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一到,就用空調(diào)對付;要吃冷飲,打開冰箱就是。以前蘇州,夏日里那種親切的氛圍、悠閑的感覺,那種大自然賦予的寧靜和快樂,那種老宅內(nèi)外悠悠然的百年習(xí)俗,在現(xiàn)代人所營造的環(huán)境中(或是空間里)幾乎找不到了。舊時夏天的姑蘇小巷,老蘇州避暑那些事,就象一首首幽美的古詩,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乘風(fēng)涼
兒時的夏晚,太陽一落山,不管是身居高高的封火墻內(nèi)、還是住在黝暗的矮闥門里的蘇州人,都會匯聚到小巷里來乘風(fēng)涼。
老屋門前的小巷是南北走向,又深又窄,下午就沒了太陽。我和妹妹很早就端了小矮凳坐到門口。那時沒電視看、沒游戲打,小人書都翻了好幾遍了,我們就坐在那里等吃夜飯??创掖易哌^的行人、看斑駁粉墻上樹的影子、看墻頭偶爾略過的野貓、看地上排隊搬家的螞蟻……太陽還沒完全落山,家里大人就會吊來井水,往石臺階、天井里、彈石路上澆去,除掉暑氣準備乘風(fēng)涼。不消一會兒,各家的藤靠椅、竹靠背、長擱板、就會紛紛出臺。有的還搬出一張小臺子,就在門口巷邊吃夜飯,咸菜毛豆子、扁尖冬瓜湯、涼拌西瓜皮,都是夏令家常菜。
吃好夜飯,天也就黑了,乘風(fēng)涼算正式開始,路燈底下有人開始打牌,洗好澡的男人大多赤膊,靠在竹躺椅上,手中蒲扇悠悠地搖著。各家孩子在乘涼時,會帶上些零食,一條小巷就熱鬧了起來。有時吃了別人家一點點小吃,覺得不好意思,就還人家一把香噴噴的西瓜子或炒蠶豆。遠處一旦傳來小販饞人的叫賣聲,“三把鹽炒豆~~~”、“啊吃棒冰啊——赤豆格棒冰”,孩子們會騷動起來,有的跑到父母身邊開口討錢,不敢開口的,眼巴巴的看著父母。印象里的三把鹽炒豆十分好吃,又香又松、咸中帶甜。叫賣三把鹽炒豆的小販,同賣棒冰的人樣子差不多,肩上也挎著一只小木箱,里面是一只只三角包。小巷里一路行來一路喊:“刮啦松脆——三把鹽炒豆~~~”,四十多年前的聲聲脆,恍如剛在耳邊遠去。
當(dāng)然,乘風(fēng)涼的主要節(jié)目是吹牛聊天,說長道短,嘴靈的就會講起鬼故事,在他身旁會圍上一群大小孩子。雖然故事有點恐怖,但孩子們縮緊著包圍圈,仍要催著快些講。老人們則閑適地微笑著,搖著蒲扇坐在外圍,順帶著給孩子們拍趕著蚊子……大人們會從井里拎出浸了半天的冰西瓜,或者倒出幾杯酸梅湯,分給孩子吃。夜深后,人們陸續(xù)收起椅子,將睡熟了的孩子抱回屋內(nèi)睡覺。只剩下一些怕熱的胖子,仍睡在露天。
酸梅湯
以前夏季,蘇州人消暑除了西瓜棒冰之外,最熱衷于喝酸梅湯。有些工廠在高溫天為防暑降溫,會讓食堂做上幾大桶冰凍酸梅湯,算是工人們夏天的福利。酸梅湯入口酸溜溜、甜咪咪的,清涼爽口,香味悠長,在蘇州傳統(tǒng)飲料中,要排在首位。
