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簡淡的自然之景
——董其昌的《書畫冊》
□郭佳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是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謚“文敏”。他精鑒賞,好收藏,書畫均成大器。他十分注重師法古人,山水宗黃公望、巨然,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他雖處處講求摹古,卻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脫去窠臼,自成風格,師其意而不逐其跡。董其昌以禪宗的南北兩派比喻繪畫史中自唐代以來的不同山水畫風格,提出繪畫的“南北宗”之說,以此區(qū)分文人畫(南宗)和行家畫(北宗),并竭力推崇“文人畫”的“士氣”,而貶低以技法取勝的北宗。雖然董其昌的“南北宗”之說及其整套繪畫理論多有爭議,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對后世畫風有著深刻的影響。
董其昌主張書畫相通,在筆墨上追求“生”“拙”“真”“淡”的趣味,不事精雕細琢,而是追求率真平淡。現(xiàn)藏于廣西博物館的董其昌《書畫冊》為紙本墨筆,共十開,圖一至圖四為其中四開。這四幅作品的構(gòu)圖幾無差別,均為平遠之景。作品均于近處繪山坡一隅,老樹寥寥,枝干蒼勁,樹葉有著深淺的層次變化,濃淡分明。對岸置遠山一抹,以淡墨染出,樹木隱約其間,近景與遠景之間一片空蒙。四畫均空無一人,偶作茅屋一間、小橋一座。畫面布局簡括,幾抹墨痕將樹石隨性繪出,淡去一切色相的同時,彰顯出簡淡與潤澤。四幅冊頁拙中帶秀,墨色層次分明,景雖小而意頗豐,境界清曠雅逸,承繼倪瓚、黃公望之風。
在圖二中,畫家題款:“玄宰仿云林筆?!薄霸屏帧奔茨攮?,為“元四家”之一。明中期以來,倪云林在文人眼中有著極高的地位,畫史上有所謂“云林畫,江東人以有無論清俗”的說法。倪瓚是董其昌最為推崇的大家。董其昌仿倪瓚,但對倪瓚的理解又跳脫了一般人的視野。他從倪瓚那孤寒幽絕的筆墨中看出了生命精神。董其昌在作品中抒寫的是一種心性及生命的真實,是對內(nèi)在精神的彰顯,其目的不在呈現(xiàn)外在山水的質(zhì)態(tài),而是描繪一個與生命相關(guān)的世界,一個觀照內(nèi)心的世界。
元代以來,山水畫由仙境山水轉(zhuǎn)向文人山水。山水畫一方面脫離了具體的物象,相比于古典寫實繪畫更形式化;另一方面加強了與自然的親近感,并沒有徹底擯棄形似,而是介于“似與不似之間”。這“似與不似”正是文人傾心的境界。正如清代石濤所說:“天地渾溶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在董其昌的作品中,觀者往往能看到一片天光浮動、干凈通透、韻致冷逸、古淡自然的景象。
董其昌的山水畫少有山川綿延的長卷。他在作品中所描繪的往往是一抹山色、一汪水、幾筆凹凸、幾棵樹,畫面多為小格局。莊子的齊物思想是董其昌文人畫的重要源泉。因此,他并未執(zhí)著于描繪名山大川,在繪畫結(jié)構(gòu)上也摒棄了全整的山水呈現(xiàn),而是強調(diào)對生命的主觀感受。
董其昌的書畫理論著作相當豐富,除《畫旨》外,還有《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畫眼》等流傳于世,不少散見于書畫作品中的題跋也道出了深刻的書畫理論。董其昌十分推崇“意生身”的說法,認為自己的畫就是“意象?!保础耙狻敝凹摇?。他以“天真爛漫是吾師”為箴言,直入性地,在天真爛漫中構(gòu)造自己心中的云山。他曾說:“畫家以天地為師,其次以山川為師,其次以古人為師?!彼匀逖胖P寫高逸之意,筆墨無縱橫氣,妙在虛實間。
來源:《中國書畫報》國畫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