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方之一的五苓散。方出《傷寒論》太陽病脈證病治篇,是治療膀胱氣化失司,太陽蓄水證的專方。
命名分析:五為脾胃土之數(shù),土居中央能克水治水,苓有茯苓豬苓。
內經(jīng)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方劑組成:
澤瀉 白術 茯苓 豬苓 桂枝。澤瀉為君,茯苓豬苓為臣共同作用于下焦而利水滲濕。白術溫補中焦,健脾以祛濕。桂枝溫補心陽,強上焦而化濕。三焦協(xié)同,利尿除濕,幫助水液在體內正常代謝和輸布。
劑量分析:
澤瀉量最大一兩六(三十銖)、茯苓豬苓白術 同為十八銖、桂枝半兩(十二銖)量最少。
傷寒論條文分析:
太陽病 發(fā)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煩躁不得眠 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飲之 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出后口渴的,先小口喝水試試,可能就好。 如果沒有緩解又小便不利,水邪停于下焦,津液不能輸布全身,則容易口渴欲飲水。適合五苓散。
傷寒 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
汗道興奮出汗,則排尿抑制,水停下焦,人體自我保護而感覺口渴。口渴、渴欲飲水,消渴,都是五苓散的主癥之一。
中風發(fā)熱 六七日不解而煩 有表里癥 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水停于下焦?jié)裥埃坝绊懫⑽?,則有嘔吐。喝水吐水,也是人體自我保護的生理反射,否則小便不利,再飲水,會形成水中毒。
本已下之 故心下痞 與瀉心湯 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 煩 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
水邪逆于下焦 肚臍之下有悸動
水邪逆于中焦 吐唌沫。
水邪侵入上焦 頭暈目眩。
方劑鑒別思考:
同為苓桂劑
苓桂姜甘湯中生姜為君藥,治療胃虛水停之癥,四肢冷、心下悸、上腹部有振水聲、沒有口渴的主癥。
苓桂術甘湯治療痰飲,心脾陽虛,下焦水邪上逆,導致的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苓桂術甘湯和五苓散的相似度很高,只是去甘草加豬苓和澤瀉,加強了利尿的功效。
苓桂棗甘湯適合臍下悸動,水邪上沖的奔豚癥。
五苓散和豬苓湯的區(qū)別:共同的成份都有澤瀉、茯苓和豬苓。五苓散加了桂枝和白術,側重溫陽化氣。豬苓湯加了阿膠和滑石,偏于滋陰清熱,治療熱入下焦、水熱互結,兼有心煩失眠、舌紅,發(fā)熱之陰虛癥狀。從小便癥狀看,五苓散只是尿少或者尿頻等小便不利,豬苓湯證有尿頻、尿痛、尿急、尿短赤的下焦熱之表現(xiàn)。
五苓散和八正散的區(qū)別:從季節(jié)看,秋冬春,天氣寒冷,適合五苓散。夏天熱,適合八正散。八正散的癥狀比較容易鑒別:尿頻、尿急、尿熱、尿痛。五苓散以尿少、浮腫、口渴為特點。
五苓散和真武湯的區(qū)別:同為利水之方,真武湯用了附子,生姜,白芍、茯苓、白術,更偏于排寒性水腫,水邪。
五苓散的加減類方:
小便出現(xiàn)血尿,去掉桂枝,名為四苓散。
癔病性小便不利,加辰砂,名為辰砂五苓散。
下焦寒濕,小便淋漓不盡,加蒼術,名為蒼桂五苓散。
下焦?jié)駸?,小便黃,便秘,黃疸,加茵陳,名為茵陳五苓散。
食積發(fā)熱,尿澀便結,加羌活,名為元戎五苓散。
停飲夾濕,腹痛泄瀉,加平胃散,名為胃苓湯。
傷暑泄瀉,加黃連香薷飲,名為薷苓湯。
寒熱往來,熱多寒少,口燥心煩,加小柴胡,名為柴苓湯。
氣虛,小便不痛,加黨參,名為春澤湯。
水腫明顯,加五皮飲合方。
適應癥:
汗癥、胸腔積液、痰濕咳嗽、心衰、胃炎、急性胃腸炎、嘔吐、便秘、腹瀉、呃逆、排尿困難、腎炎水腫、肥胖癥、關節(jié)積液、水腫、血腫、囊腫、高血壓、腦積水、美尼爾氏癥眩暈、耳聾、鼻炎。
總之,體內組織有水液蓄積者,水液代謝失常者,皆可以用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