiàn)于東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龍星初現(xiàn)之時,應該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 禁火期間肯定不能生火做飯,須得事先準備好食物。 這種不能加熱的冷食就是“寒食”。

另一種說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慣制來解釋, 認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鉆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時期,人們鉆木取火,季節(jié)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換季時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換取新火。當新火未到之時,須要禁止人們生火?!吨芏Y,秋官,司煊氏》中說: “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就是仲春時節(jié),負責取火的官吏街搖著木鐸,警告人們禁火。 后來在這一時節(jié)禁火成為習俗流傳。寒食節(jié)源于周代的禁火舊制。當時有逢季改火的習慣。春末出火,在這之前告戒人們禁生火,吃冷食。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jié)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無論是原本應有之義,還是人們的考證,或者是有人的臆度或牽強附會,有如此眾多的理由,誰能阻擋歷史上的寒食節(jié),在眾多的節(jié)日中脫穎而出,展現(xiàn)其無限的輝煌,放射奪目的光彩呢?

運去英雄不自由——寒食節(jié)的起起落落

大家知道,寒食節(jié)在農(nóng)歷三月,為清明節(jié)前一、兩天。 漢代前寒食節(jié)禁火時間長, 長至一月左右。此前,更長的則是從冬至日起到寒食節(jié)共一百五日,是為極限。 漢代確定寒食節(jié)禁火三日。唐宋時禁火期改為一天。 從先秦到南北朝再到唐朝,寒食一直是一個大節(jié)日,當然其間經(jīng)歷過反反復復和起起落落,到宋元以后才正式走上式微之路。

有人說,無論是寒食所禁的火,還是清明所出的火,都不是燃燒舉炊之火,而是天文學上所指的“大火星”,即是一種星的名字。大火星是天蝎座a星,中文名為心宿二,又名商星。它是我國遠古時代用以定季節(jié)的主要標志星。那時的天文官員亦因此而被稱為“火正”。所謂三月出火,實際上是指三月初傍晚大火星出現(xiàn)在東方。九月內(nèi)火則指九月大火星在太陽附近隱而不見。三月火出和九月內(nèi)火,是同一組天象在不同季節(jié)所處的不同方位。觀測它們的方位,對于確定季節(jié)十分重要。我國一向以農(nóng)立國,準確地確定春播季節(jié)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來說尤為重要,因此要設專管火的官員每年報告人們禁火和出火的活動。很顯然,后人將內(nèi)火和出火理解成燃燒之火是一個極大的歷史誤會。當然,這是題外話。

言歸正傳。筆者以為,由于火對人類的發(fā)展的極端重要性,古人火崇拜無可非議。但火對人類是利害兼具,福禍相伴,更讓人產(chǎn)生敬畏。趨利避害,求富棄禍之法,在于敬和管。敬是祭祀,管是禁火。祝融也好,燧人氏也好,閼伯也好,他們是火神,是發(fā)明和傳授火種特技圣人,是盜火英雄,理應祭祀。管理之法就是要時時提醒人們對火要有敬畏之心,定期禁火之舉,便能使人打下烙印。此為其一。其二,筆者以為,無論當初的周天子,還是到以后唐朝的皇帝,嚴令民間禁火,再由皇宮逐級下發(fā)新火,便把朝廷視作火種的擁有者,以樹立和強化朝廷在民眾心中的威權。其三,到此筆者想起幾十年前拿出一天再吃煮野菜,咽糠粑,搞憶苦思甜一事,也許是那時當政者要老百姓吃寒食,嘗一嘗有火之幸福,無火之痛苦。以此作為寒食禁火起因不會太牽強附會吧。即使不妥,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再說說為什么唐以后逐漸淡化寒食節(jié)以致于使之消失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因禁火寒食。最初禁火有的說是一百五日,那就是三個多月了,時間太長,吃三個月的寒食,誰受得了。就是再昏庸的當政者也不致如此。說是禁火一個月應屬可信。但吃一個月的寒食,而且是在正是春耕大忙之時寒食,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對人的身體損害,無疑是極大的。取消這一禁令無疑是順潮流合民心之舉。歷史的演變也是如此。

東漢時,太原一郡,舊俗因介子推焚燒而死,有禁火的風俗。到了介子推死的那個月,都說神靈不喜舉火,因此百姓每年冬季有一個月要吃冷食,不敢生火煮飯,老小不堪冷食,每年死不少人。東漢的周舉升遷并州刺史,力圖革除這種風俗,于是“做吊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于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逼湟馑际牵芘e作吊介子推文,放在他的廟里,并說盛冬去火,殘損百姓生命,這不是賢人之意,并向百姓宣傳,使他們恢復熟食。于是百姓的迷惑得以解釋,風俗亦隨之漸變。

