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郁喆雋
如果地球是從一顆種子發(fā)芽長大而來的,那么這顆種子有多大?
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亨利戴維梭羅。他的回答是:那是一顆直徑不到兩英里半的圓球,放到康科德鎮(zhèn)上,也只不過占去十分之一。
離開康科德鎮(zhèn)不到兩英里的地方就有一個池塘——瓦爾登湖。一八四五年三月底的一天,梭羅向朋友借了一把斧子,離開了鎮(zhèn)子……兩年之后,人們看見他回到了鎮(zhèn)上。或許對梭羅來說,現(xiàn)代人崇尚的所謂“說走就走”依然有些造作——走就走了,無須多言;回就回了,不必再提。王子猷若能結(jié)識梭羅,兩人一定心有戚戚:“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后人通過《瓦爾登湖》才明白了梭羅的用心。他說:“我來到樹林,是因為我希望過從容不迫、深思熟慮的生活?!彪x開了瓦爾登湖的梭羅,開始研究自然:他觀察松鼠是如何幫助油松傳播種子的;他看到鳥類多么喜愛鐵杉籽;柳樹又是如何通過飄絮來散播自己的種子的……此后十余年里,他留下了長達九千頁的筆記。詩人變成了博物家,隱士成為了園丁。
這些筆記好像也是一顆種子。它沉睡許久,在梭羅逝世一百三十年后才得以出版,書名是《 種子的信仰 》(Faith in a Seed)。梭羅在書中寫道:我不相信/沒有種子/植物也能發(fā)芽/我心中有對種子的信仰/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等待著奇跡。梭羅就是一顆種子,他想在每個人心里播下一顆種子。
眼睛總是被花瓣吸引,鼻息往往被花香所迷惑。人總想成為參天大樹,卻少有人想做一顆種子——安安靜靜、無聲無息。種子孕育生機,包含可能。種子雖然渴望陽光和泥土,但它知道,扎根有時,發(fā)芽有時,綻放亦有時。種子懂得蟄伏,或深埋在皚皚白雪里,或卡在巖石縫隙間,甚至被鳥獸吞入腹中……如梭羅所言:“我來到這個世界,并不主要是把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是生活在其間,不管它是好是壞?!?br>
種子具備美德,它樸實無華、淡泊坦然、深藏若虛、渾然守一。種子并不隨遇而安,因為它有著自己的信仰,深曉自己的使命。于是才知道等待與隱忍,即便不生根、不萌芽,也不同流合污、自暴自棄。種子踐行著一條神圣的準(zhǔn)則:“自然在卑微處最偉大?!?br>
當(dāng)一顆種子消失的時候,將成就一個嶄新的生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