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09-24 09:29:05 來自:
姑蘇晚報 文化新視野
2006年,大運河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入選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名錄。2014年,中國大運河將正式申請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條如今全長1782公里,曾作為中國南北水上交通重要樞紐的大運河,其最初的雛形和發(fā)祥地,在蘇州。 如果說,太湖水滋養(yǎng)了吳地最初的文明之光,太湖因此成為蘇州的母親湖;那么,蘇州人最初開鑿、并最終貫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就算得上是讓蘇州興旺發(fā)達的父親河。
2012年10月1日,文化部頒布的《大運河遺產(chǎn)保護管理辦法》將正式施行。與長城同樣貴為古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工杰作、而且時至今日仍然發(fā)揮著重要功用的大運河,無疑應當?shù)玫轿覀冏畲蟮淖鹁磁c感恩。
從春秋時期開建使用至今運河走向、面貌變動不大
大運河蘇州段屬于江南運河。江南運河北起鎮(zhèn)江,南至杭州,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蘇州段運河,北起與無錫接壤的望亭鎮(zhèn)五七橋,穿過蘇州市區(qū),南至江蘇與浙江交界的油車墩,全長96公里,占江南運河長度的24%,占京杭大運河總長度的4.5%。 大運河蘇州古城段最早開鑿于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主持建筑闔閭城,設水、陸城門各八座,外有護城河包圍,內(nèi)有水道相連,水門溝通內(nèi)外河流。 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開挖了一條人工河道,自今天的蘇州經(jīng)無錫至常州奔牛鎮(zhèn)與孟河連接,可達長江,長170余里,此為江南運河最早開挖段。 7世紀初,隋煬帝下令在春秋至秦漢已開挖水道的基礎(chǔ)上,開鑿江南運河,從鎮(zhèn)江至杭州,長800余里,河面寬十余丈。蘇州古城段作為江南運河的重要區(qū)段,自此正式納入大運河水系。 江南運河修成后,因蘇州古城以南地勢低下,沒有陸路,汛期一至,河湖不分。9世紀初,蘇州刺史王仲舒在太湖東緣修筑了一條長堤,將太湖與運河分開,同時在太湖的泄水口澹臺湖與運河之間建造寶帶橋,解決了運河航運的風濤之險,史稱吳江塘路,以后歷代均有多次修繕。直至今天,該段運河依然水源充沛、航道穩(wěn)定、運輸通暢。 為了加強運河與蘇州古城的聯(lián)系,825年,蘇州刺史白居易在虎丘至閶門護城河間鑿渠,此即今山塘河虎丘至閶門段,并沿河筑堤為路,人稱白公堤。由于山塘河虎丘至閶門段與西北白洋灣自然河道相通,直達運河,山塘河成為大運河北入蘇州古城的一條重要水道?!霸侣錇跆渌獫M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幾乎人人皆知的唐詩,清晰地記錄了一個事實:最晚至8世紀,上塘河已與大運河及蘇州古城水系貫通。四方客船通過上塘河可以抵達楓橋寒山寺。500余年后的《平江圖》中更加清晰地標明了上塘河作為溝通大運河與蘇州古城水系的重要通道。 19世紀中葉,閶門一帶遭受戰(zhàn)亂,上塘河兩岸廢墟填塞河道,水路變窄,通航能力減弱。這以后,一部分運河船只經(jīng)楓橋寒山寺南下橫塘,東折經(jīng)胥江古城段進入護城河,轉(zhuǎn)入蘇嘉運河。 胥江古稱胥溪。公元前506年,吳王出于伐楚的便利,采納伍子胥建議,開通了從蘇州通太湖、長江的胥溪。胥江自太湖出水口胥口起,過木瀆,到橫塘與江南運河匯合,并道東行至護城河。胥江是古胥溪的起始段,是太湖東南方向的第一泄水要道,也是大運河蘇州段及蘇州古城的重要補充水源。 20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在彩云橋、楓橋河道實施彎道改造工程,運河南下至橫塘,再循胥江進入護城河,此條線路遂成為運河主航道,而從上塘河、山塘河經(jīng)閶門入護城河的線路則成為輔線。20世紀80年代,大運河另辟新河道,改走澹臺湖,至寶帶橋與原河道相連,從此,這條線路成為大運河蘇州市河段的主航道。 2500年光陰就像大運河中的流水,永不停息。大運河蘇州段自春秋時期開始建設,隋代形成,至唐中葉基本定型。唐代以降,在地方官員的主持下,蘇州段運河的重筑、修繕、疏浚從未停止,但運河的基本走向、大致面貌變動不大。 文化新視野