酸梅湯具有消食合中,生津止渴,除煩安神的作用,常飲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比現(xiàn)在那些花式飲料要強好多,可稱是歷史悠久的“國飲”。明朝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九回就有寫道:消夏時人們飲用“蜜餞梅湯”。清朝也有竹枝詞:“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彼崦吩蔀趺钒局贫?,烏梅即青梅加工而成。五月中旬,當(dāng)蘇州光福一帶的梅子七八分熟時(果色由青綠轉(zhuǎn)青黃色)采摘下來,然后均勻放入專用的焙炕中,用木炭作燃料,在 50℃—60℃左右的溫度中反復(fù)烘烤,直至梅子縮小起皺呈棕烏色為止,故稱烏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州人還在自己家里做酸梅汁,去中藥店里買回烏梅,用水泡開,而后加入紅糖、生姜等,放到小砂鍋里用文火反復(fù)熬煮,直到烏梅肉熬盡化開,成為一鍋濃稠的汁水,用濾網(wǎng)濾去渣,便成酸梅汁。
人們也會趕到觀前街,去購買零拷酸梅汁。記得稻香村里的酸梅汁非常地道,酸而不澀,甜而不媚,端的是百年氣質(zhì)和風(fēng)情。酸梅汁是棕紅色的,一股酸意沁入鼻腔,用手指頭沾一點點入口,舌尖輕輕一轉(zhuǎn),一種酸苦直逼心肺。那時家中沒有冰箱,得拎著熱水瓶到冷飲店里去購買冰水。酸梅汁用冰水一沖,就是冰凍酸梅湯。咕咚咕咚喝下去,會從心里沁出一股涼意和滿足。有井的人家,會將冷開水灌入鹽水瓶內(nèi),用網(wǎng)袋裝著吊入深井水里浸上個大半天,也是冰凍水。除了沖酸梅湯,還能沖綠豆湯,綠豆湯里白糯米飯粒、紅綠瓜絲,在冰水中翻滾著,煞是好看。雖然酸梅湯沒那么漂亮,但是在那個年代,熱浪頭里回到家,端起一杯冰凍酸梅湯,一口氣灌下去,實在是一種享受。
木屐板
木屐板是文縐縐的叫法,實際就是木板做的拖鞋,我們兒時叫成“木局板”或“塌喇板”。直到現(xiàn)在,穿行在姑蘇小巷,我仍會想起兒時穿著木屐板走在彈石路上的情景,那種清脆響亮的“踢嚦嗒啦、踢嚦嗒啦”的聲音,仿佛是向全世界宣言著自己的存在。最輕松是晚飯后,夏日一天中最愉快的時光,洗完了澡,大家隨意穿了雙木屐板,串門、納涼、嬉戲、打鬧,橫街窄巷之中屐聲陣陣,那種輕松的節(jié)奏感,如天簌之音般美妙。夏天走蘇州的彈石路,沒比木屐板更愜意、更抒情的鞋具了。“踢嚦嗒啦”之聲,從巷頭傳到巷尾,穿木屐板的人往往都很神氣,可謂是步步落地有聲。怪不得當(dāng)年的吳王夫差,要讓人建條“響屐廊”,讓西施腳穿精巧的木屐板,在響屐廊上走來走去,發(fā)出琴瑟般的節(jié)奏來供吳王欣賞傾聽。男孩子們抓住這個特點,有時會搞“窮開心”。夜闌更靜,汗臭轟轟地湊合在一起,大家一律穿上木屐板,沿著小巷的彈石路,在“領(lǐng)隊”的指揮下,統(tǒng)一步伐,挺胸凸肚,大踏步地整步前進,有時還要跺著腳、拍著屁股,有節(jié)奏地喊著童謠:“冬瓜皮、西瓜皮,小娘魚赤膊落老面皮……”木屐板有力地敲擊著小巷的石子路面,幾條小巷被吵翻了天,緊隨而來是滿街一片笑罵,夏日夜空里,充滿了快樂氣氛。
