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文由@飛雪、@小橋流水根據張維揚在林紫機構“釋夢八講”微課語音整理而成。
大家晚上好!今天是釋夢八講中的第六講,題目是“夢的工作的具身化”,是我們第三階段的第一講,也是我們整個八講的倒數第三講,經過前面的五講,不知道大家對于夢以及如何與夢接近是否建立了一些框架和一些具體的方法,在開始之前,我想強調的一點是,因為夢相對于我們的意識而言是一個比較獨特的體驗,也就是說當你醒了的時候,比如說你現在在聽課時,你就不在夢中,而你又每天做夢,如果你認同夢具有重要意義,而你需要跟夢連接的時候,我們八講講的所有的東西它都不能僅僅被當做一個知識來看待,它必須投入到實踐中,也就是說大家必須要操練,要根據自己的夢去把這些東西用進來,其實就像練武、學音樂等類似的,它是一個功夫,不是一個知識,需要去反復的練習,才能成為或走出一條獨特的你自己跟夢連接的通路。
我們今天講的是“具身化”,先說說它的概念,它的英文名叫“embodiment”,其實它是來自于認知心理學或者說認知理論的一種發(fā)展。從中文的含義來講“具身”,“具”就是具有的具,“身”是身體的身,身體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具身就是說以身體為根本,為根源,或者說為一個出發(fā)點為一個基礎的意思,我們現在來看一看,具身的意義是什么?
具身一般來講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1,意識的內容是基于身體的
大家想,是這樣吧,就是說,我們談論的任何東西,比如說一個東西“水果好吃”或者“什么東西好看”,那好吃就是味覺,好看是視覺,而你看到的東西都被嚴格限定在我們感官能看到的范圍,換句話說,如果這個世界是浩瀚廣袤的或者無邊無際的,但是我們眼中的世界只是從這所謂的實相中提取的(一小)部分,就是說世界到底什么樣子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僅僅是這個感官讓它呈現的樣子。我們的意識(所認知)的所有內容,都來自身體的感官。就像相機照相,照片的呈現取決于照片的像素、鏡頭等,人所認知的世界就像照片,我們的感官“眼睛”就像鏡頭,照片不是實相,而是實相經過加工后的投影,還有其他生物的感官與我們不同,比如狗的鼻子就比人靈敏得多,因為它的(加工)設備與人不同。
2、抽象的概念也基于身體
不單是我們感知的世界是從感官提取,而且抽象的概念(比如:愛、精神、信仰等)也是基于身體的。抽象的概念是高度的概括和象征,象征是以一物指代他物,夢的語言就是象征。象征必然通過某個物理通道來傳遞,比如味道、聲音或者形狀等。我們雖然有這些感官,但不能認為就世界就只有這些感官,就像海豚具有聲納系統,而人沒有,因此無法理解通過聲納感受世界的樣子。
例如:把愛比作旅程,旅程中有美的風景、也有無聊或者意外發(fā)生,而愛的過程也有美好的感受、無聊或者意外事情的發(fā)生,用旅程來比作愛的這種抽象的過程,都是基于了身體的感受。人的抽象思維是通過象征、隱喻來達成,而象征和隱喻的基礎依然是感官,與我們身體有關。
3、感官構建了主客觀的概念
內外、主客的存在也是基于身體的感官,身體連接著內外,就像投影幕,造成了內和外的感覺,內和外不一定像我們意識以為的那樣真實地存在著。內外之所以存在,依賴于我們感官。以觸覺為例,摸到一個東西,皮膚上有觸覺,摸到東西的同時,也摸到了自己的手,東西是“外”,是“客”,手是“內”,是“主”,而這種內、外的感覺就是建立在感官的基礎上的。身體變成了投影幕,通過感官,可以采集很多信號,產生意識的客體,這些客體形成了一個舞臺,我們才有素材可加工、可操作、可處理、可感知。
夢的工作中對“具身”的應用
1、夢是做出來的
夢中所有內容,無論是外顯的夢,還是內隱的夢,無論是動的、不動的、山川河流、動植飛潛等,都是人心里某個內容以意象的方式呈現,并被夢中的“我”所感知。
但是這個意象的產生不是亂來的,在由心理內容變成意象的過程中,是按照象征的規(guī)則來呈現,而象征本身就包含身體的感受。
象征就像語言的語法,我們表達語言不是為了表達語法,而是要表達想法和感受(語言的內容)。而夢所要表達的內容是夢的導演安排的。說話的人是夢的導演,所操方言是以象征為語言,導演的意圖以象征為規(guī)則,基于感官來呈現。
2、夢中感受的真實性
夢中的感受非常真實,通常我們在描繪夢中的感覺時,會感覺到天很藍、感受很強烈等,有些感受的強度和純度甚至是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無論什么感受,夢中的感受都很真切。
夢的真實性是如何構建的?夢的真實性來源于夢中的感受通過完全模擬出來的身體進行感知,通過夢中身體的視覺、觸覺等感官,在一個完全仿真的世界里產生體驗。
3、身體的重要性
身體作為終極容器,承載了人的很多經歷。我們能當下能想起來經歷,是激活的感受,而大量的經歷就儲存在身體這個硬盤中。
夢中意象的呈現,是當進入睡眠后,意識失去(控制的)主動權后,儲存在身體中的生命的各個部分開始激活并表達自己。
夢工作的意義
我們對夢的工作,就是消化這個夢境。就像吃下一個雞腿,身體必須對雞腿消化后,我們才能對其能量(營養(yǎng))進行吸收和使用。
我們很多人都記得夢,對于記得的夢境,沒有進行工作,只是談論夢中的體驗,這種現象我稱作為“有體驗,無意識”。這與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情況是一樣的,比如碰到一個人會生氣,或者因為什么景象沒來由的悲傷,都會有體驗,但并不知道為什么會產生這個情緒。再比如你喜歡一個人,但并不知道為什么喜歡他,在現實中可能會找一些理由來解釋喜歡的原因,但這些理由并不真實。所以說,我們在夢的工作中的具身化,就是為了消化夢境,將夢境的體驗落腳到意識側面。也就是潛意識的意識化,把生命中未知的其他部分顯化出來。而夢就是將與生命當下相關的部分變成當天推送的意象。
夢中意象如何產生?
