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則,而“仁”的最重要的含義是什么呢?這一點,孔子自己說得很明白:“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的首要內容是“愛人”。這種超越人的自私心理,提倡對于他人應有“仁愛”精神的思想,不論在中國的倫理思想史上,還是在整個世界思想發(fā)展史上,都具有反映人類道德文明進步的重大意義??鬃釉谶@里所說的“愛人”的“人”,并非僅指奴隸主貴族,而是泛指自己以外的人,可以是貴族,也可是平民,甚至是奴隸。一次,馬廄失火,孔子得悉,立即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的這一思想和舉動,受到許多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重視“人的價值”的“驚世之言”,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人道主義思想之一。
顯然,孔子的“愛人”思想已經(jīng)超越了以往中國倫理思想中囿于血緣關系的“愛親”思想。從“仁”出發(fā),由“愛親”而推及“愛人”,由“愛人”而“泛愛眾”。“子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泛愛眾”,就是要求人們普遍地博愛眾人。孔子正是從“愛人”的思想出發(fā),提出了“養(yǎng)民也惠”的德治思想。強調統(tǒng)治階段應考慮人民的利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堅決反對對人民群眾的橫征暴斂,殘酷壓迫。
孔子不僅以“愛人”來解釋“仁”,而且還把“忠恕”非為實行“愛人”的一種重要方法。他的學生曾參在說明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忠恕”是孔子對“愛人”思想的重要闡發(fā)。所謂“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這一重要仁愛準則,是建立在人心相通,人欲相近,人格平等,人與人要將心比心這樣樸素而重要的思想基礎上的。從“愛人”之心出發(f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推己及人,“能近取譬”。自己不想得到的東西,也不要用這種東西對待別人。通過“忠恕”,實行“愛人”的目的,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寬容和友愛。
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把孔子在公元前五至四世紀提出“愛人”——“忠恕”這一“仁之方”,與基督教《圣經(jīng)·新約》中提出的“為人準則”( Colden Rule,又譯“黃金準則”),即“你想人家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中包含的“仁慈”思想進行比較,不僅可以看出,其中都孕含著人類共同的“仁愛”思想,而且可以看出,孔子的“愛人”——“忠恕”思想比基督教的“仁慈”思想,具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仁愛”精神。正是這種博大。深廣的“愛人”精神,使儒家倫理思想具有全人類的普遍價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