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沒有幾個人能夠解透,然而,每種不同的解讀,都是在向這位智者致敬。
1 出處
《道德經(jīng)》開篇第一章,原文是這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973年,考古學(xué)家們在馬王堆遺址中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的原文。
老子留下的書,是沒有書名,沒有章節(jié),沒有標(biāo)點的。當(dāng)老子見周朝衰亡在即,騎著青牛出關(guān)時,是在關(guān)令尹喜的要求下才寫的五千字的書,留傳于世。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這一事件:“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qiáng)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留下個千古之謎,任憑后人評議。
老子看似無意留書,然而,作為周朝守藏室史,在國家敗亡之際出關(guān)隱居,留書可能更多的是給世人答案,人為的戰(zhàn)亂終究還需天道來消解。
2 通行的《道德經(jīng)》最早注解老子書的是隱士河上公,取名,標(biāo)點,解讀,然史料甚少。
魏晉青年才俊王弼又作老子書解讀《道德經(jīng)注》,這是影響最大的版本,他對這段話的解讀是這樣的:
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采納的版本,而對這一段話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3 關(guān)鍵在于“道”與“名”
《道德經(jīng)》上部基本都在圍繞一個“道”,共出現(xiàn)七十多次,
比如: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保?2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保?7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保?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2章)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保?1章)
可見,老子將“道”視為最高境界,尤其強(qiáng)調(diào),它是天地的原始狀態(tài),不可用語言表達(dá),隱于無形之中,生出萬物而主宰萬物。
《道德經(jīng)》中關(guān)于“名”的闡述很少,基本上就這幾句: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保?4章)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21章)
道常無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32章)
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34章)
《道德經(jīng)》中“名”可作名詞,稱謂,名字;動詞,說,形容?!懊敝皇怯脕砻c解釋“道”的。
可見,天地有種無形的制約與平衡,始于無,又生出有,早于萬物與人類,不可形容,無法命名,虛化卻又無處不存,是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與機(jī)制,是萬物遵循的原則與準(zhǔn)則,是最高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與精神力量......可以是其中一種,又不止于全部,是不可描述不可實指的存在,玄妙而高深,而“道”只是這些的一個稱謂罷了,老子首創(chuàng),或許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命名,便由“道”來指示。
《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焙袕臒o到有,創(chuàng)造,延伸的過程。
4 這句話什么意思?“道”由老子首創(chuàng),并將其作為專門術(shù)語來表達(dá),具有特殊含義,七十多個道字,意思幾乎一致,應(yīng)指老子思想中,一種強(qiáng)大的自然力量與規(guī)則。
“名”,命名,形容。
很多人將第二個“道”字,作“說”字解釋,然而這一意項最早出現(xiàn)在《桃花源記》中,“不足向外人道也”,離老子已經(jīng)幾百年了。
所以,老子強(qiáng)調(diào)的是“道”:一種無形的,締造一切,制約平衡一切的自然力量。
或許與達(dá)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共通的地方,這可能是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
所以,這句話的理解:
道,就是道,不是固定不變的,就算命名,也不是名字所能概括的。無名,天地最初的樣子,命名,萬物存在的方式。無名時,巧妙莫測,命名時,物得以辨別。無名與有名,本質(zhì)相同稱謂不同罷了。玄妙幽深,物理之本。
自然潛在的玄妙與力量,豈是一個命名所能形容盡的!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將自然法則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人為的因素是導(dǎo)致社會動亂的原因,這或許也是老子置身事外,出關(guān)閑隱的原因吧。
注者王弼說:“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