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量】
茯苓、白芍各10g,炮附子、白術(shù)各9g,生姜8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中說:炮附子溫陽散寒,可恢復(fù)腎臟化氣行水功能。白術(shù)健脾除濕。生姜溫胃散水,茯苓淡滲利水。五藥合用,能呈溫陽利水之功效。
本方具有強(qiáng)心利尿,促進(jìn)胃腸吸收,排除體內(nèi)殘余物質(zhì),調(diào)節(jié)水液代謝,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力等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yī)臨床運(yùn)用以脾腎陽衰,水邪為患,見有浮腫,小便不利,口不渴,苔白為其湯證之要點(diǎn)。
本方適用于治療盜汗、失眠、梅尼埃綜合征、腰痛、腎炎尿毒癥、肝硬化腹水、中耳炎、雙手震顫、小腦共濟(jì)失調(diào)癥、疝氣癥、風(fēng)癢、頑固性嘔吐、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房事后汗出不止、冠心病、高血壓病、咯血、急性左心衰竭、呼吸衰竭、結(jié)核性腹膜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病、風(fēng)濕性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衰竭、特發(fā)性浮腫、營養(yǎng)不良、肥胖癥、風(fēng)濕性心臟病、心律失常、經(jīng)行浮腫、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羊水過多、妊娠合并腎炎、腎積水、眼瞼水腫、低壓性青光眼、視網(wǎng)膜脫離、腸結(jié)核、妊娠合并心臟病、陰癢、卵巢囊腫、輸卵管炎、崩漏、痛經(jīng)、傳染性肝炎、醛固酮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低下、前列腺肥大、慢性腸炎、慢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脫疽、失音、手足青紫癥、氯丙嗪所致的錐體外系反應(yīng)、舌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妊娠合并尿潴留、帶下、缺乳、產(chǎn)后汗出、小兒痿壁、夜間多唾、慢喉痹、發(fā)作性睡病等病證,而必須癥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脈沉者之病人。
【現(xiàn)代運(yùn)用與主治疾病】
1.急性左心褻竭(心腎陽虛型)治宜溫陽利水,寧心安神。
以本方去白芍,加黃芪20g,黨參15g,澤瀉10g,車前子(包)9g,干姜、肉桂各3g為主治方。
若惡心嘔吐者,加吳茱萸3g,生姜3片。水腫甚者,加豬苓10g,葶藶子6g。汗多者,加牡蠣15g(先煎),浮小麥10g。
2.呼吸衰竭(脾腎陽虛型)治宜健脾溫腎,化痰利水。
以本方去白芍,加黨參20g,葶藶子、桑白皮各15g,桂枝,澤瀉各12g為主治方。
若小便清長者,加覆盆子、枸杞子各15g。小便不利者,加豬苓15g。
3.結(jié)核性腹膜炎(陽虛水泛型)治宜補(bǔ)腎益脾,溫陽利水。
以本方加澤瀉、豬苓各12g,桂枝9g為主治方。
若腹痛者,加丹參15g,木香6g。腹脹甚者,加陳皮、厚樸各12g。動(dòng)則氣短者,加黃芪15g,黨參12g。
4.慢性支氣管炎(脾腎陽虛型)治宜溫陽化飲,降氣平喘。
以本方加紫石英(先煎)、澤瀉各15g,海哈殼10g,仙靈脾9g,干姜6g,沉香末3g(沖服)為主治方。
若咳喘日久不止,而無痰者,加罌粟殼9g,訶子6g??却醵杂X氣從腹部上沖胸咽者,加白石英(先煎)20g,桂枝10g。飲食不香,大便溏薄者,加肉豆蔻9g,吳茱萸3g。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包)15g,肉桂粉3g(沖服)。
5.肺氣腫(脾腎陽虛型)治宜溫陽納氣,利水平喘。
以本方加桂枝,豬苓、澤瀉各10g為主治方。
若喘甚者,加紫石英15g(先煎),肉桂粉2g(沖服),沉香粉1.5g(沖服)。水腫難退者,加澤蘭、葶藶子各15g,北五加皮6g。
6.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腎陽虛型)治宜溫陽利水。
以本方加桂枝15g,澤瀉12g為主治方。
若氣虛明顯者,加生黃芪15g,人參9g。水腫較甚者,加豬苓15g,防己12g,北五加皮9g。
7.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脾腎陽虛,水濕浸潰型)治宜溫陽利水,健脾化痰。
以本方合五苓散(豬苓、澤瀉各12g,桂枝6g)再合二陳湯(陳皮、半夏各10g)為主治方。
若水腫勢劇者,加黑、白丑各6g,沉香粉3g(沖服)。血瘀甚,發(fā)紺明顯,頸脈怒張時(shí),加丹參、澤蘭各15g,紅花、北五加皮各6g.