大運河蘇州段是京杭大運河的最早開鑿河段,是最早的人工運河,是大運河的發(fā)祥地。 大運河蘇州段在中外經(jīng)濟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大運河蘇州段是漕糧的重要源頭,是國之命脈,為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大運河蘇州段工程浩大、技術(shù)復雜,見證了我國古代先進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 大運河與蘇州古城水系融為一體,蘇州水系造就了古城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城市布局,并直接促成了享譽世界的蘇州古典園林。這種水上園林城市景觀,在大運河沿線城市中獨一無二。 大運河蘇州段歷史文化遺存數(shù)量多,類型豐富,價值高。9個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6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有國家登記保護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690處,有國家登記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118項。 如今,大運河蘇州段每天通過的船只約有6000艘以上,約占運河全年通航總量的五分之一,蘇州段運河是目前中國大運河貨流強度最大的航段,是整個大運河最繁忙的河段之一,也是最具活力、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持續(xù)產(chǎn)生積極貢獻的重要河段。
不能遺忘的大運河蘇州段主干航道:山塘河
漫步在今天的山塘街,看著腳下的山塘河水無聲無息緩緩流淌,也許很少有人能夠想得到,眼前這條不起眼的小河浜,曾經(jīng)是大運河水網(w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大運河蘇州段的主干航道之一。 山塘河是大運河西北方向進入蘇州古城的主干河道,北起白洋灣,南至閶門,長6200多米。山塘河與大運河連接貫通,與河伴行的山塘街則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街。山塘河/街,集居住、商貿(mào)、旅游、民俗、工藝于一身,吳文化特色濃郁,聲名遠播,其名其美令所有到過此地的人流連忘返,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北京頤和園的蘇州街就是模仿山塘街而建。 山塘河/街不僅保持了“水城古街”、“一河一街”的傳統(tǒng)格局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歷史風貌,而且還留存有眾多文物古跡,如會館、寺廟、祠堂、戲樓、牌坊、園林、名人墓、古橋、宅第等等?,F(xiàn)有國家登記保護的文物建筑22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控制保護建筑15處,另有古橋、牌坊20多處和大量傳統(tǒng)民居。 讓我們回顧一下山塘河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來,山塘河是大運河水系的一部分。 825年,時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組織百姓鑿河筑路,以利水利和交通。這條人工河即山塘河,河長約七里,故有“七里山塘到虎丘”之說。白居易還沿河筑堤為路,人稱白公堤,即為現(xiàn)在的山塘街。 明代《長洲縣志》記載,“至唐白公居易來守是州,始鑿渠以通南北而達于運河,由是南行北上無不便之,而習為通川,今之山塘是也”。這說明山塘河開通伊始就與大運河相連,并成為運河水系的一部分。清代《蘇州府志》記載,楓橋運河水“北流與虎丘山塘水合,曰射瀆……射瀆之水橫出運河為滸墅。其南為烏角溪,北為柿木涇白鶴溪,并與運河合流”。從史料可知,山塘河水與大運河水多處融匯。 山塘河、上塘河和胥江構(gòu)成了大運河水進入蘇州護城河和城內(nèi)水網(wǎng)的三大航道,在一張繪制于1876年的《江南運河圖》上清晰可見。 山塘河街開鑿以后,游人和商人逐漸匯聚于此?!痘⒏分尽份d白居易《武丘寺路》詩,“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湖堤上,長留一道春”。 山塘街第一次大發(fā)展是在宋代,因商業(yè)、文化日漸繁榮,10~13世紀山塘街沿線修建了許多橋梁和寺院,如渡僧橋、桐橋、西山廟、小普陀等均建于這一時期。山塘街人口日益增多,增建了許多民居、店鋪,茶苑、酒肆。范成大《半塘》詩:“柳暗閶門逗曉開,半塘塘下越溪回。炊煙擁柁船船過,芳草緣堤步步來?!本兔枥L了當時的繁華景象。 明萬歷年間,木鈴衲子募化修堤,長洲縣令韓原善助成其事。 