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書法家。書學(xué)張旭,善行草,墨跡《上陽臺帖》,被認(rèn)為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亦是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國寶級別。
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也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笨梢娮鳛樘拼罱艹龅睦寺髁x詩人,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寫意情調(diào)。
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惟一的一件傳為李白的墨跡,即是《上陽臺帖》。 觀此帖面目,與古人評論相一致,詩如其人,書亦如其人也。
《上陽臺帖》墨跡紙本,縱28.5厘米,橫38.1厘米。草書5行,共25字,有款,款署“太白”二字。
《上陽臺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此帖引首,有乾隆皇帝所題“青蓮逸翰”四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后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馀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上陽臺帖》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于蒼勁中見挺秀,意態(tài)萬千。結(jié)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帖后有宋徽宗趙佶一跋,跋文為:“太白嘗作行書 ' 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p>
《上陽臺帖》的創(chuàng)作背景,恍然如隔世
《上陽臺帖》是李白尋找故人,但是發(fā)現(xiàn)故人已經(jīng)逝去,感慨之下而寫的書法作品。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三歲,他離開故鄉(xiāng)而踏上遠(yuǎn)游的征途。出蜀游三峽,到了江陵,遇到一心想要隱居的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并得到司馬承禎的贊賞。
開元十五年(727年),司馬承禎被召入宮,玄宗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立道觀供其居住,并讓他用三種字體書寫《老子道德經(jīng)》作為匾額。
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厭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離開了皇宮,并再次到王屋山陽臺觀,尋訪司馬承禎,但是等到達(dá)陽臺觀后,才得知司馬承禎已經(jīng)仙逝。不見其人,惟睹其書法,于是書寫了《上陽臺帖》。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p>
意思是:王屋山高聳云天,水也是源遠(yuǎn)流長,這里的景物造化萬千,如果不是文采卓越,筆法老成,怎么能夠把這里的清秀壯麗表達(dá)的真切呢。該詩共25字,既贊頌了王屋山高聳之勢,有贊頌司馬承禎的作品和他的為人,抒發(fā)了作者對其的仰慕之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