下面我給大家看一張圖,我畫了一張圖,我們來看看這張圖,來理解一下,夢中的意象怎么產生的?最右邊這四個元素對于所有的人而言差別并不大,從最右邊開始看,夢中呈現的所有的意象或者說夢境本身,它被夢中的身體感知而存在,首先它要感、感知,就是說他要么看到、聽到、摸到,這個也是基于感官的,要注意,正如我們剛剛所說,這一點我要說慢一點因為這個特別重要,就是說世界是什么樣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感官,從這個世界中提取出來的世界,我們認為它是客觀的,但是它僅僅是這個真實世界的一部分。
意象如何通過身體感而發(fā)生受?比如在夢中看到的老虎,僅僅是眼睛的視覺信號,如果不認識老虎,我們并不能產生“受(感受)”。僅能憑借經驗來做出應對。再比如在夢中被雨淋了,首先是觸覺,也有視覺,有溫度、密集度的感覺,而對“感”的反應,稱之為“受”?!笆堋庇泻檬?、難受、不好受、不難受三種。
感對于所有人或者說人類而言,差別并不大。就像出去旅游,你能看到山,別人也能看到山;你能看到花是紅色的,別人也能看到花時紅色的;你感受到餓與別人感受到餓都差不多。也像我們去醫(yī)院的體檢,會有正常標準值范圍,也即感官都是相似的,基于感官的受也是類似的,就像無論誰被針扎,都會疼一樣。
但是產生“受”之后,對“受”的反應顯示出人與人的個體差異。比如同樣都是被人罵了一句,被罵是負性感受,此時產生的情緒(基于感的情緒)卻非常不同。被罵后如何行為或者反應?就是由認知體系決定。所產生的“情緒”與“受”之間隔著認知系統。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在于身體差異,而在于觀念差異,如三觀不同,那么在面對同樣的“受”時,所產生的情緒也是不同的。
舉個例子:大家在聽微課,所有人耳朵聽到的聲音都差不多,在感覺方面聲音的頻率、音調都差不多,“刺不刺耳”就是受,但是產生的情緒就很不同,有的人會覺得“聽不懂”,有人覺得“很淺顯”,有人覺得“講的很好”,這個差異就是因為每個人不同。
我們在跟夢工作時,怎么來利用這樣一個“具身化”來跟夢連接呢?在夢工作時的具身化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中有為的部分是控制注意力,然后,無為的部分是等待當下體驗的呈現,“有為”和“無為”的關系是什么呢,就好比你種花,種花根據你掌握的知識在固定的時間去給它曬太陽、施肥、何時澆水,這個是有為的過程,你可以去跟別人學,你也可以去按照你的猜測和理解。但是這個花長成什么樣?它什么時候開花?可能有個大概的時間,但具體哪天開,你是不知道的、也是控制不了的。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釣魚,你去釣魚,肯定是有為的,你得必須有準備,而且這部分是能控制的,比如“你聽說哪里的池塘魚多”,然后你得去水邊,你得有魚竿,有魚餌,你得坐在水邊,這個就都叫做有為,那“無為”是什么意思呢?就說你在水邊,竿伸進去了,魚什么時候上鉤,多大的魚,什么魚,你不知道,這個就非常類似于我們跟夢的工作,也就是說我們跟夢的工作有方法,但是夢的工作會產生那些成果呢?我們只知道大概的、類似的,但是它什么時候出現,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我們并不特別的確定,接納和允許或者說尊重這種不確定,那么在我看來是夢的工作的極為重要的原則,因為意識或者說一般人所說的“解夢”是不允許這種不確定性的,因為意識最怕的的就是不確定,最怕的的就是未知,意識傾向于解釋(處理)我們所有的體驗。
在結合那張圖,我們在夢的工作中,首先第一步要去關注夢境,關注夢境的意思就是了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所以第一步就是要仔細、完整的呈現這個夢境,這個階段將你的注意力投注在“感”,呈現你的感官在夢境中到底感知到了什么意象?這個時候要避免的是在夢境中不要用原有的價值觀去修飾、壓制或放大你感知到的信息,這一步做了之后,我們要把注意力轉到“受”上面,對感知到的這個東西的反應,稱之為“受”,如在夢境中你被人踩了一腳,“踩了一腳”比如說多大的力量踩的,用高跟鞋還是球鞋踩的?