木屐板制作簡易,穿著涼爽,不怕潮濕,故深受人們喜愛。制作時,照著腳樣鋸兩塊木板,刨刨光,前方釘上一條帆布帶或皮帶就成??季啃┑模惧彀迳仙掀?、繪上鴛鴦戲水、并蒂蓮花等畫面,只是這種漆畫木屐,都是女士穿用,男人都穿白坯木屐,那時到浴室里去看看,都是這種白坯木屐板。不留神從何時開始,木屐板悄然地離開了人們的生活。耐人尋味的是,城內(nèi)小巷的彈石路面也日漸消失了。但那一連串木屐板敲擊著彈石路,所濺起獨具韻味的響聲,卻恒久地留在記憶中。
浸西瓜
夏日清晨,大人去買小菜,總會買回一兩只西瓜。家里孩子趕緊找出網(wǎng)袋和繩子,將西瓜裝入網(wǎng)袋,浸到水井里去“冰鎮(zhèn)”。一般是在睡醒了午覺以后,才從水井里把西瓜拎起來。兒時吃瓜,小桌子竹靠背,井里撈出的西瓜,乘著涼意“咔嚓”切開,爽快至極。大多數(shù)辰光吃瓜,小西瓜是一人半個。大的就要與弟妹分吃半個,或再一切為兩,瓜分城池,每人四分之一。但那樣易流失瓜汁。于是在瓜面上劃三八線,然后在各自“領(lǐng)土”開挖。但這樣常造成領(lǐng)土紛爭,先吃的人往往挖出河界,而且表面看不出,下面暗度陳倉。有時的西瓜較大,就放開了肚皮吃,直至肚皮吃得圓滾滾才肯罷休。有時實在肚皮漲的不行,就去碗櫥里拿一塊蘿卜干或醬大頭菜吃下去,化去西瓜水。
以前蘇南一帶,夏天除了西瓜,有一種青皮綠肉的香瓜,非常的甜。之所以稱它為香瓜,因其瓜臍部分特別香,越香瓜就越甜。此瓜一口咬去,嘎嚓嘎嚓,汁水濃甜,稠的似乎能扯出糖絲。那時香瓜是不施化肥農(nóng)藥的,真正綠色食品。一口咬下去,只覺得甜美清爽直透心脾,實在是一種無上的享受。瓜期中,家里各種瓜輪換著吃,并不天天吃西瓜,快到立秋更是少吃,頂多在立秋這天,再咬幾口西瓜,老人說這叫“啃秋”,有告別夏天之意。“啃秋”以后,天氣就慢慢地涼了。
西瓜子
快到立秋時,家中大人會將一個夏天積攢下來的西瓜子,上鐵鍋炒一炒,晚上乘風(fēng)涼就多了一道香噴噴的風(fēng)景。那西瓜子大多數(shù)很小,不像賣家的大西瓜子,蘇州人戲稱其為“癟虱子”。癟虱,又名臭蟲,真貨還是兒時看到過。也是夏天,睡覺時身上被什么東西咬了好幾個塊,于是大人們翻床倒枕地尋找起罪魁禍首來,結(jié)果在蚊帳圓頂?shù)膴A縫里,找到了癟虱相親相愛的一家。照理這種癟虱大小的小西瓜子,其它地方早就扔掉了,可蘇州人不舍得扔,特為細心地將其積起來,用竹絲淘籮在水中淘洗清爽,放在窗檐下晾干后存起來,存多了,用鐵鍋子一炒,滿間山屋噴香。等吃好夜飯坐在天井里或大門口乘風(fēng)涼時,大家嘸不事體,就開始吃吃癟虱子,吹吹牛了。