當然,周舉離開并州后,繼任者又恢復了寒食禁火舊俗。

潮朝末年,掌控漢朝大權的曹操為革除寒食節(jié)禁火舊俗,頒發(fā)《明罰令》云:“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后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逼湟馑际钦f,當時寒食節(jié)不生火,吃寒食,還只是山西地區(qū)的特殊風俗,而曹操覺得這是個陋俗,怕把山西寒冷地區(qū)的老百姓給凍餓壞了,于是明令禁止,否則處半年有期徒刑。通過曹操的這個政令,能夠看的出,寒食節(jié)很多人是不愿意過的,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大家只吃冷飯,不能吃好吃的,也容易影響健康。

當然,三國歸晉以后,由于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以紀念晉地歷史名人介子推為名,恢復了禁火寒食習俗,只是將時間由一個月縮短為三天。

此后,后趙的石勒、北魏的孝文帝也分別對寒食習俗采取了嚴厲的禁絕措施,但這一習俗一是推崇了介子推的忠君思想;二是民間禁火再由朝廷向下傳火,顯示皇恩浩蕩,樹立朝廷權威,被當政者恢復,甚至屢禁不止,愈演愈烈。有人說,其原因是禁止寒食習俗的原因是老百姓迷戀舊俗,而迫使官方讓步,給于無奈的承認和許可,顯然是站在百姓的對立面,為官方涂脂抹粉之詞。試問,有誰愿回到過去茹毛飲血的時代呢。

十六國時期后趙開國皇帝石勒(公元274年-公元333年)是山西武鄉(xiāng)人。當皇帝之前他新加曾來過綿山。對介子推和寒食節(jié)的事早有所聞。兩晉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雜居,胡漢風俗各異。石勒整飭風俗,革除陋習,對促進民族的和睦共處起了積極的作用。他在革除胡人酗酒之風,下令禁酒;他接受儒家倫理觀念,下書禁止胡人辦喪事中辦婚娶的習俗,保留胡漢各自的燒葬習俗的同時,又下令各州郡諸祠堂去除非法定的祭祀。后來有司提出后趙應普復寒食的建議,石勒認為介子推是自己家鄉(xiāng)的奉祀神,不屬國家法定的,因此只準并州過寒食節(jié)。

對此還有一種說法是,做了皇帝以后,石勒還記著綿山一帶的百姓,總是擔心寒食節(jié)期間長時間地冷食會給百姓的身體造成傷害,于是下令禁止寒食,但正在這時“雹起西河介山,千里樹森摧折,禾稼蕩然”。大臣徐光進言說:“介子推是您家鄉(xiāng)的神靈,歷代都以寒食來紀念,介山一帶是晉文公給子推的封田,還是應該任由百姓來奉祀為好?!笔沼X得也有道理,便讓尚書根據(jù)歷史典籍,下令普遍恢復寒食節(jié),但要縮短冷食時間,并為子推建立了祠堂,植嘉樹紀念。據(jù)傳綿山介公祠,就是那時石勒下令建造的。

到了唐朝,也許是唐朝的皇帝認識到寒食節(jié)對其鞏固政權,有積極的作用,便敕令天下,延續(xù)寒食這一節(jié)俗,使其達到了鼎盛時期。

無可奈何花落去——寒食節(jié)的徹底消失 

據(jù)《后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jié)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jié)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顯然對人的健康不利。

在經(jīng)歷過幾禁幾復以后,無論是民間,還是朝廷都有了縮短寒食時間的要求和意愿。

也還是要從寒食節(jié)的鼎盛時期唐朝說起。

古遠的不說,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自春秋時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到唐代時形成全國性法定節(jié)日。其節(jié)日期限不等,先后有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變?yōu)橐蝗铡:硶r間的縮短要歸功于唐朝,是唐朝將寒食的時間由以前的1個月至一百零五天縮短為三天,算得是唐朝的一大得民心之舉。