8.心肌病(陽虛水泛型)治宜溫陽利水。
以本方加車前子20g(包),桂枝、尊藶子各10g為主治方。
若汗出不止者,加生牡蠣20g(先煎),浮小麥15g,山萸肉10g。小便短少者,加冬瓜皮15g,生姜皮12g。
9.風(fēng)濕性心瓣膜病(心腎陽虛型)治宜溫補(bǔ)心腎,利水消腫。
以本方加黃芪15g,漢防己、桂枝各10g為主治方。
若心悸、汗出者,加生牡蠣30g(先煎),山萸肉10g。浮腫甚,尿少者,加車前子(包)冬瓜皮各15g。
10.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陽虛水泛型)治宜溫陽利水。
以本方加桂枝10g為主治方。
若心悸、氣短、汗出者,加黃芪15g。人參10g。水腫甚劇,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20g(包),豬苓10g。
11.病毒性心肌炎(陽虛水泛型)治宜溫陽利水。
以本方加車前子(包)、黃芪各15g,桂枝10g為主治方。
若咳逆而倚息不得臥者,加葶藶子10g,北五加皮6g。大便溏薄者,加炒薏苡仁15g,補(bǔ)骨脂10g。
12.急性腎小球腎炎(脾腎陽虛,水氣泛濫型)治宜溫補(bǔ)脾腎,通陽利水。
以本方加大腹皮、冬瓜皮各20g,生姜3片為主治方。
若惡心嘔吐者,加竹茹12g,半夏10g。脘腹脹滿者,加厚樸12g,枳實(shí)9g。
13.腎病綜合征(脾腎陽虛型)治宜溫補(bǔ)脾腎,利濕消腫。
以本方合實(shí)脾飲加減:車前子30g(包),茯苓、白術(shù)、澤瀉、大腹皮各15g,厚樸12g,熟附子(先煎)、桂枝各9g,生姜6g為主治方。
若口干咽燥、舌紅者,去附子、白術(shù),加生地、丹皮各12g。喘促明顯者,加杏仁、桑白皮各12g。
14.慢性腎功能表竭(陽虛水泛型)治宜溫補(bǔ)脾腎,利濕消腫。
以本方加車前子20g(包),大腹皮、澤瀉各15g,牛膝12g,桂枝6g,生姜3g為主治方。
若聲弱氣短者,加黃芪15g,黨參12g。夜尿頻數(shù)者,加菟絲子、補(bǔ)骨脂各12g,桑螵蛸、益智仁各9g。
15.特發(fā)性浮腫(腎虛水泛型)治宜溫腎散寒,化氣行水。
以本方去白芍,加大腹皮15g,澤瀉12g,黨參10g,肉桂、生姜各6g為主治方。
若舌暗紫色者,加丹參、紅花各10g。水腫甚,而小便又不利者,加服五苓散,或加豬苓15g。
16,營養(yǎng)不良(疳腫脹,脾腎陽虛,氣不化水型)治宜溫陽化氣,行水消腫。
以本方去白芍,加黃芪15g,車前子(包)、澤瀉、仙靈脾各10g,姜皮3g,大棗5枚為主治方。
17.肥胖癥(脾腎陽虛,痰濕不化型)治宜補(bǔ)脾溫腎,通陽化濕。
以本方加懷山藥、黨參、仙茅、益智仁、巴戟天、補(bǔ)骨脂各10g為主治方。若畏寒肢冷者,加桂枝10g,紅花6g。浮腫明顯者,加車前子(包)、澤瀉各15g。腰酸腿軟者,加枸杞子15g,懷牛膝10g。腹脹,大便溏薄者,加砂仁6g(后下),焦山楂9g。
18.風(fēng)濕性心臟病(心腎陽虛,水濕潴留型)治宜補(bǔ)益心腎,溫陽利水。以本方去白芍,加北五加皮15g,澤瀉、澤蘭、車前子(包)、豬苓各10g,人參、桂枝各6g為主治方。