聽大人們乘風(fēng)涼吹牛,很有趣。一次說到某甲吹牛,吃癟虱子能粒粒一磕三爿,某乙說,他吃癟虱子同樣粒粒一磕三爿,而且瓜子殼吐在地上全是合撲的,也就是說都能黑面朝上,白面朝下。某甲不服氣,說要比一下。于是晚飯后在公證人的監(jiān)督下,每人稱了二兩癟虱子在路燈下比賽。一陣噼里啪啦以后,眾觀者朝地下望去,某甲吐出的瓜子殼粒粒完整,但有黑有白,某乙吐出的瓜子殼同樣粒粒完整,卻全是黑的,果然全都合撲,某甲輸了。
看著那些大人們,香噴噴細模細樣地磕這“癟虱子”,我心里想這癟虱子有啥吃頭?看大人吃心里不平衡,就抓一把塞進嘴里連殼嚼嚼,香倒蠻香,就是難以下咽,幾口吃下來給大人們喝住:這樣咽下去大便要出不來的!嚇的我不敢再吃。試著一粒一??模看味伎牡姆凵硭楣?,其實我連采芝齋較大的奶油西瓜子都吃不像腔,豈能對付這小小的癟虱子?佩服以前的蘇州女人,吃西瓜子能一磕三爿,殼、仁分明:瓜子殼一分為二爿,還有一爿就是瓜子仁。而且嘴邊、手上仍然干干凈凈。不象現(xiàn)在有些人,也分不出是殼是“人”,瓜子殼連著唾沫滿天橫飛。再加上有些瓜子炒得黑污污,吃到后來像個長了黑胡子的男人。
怎么,你還在想某乙吐出的瓜子殼如何會粒粒合撲?告訴你,某乙塞進嘴里的癟虱子,根本沒嚼,在嘴里打個滾就全朝地上吐去,能不全是黑殼?
大蒲扇
外婆曾給我買過一把小蒲扇,在扇沿滾上一圈布條后,舅舅在我的蒲扇上替我寫上了一首打油詩:“扇子有風(fēng),在我手中。啥人要借,等到立冬”。字是煙熏的,先取毛筆沾上墨汁在扇面寫上字,后用一張報紙中間剪空,然后把紙打濕貼在扇面上,字露出在剪出的空框中,將煤油燈燒出的黑煙,對準濕紙空框內(nèi)的字熏烘,濕紙與墨字烘干后,濕布一擦,就顯出了黑底空心字,此字擦不掉。舅舅說,別人看了扇面上的字,就不好意思開口向我借扇子了。隔壁阿三的蒲扇,比我的大,上面也有字,是用火燙的,我看見他哥,用燒紅的鐵絲直接在扇面上燙:“六月要借扇,等到八月半”??上让嫔习甙唏g駁被燙出了些許小洞。阿三和我猜東猜,誰輸了就用手中蒲扇給贏家扇三下。阿三的扇子大、風(fēng)也大,我竊喜。
我在豐子凱的漫畫書中,看到過一幅漫畫:一小孩,將兩把大蒲扇一前一后放在褲襠下,當(dāng)作自行車騎。我一手拿著外婆的蒲扇,一手拿著自己的蒲扇,一陣風(fēng)騎出老宅大院。街頭巷尾路燈下,有一幫男人手舞蒲扇在喝茶吹牛、下棋打牌,似露天茶館。女人用蒲扇邊扇風(fēng)、邊驅(qū)逐蚊子,哄小毛頭睡覺。天一斷黑,小巷里愈來愈熱鬧,增加了鬼故事內(nèi)容和蒲扇拍蚊的撲啪聲。無風(fēng)時的小巷,基本人人都搖著蒲扇,一邊扇風(fēng),一邊不時地在身上、腿上“撲啪、噼啪”的驅(qū)趕蚊子。站在遠處借著燈光看去,搖動的蒲扇陣,渾如無數(shù)白鴿在翻飛,飛出了無數(shù)故事和童話……,我仿佛仍在夏夜的小板床上搖著蒲扇,似睡非醒,記憶斷斷續(xù)續(xù)……一晃,我已年近花甲,人一老就特別容易懷舊,惦記著蒲扇,惦記著深井水、惦記木屐板、惦記著逝去的親人。很想再用蒲扇輕搖幾下,然后蓋在自己的臉上,聞著它特殊的草葉清香,瞇瞇糊糊中回到兒時的夏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