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有兩個賬戶,其中一個賬戶買的一只股票今天跌停,讓你虧損了1萬元;而另外一個賬戶原本打算買的一個股票今天漲停,如果買入你就會盈利1萬元。晚上你回家遇到你太太時,你會怎樣說呢?
A、今天虧了1萬元很心痛
B、今天如果做得好,可以不虧
C、今天虧了2萬元
實際上,今天你是虧了2萬元。1萬元是賬面虧損,另外1萬元是你本應該賺而沒有賺的,不過大多數(shù)人會說A,小部分人會說B.
心理學研究表明,虧損1萬元和少賺1萬元后,人們更多的是心痛直接虧損的1萬元,產生自責和悔恨;但對于另外一個賬戶沒有買入股票而帶來的機會成本損失,則沒有感覺。人們總是過分關注直接損失,對從口袋里流出的1萬元非常在意,而對本來可以裝進口袋的1萬元卻不以為然。
心理學上,忽視未得收益是損失規(guī)避效應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這種對待未得收益的麻木態(tài)度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理性地說,原本可以得到的東西沒有得到,其實就是你的損失;直接損失和未得收益是一樣的,應該同樣引起重視,一視同仁。比如,一筆資本金沒有更好地投資利用,其實也是一種損失;相反,同一筆資本金沒有選擇其他會虧本更多的方案,這也是一種盈利形式。
【熱門點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