明清兩代是山塘街歷史上最為昌盛的時期。此時山塘街商業(yè)高度繁榮,逐漸成為蘇州經(jīng)濟文化中心,大量店鋪、會館、廟宇聚集?,F(xiàn)保存的玉涵堂、敕建報恩禪寺、五人墓、普濟橋、通貴橋等均建于這個時期。 清乾隆年間,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創(chuàng)作的《盛世滋生圖》(又稱《姑蘇繁華圖》)繪有一村、一鎮(zhèn)、一城、一街,以表現(xiàn)蘇州的繁華。這“一街”就是山塘街。 商賈們之所以選擇在山塘街經(jīng)營,是因為山塘河是大運河水網(wǎng)的主干航道之一,商品運輸便利。山塘街的許多店鋪,或從各省輸入商品,或把蘇州商品外銷各省,其貿(mào)易范圍通過大運河已擴展到全國。 太平天國時期,山塘街遭受重創(chuàng),但很快有所恢復。1949年后,山塘街曾多次整修。2002年至今,政府又分期對山塘街進行全面保護、修復。如今山塘街沿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控制保護建筑15處,古橋梁14座,古駁岸2座,古牌坊8座。2010年,山塘街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明清兩朝江南重要的漕運倉儲集散地:平江河
漕運是歷代統(tǒng)治者開通、維持大運河的首要目的,是大運河的基本功能。宋室南遷后,經(jīng)濟重心南移,“蘇湖熟,天下足”,蘇州成為漕糧的重要生產(chǎn)地。明清時期,由于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蘇州糧食產(chǎn)量減少。但歷代的漕運,皆依托蘇州綿密的水運網(wǎng)絡運到蘇州城內(nèi)糧倉儲存,而后由蘇州發(fā)運北上。蘇州成為國家漕糧的重要征集地和起運地。 明代,巡撫周忱和知府況鐘,為加強對漕糧的管理,把原分散在各縣農(nóng)村的糧倉,分別移建到蘇州城內(nèi)婁門和閶門一帶。這些糧倉不僅靠近城門,而且糧倉前后都開有門,每個門都臨水。蘇州城內(nèi)的河道可通漕船,這就為漕糧的收集、存儲和運輸提供了便利。 自北向南街、河并行的平江河/路地區(qū)是16—18世紀江南重要的漕運倉儲集散地。平江河/路位于大運河蘇州古城東段的西側(cè),是古代糧食的倉儲中心。通過橫向的胡廂使巷河、大新橋巷河、大柳支巷河和中張家巷河與東側(cè)的大運河(護城河)貫通,將江南的漕糧、絲綢和其他手工藝產(chǎn)品源源不斷輸送到京都。據(jù)記載,16世紀末湖廣地區(qū)漕糧25萬石,山東省37.5萬石,蘇州府69.7萬石,約占全國總數(shù)的20%。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清兩代蘇州城內(nèi)有大小糧倉百余處。在現(xiàn)存的古代官府糧倉中,豐備義倉建筑格局保存較完整,是大運河沿線官倉的重要例證。 豐備義倉位于平江河北端石家角,北臨古城第一橫河,東枕平江河,是蘇州古代官府糧倉的僅存實例。17世紀~19世紀中葉,平江河兩側(cè)為古代重要的漕運倉儲的集中區(qū),豐備義倉舊為古代倉儲遺址。1835年,江蘇巡撫林則徐改為官府義倉,用以積谷備荒。1864年,馮桂芬、潘遵祁又增建、擴建。原有糧倉二百二十間,現(xiàn)存三十多間,面積1000平方米,平面呈“口”字形,四周為倉房,中間為曬場。豐備義倉現(xiàn)存有水上運輸?shù)暮硬捍a頭,向北經(jīng)第一橫河出婁門與大運河貫通,是古代水上運輸?shù)闹匾ǖ馈?br> 平江河/路較為完整展示了運河城市水道體系原貌,反映出蘇州這座運河古城的歷史風貌。河道與街道并行,在街道與河道相交匯的地方,通過橋梁進行立體交叉,形成了水、陸立體交通的“雙棋盤”格局,是13世紀石刻城市圖《平江圖》原真狀態(tài)的縮影。平江河水系及街巷至今完美地保存著中國江南水鄉(xiāng)城市風貌和傳統(tǒng)建筑格局,是研究古代城市規(guī)劃、城市建設的重要范本。 在平江路地區(qū)古代民居中,傳統(tǒng)建筑占該地區(qū)建筑總量的90%以上。枕河民居清新雅致,簡潔樸實;深宅大院規(guī)模宏大、裝修精致。這一帶由此成為蘇州古城傳統(tǒng)民居、歷史環(huán)境、生活方式最集中,最完整,最原生態(tài)的核心區(qū),積累了極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文資源。自清初至民國,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曾生活在平江河岸及周邊,至今保存著眾多名人故居?,F(xiàn)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控制保護建筑35處。另有古橋梁10座,古井59口,古牌坊3座。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