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王翦兵破趙國都城,俘虜了趙王,將趙國原本的領(lǐng)土全部納入到了秦國的版圖,秦國大軍繼續(xù)向東北挺進,兵臨燕國南部邊界。
燕太子丹很是著急,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秦王嬴政的性格,下一個要滅掉的就是燕國。
此時的燕太子丹已經(jīng)從秦國逃回燕國有一段時間了,他從來沒有忘記過在秦國當人質(zhì)時秦王嬴政對他人格上的侮辱,甚至還想著將他永久地囚禁在咸陽。
所以從他逃回燕國之后,就在思索該如何破局,該如何阻止秦王嬴政攻滅燕國。
最終在隱士田光的建議下,太子丹選擇了行刺秦王,畢竟他們都想當然地以為,只要殺了嬴政,燕國便得以保全,而太子丹也能出一口曾在秦國受到的憋屈之氣。
既然選擇了行刺這條道路,那就得有刺客來執(zhí)行,而田光給燕太子丹推薦的人是荊軻。
可是這條路十死無生,即便完成了任務(wù),也活著走不出咸陽,為了讓荊軻答應(yīng)這件事,太子丹那是對他好生供養(yǎng),只要能讓荊軻滿意,他可以做任何事情,只是不知道燕太子丹此舉究竟是為了燕國大計還是為了出一口惡氣。
荊軻是個有情有義之人,面對燕太子丹的禮遇,他最終應(yīng)下了這門差事,但是在秦國大軍滅掉趙國之后兵臨燕國邊界時,荊軻依然沒有行動,太子丹便多次催促荊軻。
久等友人無果的荊軻,無奈只能硬著頭皮上路,最終走向了一條沒有歸期的死亡之路。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此去成為了世人皆知的英雄,而秦始皇卻差點丟了小命,而在遭遇荊軻刺殺時,有個小細節(jié)非常有意思,那就是秦始皇有三次拔不出劍,這究竟是為何?
兵馬俑坑中的一件文物揭開了謎團,我們一起來看。
話說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燕國督亢地區(qū)的地圖還有無數(shù)價值連城的金銀寶器,辭別了易水河,去了富麗堂皇的咸陽,而跟著他一起的還有號稱燕國第一勇士的秦舞陽。
嬴政并不是一個非要動刀槍來統(tǒng)一天下的主,如果能兵不血刃那自然是最好了,但是當時山東六國的王又怎么會引頸就戮,于是只能以戰(zhàn)止戰(zhàn)。
但是當他聽說燕國很有誠意,愿意主動投降并且交出燕國最為富饒的督亢地區(qū),內(nèi)心還是非常歡喜的,畢竟這事無論擱在哪位帝王身上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兵法有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戰(zhàn)者也。
這種滿滿的成就感,誰又能拒絕呢,秦王嬴政自然也不例外,只是他沒有想到地圖中會有一只涂滿劇毒的鋒利匕首。
荊軻和秦舞陽受詔進宮獻圖,場面極其隆重,可是當走上大殿前,秦舞陽卻嚇得臉色發(fā)白,不僅沒能幫助荊軻,反而成為了累贅。
好在荊軻反應(yīng)能力很快,在秦國官員的質(zhì)問下,謊稱秦舞陽是個鄉(xiāng)下人,沒有見過世面,尤其是沒見過秦王嬴政這般英雄神武的人物,所以被嚇傻了。
接下來荊軻笑呵呵地從秦舞陽手中接過了地圖,拿著走向嬴政面前,要親自將督亢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指給秦王看。
嬴政倒是沒有多想,看著緩步走上來的荊軻滿是期待。
荊軻倒也不慌,在嬴政面前的案牘上,緩慢將地圖打開,而就在地圖將要被全部展開的時候,嬴政的雙眼被明晃晃的東西晃了一下。
嬴政定眼一看,那是一把鋒利的匕首,頓時愣了神。
荊軻趁著嬴政愣神的片刻,左手抓住嬴政的衣袖,右手便將地圖中的匕首拿起,直刺過去。
看著這突如其來的殺機,嬴政立即抽身跳起,掙斷了被荊軻拉扯著的衣袖,慌忙去抽胸前的佩劍,可是佩劍沒能被拔出。
荊軻心知肚明,如果不能趁著這個機會殺掉嬴政,那就沒有機會了,于是便在嬴政身后緊追不舍。
嬴政為了躲避荊軻的追殺,開始繞著大殿中的柱子跑來跑去,而秦國大殿中的臣子紛紛被這一幕驚呆了,也都不知所措,愣在了原地。
當時秦律規(guī)定,任何人不準攜帶武器上殿,而大殿外的士兵未經(jīng)秦王本人許可也不得踏進大殿一步,違令者斬。
而在繞著柱子跑的過程中,嬴政又先后兩次拔劍,可是也都沒有拔出來。
此時醫(yī)官夏無且率先回了神,直接將身前的藥袋取下,并且瞄著荊軻便丟了過去,荊軻本能地躲避被投擲過來的藥袋,片刻間便與正在奔跑的嬴政拉開了距離。
此時侍從們向嬴政高呼道:
大王,負劍(把劍推到身后)。
嬴政立即將長劍甩向身后,然后抽出了佩劍,回手便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下之后,將匕首投擲向嬴政未果,最終被砍成了肉泥。
看完了荊軻刺秦王的過程,想必大家對秦王三次未拔出佩劍都很疑惑,而史書中對此的解釋是:
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嬴政的佩劍實在是太長了,所以他才會三次拔劍不出。
可是史書中的這句話,一度令人無法信服,因為曾經(jīng)出土的青銅劍大多都是短劍,60厘米便已經(jīng)是青銅劍的極限了。
我們所熟知素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一度被認為是最長的青銅劍,而它也只有55.6厘米長,按照常理而言,這種長度的佩劍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是很容易拔出來的。
所以不少專家學者也對史書中的記載保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而將秦王拔不出佩劍的方式歸結(jié)為佩劍的方式不對,畢竟后來他換了一種姿勢,便輕松將佩劍給拔了出來。
可是在兵馬俑一號坑二號坑發(fā)掘之后,專家學者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史書中記載的確實沒有錯,秦始皇拔不出佩劍的原因,就只是因為佩劍太長了。
兵馬俑坑一、二號坑中出土了不少兵器,而其中有不少青銅長劍,這些青銅長劍形同柳葉狀,又細又尖又長,長度均超過了80厘米。
而其中最長的那一把青銅劍為94.8厘米,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秦國已經(jīng)有了這種超乎尋常的長劍。
上圖中的這把劍長就超過了90厘米,低端還有一部分被埋在土里,由此可見秦劍之長。
或許有人會說,秦國為何要將劍打造得那么長,這很簡單,因為劍越長越容易刺到對方,在冷兵器時代里越能提高戰(zhàn)斗力,所以秦劍才會加長。
而嬴政作為秦國的王,他的佩劍自然也是由出色的匠人精心打造,專家們推測其長度應(yīng)該在95厘米左右。
在緊急情況之下,如果一個奔跑著的人,想要從劍鞘中抽出近一米長的寶劍,這確實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所以這件最長的青銅劍也正式為秦王拔不出佩劍做了充分解釋,困擾人們許久的謎團就此也有了答案。
參考文獻:《史記》等。
(圖網(wǎng),侵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