若多汗者,加龍骨、牡蠣各15g(先煎)。浮腫者,加丹參9g,木通6g。氣短喘息者,加五味子8g,細(xì)辛3g。心悸不安者,加龍齒、磁石(均先煎)各12g。腹脹者,加大腹皮9g,檳榔6g。
19.心律失常(心陽不振,水濕不化型)治宜溫陽化濕,益氣養(yǎng)心。
以本方去白芍,加人參、桂枝、澤瀉、丹參、益母草、車前子(包)、炙甘草各10g為主治方。
若頭暈、心悸者,加龍骨、牡蠣各15g(均先煎)。惡心嘔吐者,加法半夏、陳皮各9g。脈象遲而結(jié)代者,加麻黃6g,細(xì)辛3g。下肢浮腫者,加豬苓15g,牛膝9g。
20.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腎虛水腫型)治宜溫補(bǔ)腎陽,化氣行水。
以本方去白芍,加澤瀉10g,桂枝5g為主治方。
若腰痛甚者,加桑寄生20g,川續(xù)斷10g。
21.羊水過多(脾腎陽虛型)治宜溫腎健脾,利水消腫。
以本方加當(dāng)歸10g,炮姜6g,鯉魚一尾(去鱗及腸雜)為主治方。
22.妊娠合并腎炎(腎陽虛表性)治宜溫陽化氣,行水安胎。.
以本方加菟絲子、川續(xù)斷、懷山藥各15g,廣木香6g為主治方。
若水腫嚴(yán)重,小便不利者,加白茅根,車前子(包)各15g,冬瓜皮10g。
23.腎積水(腎陽虛表型)治宜溫補(bǔ)腎陽,化濕利水
以本方加益母草30g,杜仲、補(bǔ)骨脂各15g,大腹皮、陳皮、懷牛膝各10g,仙靈脾、桂枝各6g為主治方。
24.低壓性青光眼(脾腎陽虛型)治宜補(bǔ)腎溫陽,健脾益氣。
以本方合理中湯(黨參15g,千姜10g,炙甘草6g),再加丹參、車前子(包),覆盆子、枸杞子、女貞子各15g,紅花6g為主治方。
25.視網(wǎng)膜脫離(脾腎陽虛型)治宜溫陽利水。
以本方加黃芪15g,黨參、仙靈脾、豬苓各12g,炙甘草6g為主治方。
26.梅尼埃綜合征(寒水上泛型)治宜溫陽利水。
以本方合五苓散(豬苓15g,澤瀉12g,肉桂10g),再加吳茱萸9g,甘草6g為主治方。
若耳鳴不止者,加生龍骨、生牡蠣各15g。耳聾不聰者,加菖蒲15g。
27.妊娠合并心臟病(脾腎陽虛型)治宜溫腎健脾。
以本方加黃芪、黨參各15g,車前子(包)、澤瀉各10g為主治方。
若喘息不能平臥嚴(yán)重者,加葶藶子、冬瓜皮各15g,防己、桑白皮各10g。胸悶,舌暗有瘀斑,氣滯血瘀之象明顯者,加雞血藤、丹參各15g,川芎6g。28.冠心病(心腎陽虛,清陽不升型)治宜溫腎扶陽,化氣行水。
以本方加桂枝15g為主治方。
29.真菌性腸炎(脾腎陽虛型)治宜溫補(bǔ)脾腎。
以本方加炮姜、廣木香各6g,煨葛根、煨訶子、山楂肉各10g為主治方。30.腎絞痛(腎陽不振,寒凝氣滯型)治宜溫陽化水,解痙行滯,通腑止痛。以本方加車前子(包)15g,橘核、荔枝核各10g,蒼術(shù)、生大黃各9g為主治方。
31.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脾腎陽虛型)治宜補(bǔ)腎溫陽,健脾利水。
以本方加桂枝9g,仙靈脾、仙茅各10g,干姜、黨參各10g,黃芪15g,陳皮6g為主治方。