從節(jié)日活動內(nèi)容上看,也進行相應的改革。

歷史上的寒食,除了寒食而外,應有祭祀活動。其祭祀的對象無疑與火有關的傳說人物,也就是祝融、燧人氏以及閼伯。當介子推的傳說流行以后,由于介子推故事有人物、有時間、有地點、有生動的為群眾認可并推崇的情節(jié),祭祀的對象便一下子轉到介子推身上。到了唐朝,介子推的年代也畢竟久遠,人們便想到了自己的祖先。人們便借此機會,在祭祀介子推的同時,也開始了祭祀與已息息相關的祖上,其形式就是掃墓。這一轉變很容易為老百姓接受,并一下子形成了習慣。據(jù)說,寒食節(jié)掃墓祭祖在南北朝時已經(jīng)興起,到唐前一直人們視為“野祭”。后演變?yōu)榛始壹懒?/strong>、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到了唐朝,唐玄宗便順從民意,立寒食為祀祖節(jié),使寒食節(jié)在禁煙的同時,成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百姓家懷念先人的祭祖掃墓節(jié)日。掃墓的內(nèi)容,大致有修墓加土、芟除雜草、修整樹木,敬獻鮮花等。舊時還有在墓前祭奠酒菜、焚燒紙錢、更換墳帽、叩拜先人等儀式。解放以后,每逢清明,人們紛紛到革命烈士陵園祭掃英烈,墓地緬懷革命烈士的英雄業(yè)績,敬獻花圈寄托哀思,成新的風俗。

也是在唐朝,掃墓活動通常是在寒食節(jié)的前后10天。那時有些地方人士的掃墓活動則長達一個月。寒食節(jié)期間官吏要回鄉(xiāng)掃墓,時有耽誤職守之事,唐玄宗便頒布政令,規(guī)定寒食、清明節(jié)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保ā短茣肪戆耸?,按大歷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這就把寒食與清明融合到了一起,使兩個節(jié)日出現(xiàn)整合的條件。

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jié)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二而一?!短茣?/span>·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jié),前后各給三天?!币虼?,《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合而為一。”

到了宋代,寒食、清明節(jié)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蹦纤侮愒n《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jié),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strong>

當然,而今到了明清節(jié),寒食禁火的內(nèi)容早已剔除,掃墓成了清明的應有之義。此時,正是春光明媚,楊柳拂風,草長鶯飛,山花怒放之時。如果僅僅舉行祭祀和掃墓活動,帶給人們只有壓抑感,與大好的春天,也與此時二十四季氣的清明節(jié)氣均極不匹配。好在是歷史上此時的上已節(jié),已經(jīng)有了沐浴、插柳、踏青等活動內(nèi)容,并在自身衰落的過程中,將這些內(nèi)容毫無保留地贈予了清明節(jié)。掃墓,是我國人們敬祖享先的優(yōu)秀的歷史傳統(tǒng)。在莊嚴肅肅穆恭敬的祭祀之后,以踏青、賞春、插柳等等,作為調(diào)劑和轉換人們心情的活動,無疑受到人們的喜愛。因此,清明節(jié)便成為一個叫人們世代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插柳,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jù)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據(jù)宋周密《武林舊事》所載,“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艷妝飾,金翠深縭,接踵聯(lián)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笨梢娝未鷷r踏青之風已經(jīng)盛行。

很顯然,清明除了融合寒食節(jié)的習俗外,還與此同時融合了上巳節(jié)習俗。上巳節(jié),俗稱三月三。上巳節(jié)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nèi)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吧纤取币辉~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的節(jié)期改為陰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節(jié)主要風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古代,每逢三月時令,人們都去水邊祭祀。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jié)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在寒食、清明、上已三個節(jié)日中,清明一節(jié)獨大,吞并了寒食和上已。到了宋代,上巳節(jié)逐漸銷聲匿跡,不見于文獻記載。

值得再說的是,雖然清明節(jié)融合了寒食和上已,但它也不是照單全收,尤其是對于寒食,而是該收則收,該棄則棄。到了明清,寒食節(jié)的一大主要內(nèi)容,即禁火寒食,由于其天然的缺陷,則被無情地拋棄。寒食節(jié)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也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jié)日。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俗。明清時期,寒食節(jié)期間已經(jīng)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由此,寒食節(jié)禁火冷食的習俗,連同寒食本身,在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慢慢消失了,只有寒食節(jié)中的部分節(jié)目成了清明節(jié)的一部分。

既然以禁火寒食而得名的寒食節(jié),沒了寒食,就是名不符實,退出歷史舞臺便勢在必然。有人說,寒食節(jié)被清明節(jié)吞并,或者是與清明合二為一。這種觀點是明顯錯誤的。清明只收了其中的祭祀(主要是唐朝以后改為的家家戶戶的掃墓活動),以及在寒食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中增添的項目,如插柳、踏青、蕩秋千,以及一些可口冷食食品,如油炸馓子、艾葉糍粑、楊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蒸寒燕等等,而將它的主要節(jié)目即禁火寒食毫不猶豫地予以揚棄。

到此,只是可憐了盛唐的那些詠唱寒食節(jié)的詩詞,沒有了寒食的親身體驗,誰又能真正體會到那些詩詞所蘊含的無窮的韻味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