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糖媽驛璇
“父母”兩個字更多的是一種稱呼,而并非一種資歷。
01
上周在小區(qū)的媽媽群里面,不知怎的聊起打孩子的問題,群里一下炸了鍋,有十幾位媽媽都說控制不住,孩子一調皮起來就是很想打,可是打完又會很后悔,簡直不能再糾結。
我沒有參與討論,只是丟給了她們我的看法:堅決反對打罵孩子。
后來想想,其實我們這幾代人,很多家庭的教育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誰還沒有個被胖揍過的童年呢?呵呵。
記得大糖一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在地上撿東西。那時候看什么都特新奇,撿東西不說,還總放嘴里。結果姥爺帶他出去散步的時候就總是打他手,說打幾次就記住了。我雖然制止過,但是收效甚微。
現(xiàn)在回憶起來真是有些心酸,一歲多正是好奇心開始萌芽,孩子個子小,高處是看不到的,而看地上最清楚不過。所以其實那時候他到處撿東西的行為,并不難理解。
只是苦于環(huán)境問題,地上撿起來的大部分是臟東西,確實不能放入口中。但一歲多的孩子,尚無完整記憶,又怎么會記得住打呢?唯一的作用,是感受到莫名其妙地疼痛和家人的責怪罷了。
02
我堅決反對打孩子,這不僅傷害感情而且毫無效果。也許會有人覺得,孩子不聽話如果不教訓,那他怎么能學好呢?什么要求都順著孩子,做錯了又不懲罰,這不變成溺愛了?
心中有此疑問的父母估計不在少數(shù)。那么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就在這本《正面管教》里面了。
這是一本1981年就出版了的書,由于太過風靡,已經被譽為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不僅被翻譯成16種語言,更是每10年就修訂一次以便緊跟時代的最新發(fā)展。
它的作者是簡·尼爾森,美國教育學博士,杰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zhí)業(yè)心理治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xié)會”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她還是7個孩子的母親,18個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
她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實際經驗,創(chuàng)立了正面管教的方法,就是書封面上寫的: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理孩子的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點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一件事:
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是一種需要家長去破譯的密碼。
我在之前的文章:《兒子2歲半了,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連陪孩子玩都不會》中說過,孩子的種種行為背后都有其獨特的心理訴求。所謂的不良行為,在書中根據(jù)其背后的心理活動,被分成了四種:
1.尋求過度關注
2.權利之爭
3.報復
4.自暴自棄
每當我們的孩子又不聽話了或者又干壞事了,那我們就得好好想想孩子內心深處,到底是哪種想法呢。正所謂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別擔心,具體癥狀對應的表現(xiàn)和處理方法,書中均已提供。)
03
有一天我在小區(qū)里面遛娃,聽到旁邊有一個媽媽不斷地在跟她女兒大聲說:我就是討厭帶你出來玩,我以后都不會再帶你出來玩了,你聽見了嗎?就是因為你事兒太多,你就活該在家里窩著,你聽見了嗎?
講真,蠻心疼的。小姑娘看上去不過兩歲的樣子,這種情緒化的言語,不僅對孩子是心理上的傷害,而且也有可能讓她喪失自信,從而最終向自暴自棄型兒童的方向演變。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yǎng)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而這些技能,終將使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優(yōu)良品質的人。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先想辦法冷靜下來。如果我們動不動就吹胡子瞪眼,又喊又叫,又憑什么去要求我們的孩子永遠聽話呢?
按照人腦發(fā)育規(guī)律,通常到25歲左右,掌管復雜信息處理的前額葉部分才發(fā)育完全。而小朋友的腦部發(fā)育狀況決定了他們不能像成人一樣,正確又快速的去處理外界帶來的復雜信息,這其中也包括了如何表達他的情緒。
主導他們的,是所謂的“爬行腦”或者“原始腦”,就是俗稱的“本能反應”。他們在有情緒的時候只能通過打、哭鬧、逃跑等行為去表現(xiàn)。同時,成年人一旦有不好的情緒,也會立刻接通“爬行腦”,這就是傳說的“失去理智”。
絕大多數(shù)父母在忍不住沖孩子發(fā)脾氣或者打了孩子之后,都會后悔,卻又不知道怎么就控制不住。其實,就是這“爬行腦”在做祟。
所以孩子不是不講道理,而家長們也不是天生暴力,一切源于情緒控制的開關處在什么狀態(tài)。
04
另一個我不贊成打罵和懲罰的原因,是這樣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可能很深,且持續(xù)很久。
前幾天一個朋友找我咨詢,原來她在小時候常常挨打。當時的情況已經不好評價,畢竟在很多地方,打孩子仍然很常見。但這事對她的影響,可以說就像埋在心里的不定期炸彈,時不時跳出來爆炸一下。直到年近不惑,她仍然噩夢不斷,嚴重缺乏安全感,甚至對墻有著深深的恐懼。
所以這本書也在糾正很多家長一直以來的兩個誤區(qū):
1.孩子不聽話,做錯事的時候,懲罰和打罵很有效果啊,他們會立刻停止下來。不停就打到他們停。
那么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想讓孩子做得更好,為什么要先讓他們感受更差呢?當你被打了被罵了,還能開開心心地去做正確的事情嗎?
2.當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行為的時候,如果不懲罰他們,就等于鼓勵他們犯錯。
實踐證明,正確地積極鼓勵事實上并不會讓他們加重錯誤的行為。
作者簡·尼爾森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不只是探究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孩子去塑造一個健康的人格,擁有良好的品質,要幫助他建立歸屬感和責任心。
和善而堅定,這才是不打不罵,不懲罰不嬌縱就能有效管教孩子的科學方法。
孩子擁有健康的人格和優(yōu)良的品質,才能幫助他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的生活。管教之路很長,為人父母,請多思量。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