32.小腦共濟(jì)失調(diào)癥(脾腎陽虛,痰濕瘀阻型)治宜溫腎健脾,化痰除濕,祛風(fēng)活絡(luò)。
以本方加桂枝15g,防風(fēng)14g,鉤藤20g,全蝎6g,地龍、法半夏各16g為主治方。
33.卵巢囊腫(脾腎陽虛,寒濕內(nèi)聚型)治宜補(bǔ)腎健脾,溫陽化氣行水。以本方加肉桂6g為主治方。
34.輸卵管炎(脾腎陽虛,寒滯肝脈型)治宜溫補(bǔ)脾腎,通脈散寒。
以本方加玄胡索30g,香附、赤芍各12g,干姜、桂枝各9g為主治方。
35.功能性子宮出血(脾腎陽虛,沖任不固型)治宜溫陽補(bǔ)腎,調(diào)理沖任。
以本方加生黃芪、旱蓮草各30g,當(dāng)歸12g,阿膠15g,炮姜9g為主治方。36.痛經(jīng)(脾腎陽虛,寒濕內(nèi)阻型)治宜溫補(bǔ)脾腎,散寒除濕止痛。
以本方加蒼術(shù)12g,桂枝9g,細(xì)辛3g為主治方。
37.妊娠合并尿潴留(腎陽虛衰型)治宜溫陽行水。
以本方加澤瀉12g,木通8g,肉桂6g為主治方。
38.白帶增多(脾腎陽虛,帶脈不固型)治宜溫補(bǔ)脾腎,固澀止帶。
以本方加蒼術(shù)15g,陳皮12g,淮山藥、薏苡仁各30g,煅龍骨、煅牡蠣各15g,菟絲子,川續(xù)斷各10g為主治方。
39.產(chǎn)后缺乳(脾腎陽虛,水泛肌膚型)治宜溫腎散寒,健脾利水。
以本方加黃芪黨參各30g,桂枝12g,麻黃3g為主治方。
40.頑固性失眠(心腎陽虛型)治宜溫補(bǔ)心腎。
以本方去白術(shù),加肉桂9g,干姜8g,遠(yuǎn)志12g,甘草3g為主治方。
41.哮喘(肺脾陽虛型)治宜溫肺補(bǔ)脾。
以本方加法半夏、防風(fēng)各15g,細(xì)辛、干姜、麻黃各6g,炒萊服子9g,杏仁5g為主治方。
42.慢性腎炎尿毒癥(寒濕郁熱水腫型)治宜溫腎健脾化濕,佐以降濁瀉熱。
以本方加豬苓、法半夏各10g,生大黃4g為主治方。
43.肝硬化腹水(脾腎陽虛型)治宜溫補(bǔ)脾腎,利水消腫。
以本方為主治方。
若腎陽虛甚者,加紫河車15g,巴戟天、鹿角片各12g。若脾陽虛甚者,加黃芪30g,黨參15g。
44.心源性水腫(脾腎陽虛型)治宜溫陽利水,
以本方為主治方。
若水腫嚴(yán)重者,加車前子(包)15g,澤瀉12g。若自汗多者,重用芍藥,加酸棗仁20g。
45.慢性腹瀉(脾胃虛弱,腎陽不足型)治宜溫補(bǔ)腎陽,健脾止瀉。
以本方加淮山藥、薏苡仁各30g。
46.腸結(jié)核(脾腎陽虛型)治宜溫補(bǔ)腎陽,健脾和胃。
以本方加補(bǔ)骨脂12g,吳茱萸3g,肉豆蔻、五味子各6g為主治方。
47.發(fā)作性睡病(脾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型)治宜溫補(bǔ)腎陽,健脾和胃。以本方加麻黃、細(xì)辛各6g,枳實(shí)9g為主治方。
48.慢性中耳炎(流紅黃水)(命門火表,血失溫固型)治宜溫陽固腎。以本方加仙茅15g,山萸肉12g,五味子6g,仙鶴草30g為主治方。
【注意事項(xiàng)】
本方藥性溫燥,故而陰虛患者不宜服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