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國旗不僅僅是一個圖案,更是一個民族的象征,其設(shè)計過程往往有著很多意義非凡的故事。
在韓國,民眾們自小就接受著這樣的教育:1882年,使臣樸泳孝和金玉筠奉王命赴日本談判。在途中,他們突感沒有國旗實在不妥,于是便依據(jù)韓國傳統(tǒng)的太極圖案設(shè)計了一面太極旗。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要知道,韓國國旗的前身是有八個大字的:大清國屬高麗國旗。韓國國旗的設(shè)計雖然和使臣樸泳孝和金玉筠有關(guān),但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卻是中國的一位大臣。
1875,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為了國內(nèi)工業(yè)的發(fā)展,將槍口瞄準了隔岸相望的韓國,如法炮制英國,發(fā)動了著名的'云揚號事件':遣派軍艦云揚號到朝鮮要塞草芝鎮(zhèn)炮臺示威,并肆意偵查。
在朝鮮炮臺'自衛(wèi)'性質(zhì)炮擊警示后,1876年,日本人派出數(shù)艘軍艦來到朝鮮江華島,以朝鮮'無故'炮擊懸有日本國旗的云揚號為由,要求朝鮮賠償并開放通商口岸給日本,否則將全力打進朝鮮首都漢城。
迫于武力威脅,朝鮮簽署了不平等的《江華條約》,而在談判過程日本人又多次以國旗為由索取利益。因'云揚號事件'與《江華條約》的刺激,朝鮮開始意識到國旗的重要性,進而開始著手準備國旗方案。
1880年9月朝鮮遣使金宏集訪日,使節(jié)拜訪中國使館時提及'國旗'之事,中國清朝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提出的清朝黃龍旗(五爪)建議,但只能用'四爪黃龍'。
在1882年5月,在中國涉朝事務(wù)高官馬建忠否決'四爪黃龍'后,馬建忠提出了白底青云的'四爪紅龍'旗,但朝鮮卻委婉提出要以'紅色太極圖'為國旗。
馬建忠因覺其太像日本國旗,便一口否決了,但他依照朝鮮人'太極的思路',欽定了一個'紅黑太極八卦旗'——白底畫有紅黑太極,搭配八卦外飾,象征8個行政區(qū)……
朝鮮王公十分滿意這個設(shè)計,將黑紅太極換成朝鮮民間的吉祥圖案紅藍太極,又將八卦變成了四卦,寓意天、地、水、火,調(diào)整后便交由朝鮮高宗審閱。
1883年3月6日,朝鮮高宗正式下令調(diào)整后的紅藍太極旗為朝鮮王國國旗,并且在國旗上加了八個大字:大清國屬高麗國旗。
后來作為朝鮮王國的傳承者之一的韓國,在1948年7月宣布成立之時,為標榜自己血統(tǒng)的純正,沿用了太極旗為國旗,并出于實用性的考慮,對太極的圖案進一步'簡化',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韓國'太極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