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彥如 張劍
鎮(zhèn)江江山清絕,名勝遍布。自南朝起,文人爭相游覽,寫下無數(shù)歌詠之作,其中,中晚唐詩人張祜的《題潤州金山寺》和《題金陵渡》是歌詠鎮(zhèn)江的代表名作。
一千年前,詩人張祜漫游江南時,夜宿金陵渡口,登樓遠眺,面對長江夜景,一股清幽悠然而起,提筆抒情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年的七言絕句《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寥寥幾筆便描繪出清冷凄迷的江上夜景,羈旅愁思。
張祜,字承吉,南陽人,家世顯赫,有“海內(nèi)名士”之譽。他一生漂泊,初寓姑蘇,后寓居丹陽。其性愛山水,多游名寺,為人清高,自稱張?zhí)幨?。張祜在詩歌?chuàng)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有近500首詩詞傳世,這個數(shù)量在唐代詩人中相當可觀,杜牧曾稱贊他“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張祜一生,仕途失意。在元和至長慶年間,張祜深受任天平軍節(jié)度使的令狐楚器重,令狐楚親自起草奏章薦舉張祜,把張祜的300首詩獻給朝廷。這個時期,正值詩壇巨擘、翰林學士元稹在朝廷里權勢很大,皇上于是把元稹叫來,問他張祜的詩寫得好不好。元稹說:“張祜的詩乃雕蟲小技,大丈夫不會像他那么寫。若獎賞他太過分,恐怕會影響陛下的風俗教化?!被噬下犃诉B連點頭,張祜的仕途之路就此碰壁。
隨后,張祜離開長安,客居丹徒,最終隱居于丹陽??途拥ね狡陂g他遍訪山水名勝,他的題詠丹徒山水名勝的詩篇大多作于其時。
古代詩詞中的金陵,多指南京,于是有人誤會張祜詩中的“金陵渡”位于南京,其實,“金陵渡”就是鎮(zhèn)江的西津渡。隋唐時期,曾經(jīng)做過都城的金陵(南京)被當權者打壓,降級為縣,隸屬于潤州(即鎮(zhèn)江)管轄。按照當時的慣例,文人墨客會將縣的別號當作州的別號使用,所以詩人張祜才把西津渡稱作金陵渡。張祜同時代詩人杜牧《杜秋娘》小序中寫道:“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锜妾。”李锜曾于唐德宗時任浙江西道觀察使,治所便在潤州,故“金陵女也”實為“潤州女也”。
西津渡始成于三國時代,是由破山棧道形成的一個軍事渡口,在三國時,駐有東吳的水師。唐代,西津渡又叫蒜山渡,宋代始稱西津渡。西津渡曾是鎮(zhèn)江歷史上最繁忙的渡口,系大江南北往來的要沖。隋唐時期,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以后,這里成為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一個交匯點,大批漕船蜂擁而至,熱鬧非凡,帆檣如織,商旅如云。從對岸瓜洲登船可達西津渡,這是北方人南下渡江第一站,也是張祜踏上潤州的第一處所。
張祜詩中的“小山樓”,曾經(jīng)是唐代“金陵渡”渡口一家客棧的名字,具體位置位于何處,如今已不可考。據(jù)記載,當年的客棧位于西津渡邊上的小碼頭街,這條街只有一邊有店鋪,另一邊面臨長江,站在街邊的店鋪就能看到滔滔長江。
從南朝到唐代前期,以揚州為中心的淮南多年都是南方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人煙輻輳,商販往來不止。而且揚州夜間處處燈火,水邊停泊的船只比比皆是。但是張祜眼中,對岸瓜洲為何是“兩三星火”? 因為到了晚唐,經(jīng)過戰(zhàn)爭洗禮和漕路斷絕的影響,潤揚的繁華成為舊事,張祜眼中的瓜洲就只余“兩三星火”了。隨著歲月的變遷,北岸那個“兩三星火”的古瓜洲也在晚清時期全部坍塌于滔滔江中,從此蹤跡難尋。
與北岸坍塌對應的是,南岸諸渡則開始淤積,西津古渡現(xiàn)在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離,失去了原本的面目。盡管古渡不再,古街換貌,但西津渡“活化石”般的古代風貌卻得以基本完整保存。目前,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qū)是鎮(zhèn)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qū),是鎮(zhèn)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現(xiàn)在,游人來到西津渡總要找一找當年“小山樓”的蹤影,遠眺一下“兩三星火”的瓜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