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將,曾屢破突厥、高麗,為朝廷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但到他父親時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的特點是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那種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高適的前半生總的來說平平淡淡,無所作為,然而終究虎門無犬子,高適繼承了祖父奔放豪邁的遺傳基因,十分渴望建功立業(yè),可以說一直在尋覓機會吧。
大約723年,年僅20歲的高適來到京城,尋找入仕的門路,可惜并沒有引起眾人的注意,更沒有達官貴人給予引薦,只好失意落寞地回到家鄉(xiāng)。屋漏偏遇連天雨哦,家中發(fā)生變故,父親病逝了,他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無奈之下,他只好在梁宋之地以種田、打漁和砍柴為生。簡而言之,當一個窮愁潦倒的勞動者謀生。他內心十分苦悶。
董大是高適好友,名董庭蘭,是位琴師,精通當時盛行的胡樂和古樂,時任吏部尚書房琯是其知音。房琯因事被貶官出朝,作為門下客的董大也不得不離開長安另謀生路。這時已年逾不惑的高適正處于仕途落魄,生計維艱的時候,但為人豪爽的他也特意趕去為董大送別,寫出了著名的《別董大》一詩,詩中的“不要擔心路途中沒有朋友,天下的人都 知道你的大名”兩句,既是他對董大的安慰,也是對自己的慰藉。此后經過一千多年直到現代,這兩句詩不知鼓舞了幾多孤獨的懷才不遇者。
731年28歲的高適聽到幽燕邊境爆發(fā)戰(zhàn)爭,他認為建功立業(yè)的機會來了,于是背包帶劍來到了燕趙之地。邊塞壯麗的風物開啟了他的靈感,寫下了大量的邊塞詩。他還憑借想像,在寫出的詩中,描繪出邊防戰(zhàn)士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面。他把寫的不少詩歌投贈給恒州刺史韋濟、朔方節(jié)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等,可惜的是他的這種“干謁”都沒有回音。這么游走三年后,高適帶著滿腔的失落和惆悵打道回家鄉(xiāng)。
碰巧的是,當他在深秋季節(jié)回到宋州時,碰到了李白和杜甫。李白不久前被逐出京師,杜甫在京師也久久沒尋到發(fā)展門路,兩人相約一同出來游歷散心。那時李白和高適剛過而立之年,杜甫是二十多歲。三人年輕氣盛,雖然都不得志,卻都躊躇滿志,他們意氣風發(fā),暮秋時分一同登高臺遠眺,在嚴冬一同縱馬狩獵,飲酒賦詩,好不痛快。這一經歷 ,杜甫在《遣懷》詩中有明確記載。
高適始終掛念著功名,735年他又一次到京師應考,然而卻又榜上無名。他不甘心喲,一直滯留在長安,千方百計廣結關系,希望找到一條靠推薦入仕的“終南捷徑”,但都落了空。他只好再回宋州,一邊做工,一邊步步為營,通過詩文酬答,擴大自己的聲名和影響力,打入當地的官員圈子,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749年宋州刺史張九臬以品行和才藝超人舉薦高適,46歲的高適告別布衣生活當上了封丘縣的縣尉??h尉這官兒相當于現在的縣公安局長,與縣丞都屬于縣令(縣長)的副手。性格豪爽,不拘小節(jié)的高適不太喜歡做那些繁瑣雜事,更不愿去逢迎長官,欺壓百姓,喜歡從戰(zhàn)略角度為國家獻計獻策。在任上待了三年,便設法逃離了那個環(huán)境,來到河西,在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下任職。哥舒翰很賞識他,他心情大好。
他人生的重要轉折發(fā)生在“安史之亂”時。755年安祿山發(fā)動兵變,哥舒翰負責鎮(zhèn)守潼關,高適隨之升為左拾遺,后轉監(jiān)察御史。潼關失守后,唐玄宗倉皇出逃,高適毫不猶豫追隨唐玄宗而去。這一寶押對了,從此深受唐玄宗的信任,升職為諫議大夫,成為朝中重要官員。
唐玄宗西逃時。不知皇太子李亨已在靈武登基稱帝,他決定派諸王爺分別鎮(zhèn)守各地,高適認為這么干會造成割據局面及幾個皇子間的自相殘殺。唐玄宗聽不進去,其他諸王也沒行動,唯獨在蜀地的永王李璘奉命去就任江陵,見那里物產富饒,動了割據之心。唐肅宗看出問題,叫他回到蜀地,但李璘不從。奉唐肅宗之令,高適與淮西、江東節(jié)度使一起共率大軍征討李璘。李璘兵敗被殺。
高適在抵制諸王分鎮(zhèn)、防范永王李璘謀反這些重大問題上站穩(wěn)立場,顧全大局,措施得當,立下了大功,受到了唐肅宗的破格提拔,當上了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詹事,一下子進入了具有實權的高官行列?!杜f唐書.高適本傳》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當上了具有實權的高官,高適萬萬沒想到,與好友李白結下了冤仇?!鞍彩分畞y”中,李白為避戰(zhàn)亂來到了江南。雖然他不愿“橫眉折腰事權貴”,但建功立業(yè)的心一直存在,永王李璘三次來信征召他,此時已年過半百的李白就去了,在永王帳下當幕僚。誰知李璘兵敗被殺,自己被關進監(jiān)獄。
李白不愿“秋后問斬”趕緊寫信給當時在軍中擔任主帥的高適求救,但高適沒有絲毫反應。好在李白交友廣泛,最終在宋若思、崔渙等大臣的合力營救下出獄,但李白與高適的友情就從此斷了。
高適對朋友就如此無情嗎?也不是的,759年前后,高適與杜甫雙雙入蜀。高適是朝廷命官,杜甫卻是個盲流人員,流離失所,度日艱難。但高適卻和杜甫保持著密切聯系,曾到杜甫草堂去拜訪過杜甫,并還時時接濟杜甫。杜甫曾在《酬高使君相贈》中寫道:“故人供祿米......”
據筆者分析,高適還是很看重朋友情義的,當時沒及時去解救李白,肯定有他的難言之隱,作為朝廷的主帥,肯定不好直接出面來處理這件事,說不定是他悄悄給朝中與李白交好的大臣通消息,請他們出面為宜。不管啷個說,李白最終是有驚無險而已。因此有人苛責高適無情無義,當了高官不認人,是過激偏頗的認識。
【作者簡介】趙心放,重慶市南岸區(qū)作家協會會員。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