這個是“感”的層面,“受”的層面就是從外到內了,因為剛剛我們說的高跟鞋、多大的力量這都是外面,那“受”的意義是說“你疼不疼啊”這個就是“受”。也就是說第二步就是說把注意力從“感”轉到內在的這個體驗上,然后呢,第三步就是在“受”之后,把你的注意力放到你的“情緒”上,比如說你的情緒就是“很害怕呀、很開心哪”,大家可能會奇怪為什么不去關注“認知體系”呢?因為我們的認知體系是很難被直接觀測到的,因為我們一生都在使用這個體系,但是情緒是比較好觀測到的。因為我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本質就是感受情緒,從古代到現代我們生活的所謂的物質世界,所謂的客觀世界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們跟古人或未來人有個一脈相承的東西,我們都有愛恨情仇,就是說這個情緒體驗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你過得好或不好,那不都是一種情緒體驗嗎?或者說當你產生什么情緒比如你很恨一個人的時候,不論你采取什么行動去打他、罵他,這個恨首先被你自己所體驗或者說所承受,是這樣吧,而我們知道有些強烈的情緒會讓你直接從夢中醒來,每個人都做過這種夢,是吧?可能是很悲傷、很喜悅,很恐懼,所以我們關注這個情緒是比較容易的,但是這種對情緒的關注同樣也需要你有一種允許或接納的態(tài)度,因為人有一個特點,特別是對負性情緒,也就是說讓你不舒服的那種情緒,我們的意識有一整套去壓制它、轉移它或者說所謂的處理它的這種模式。
只有你在關注情緒或者說覺察你對情緒的處理的過程中,這個時候你才可能發(fā)現所謂的認知體系,認知體系是什么呢?認知體就是決定了一個人跟別人不同或者決定一個人能夠跟別人區(qū)分開來的一個核心的東西。換言之,我們一般說的,你、我、他,就是認知體系或者說我們應對世界模式的總和,經過這四步,還是不夠的,也就是說可能對夢境并沒有完全消化,進一步,要用我們前面提過的“自居轉化技術”(identification transfer),怎么來轉換呢?因為夢境中你夢到一個人追殺你,那夢中被追殺所謂的“我”,我們以這樣一個視角去體驗,比如關注他的“感”、他的“受”、他的“情緒”、關注他的“應對方式”,如有人追殺他,他到底還是逃跑、還是放棄啊、還是對著打呀,這個很重要,但還不夠,因為我們知道夢境中的殺者也是自己內在某個內容的意象化,這個時候我要去感受,讓自己所謂的主意識轉換到追殺者身上,因為追殺者和逃跑者,他們共用一個夢境,這是肯定的。比如對“迫殺者和逃跑者”他們共用的夢境就是說他們看到的這把刀都是一樣的,不可能追殺者拿的是小水果刀,而被追殺者看到的是大砍刀!前面已經說了因為感官我們人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當你遷移到或者說當你自居轉化到夢境中一個非我的客體上的時候,你就會有一些新的體驗,這是一定的,而且在這個時候我們具身化,還有一種方法,你要盡可能的,就說如果你想象不出來那是什么感受,你可以在醒的時候,來模擬夢中的這個動作,比如說那個追殺者拿了一個大砍刀,他從上到下劈過來還是刺,還是怎么樣,因為我們說了什么東西都是儲存在身體里,你不要想象,你要有可能的話去做這個動作,你做的時候,他就會有一些體感出來或者說有一些感受出來,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剛剛說了我們的目的不是強調這些有為的東西,參加過我的地面夢小組和網絡夢小組的人都知道我會反復強調,在整個過程中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來釣魚的,你不是伸個竿坐在湖邊的,在做所有的有為的動作的同時,去關注那個當下冒出來的新的感受、情緒、念頭或者意象!冒出來這個東西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因為整個夢境如果說是由一個造夢者推送出來的,或者說是由他象導演一樣導出來的,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理解這個導演的意圖,換言之用來跟導演溝通,所以我們今天講的整個具身化,或者說身體做這樣的動作,比如說夢中你是在地上打滾,因為成年人很少在地上打滾,你可以找個沒人的房間自己試一試,那個時候會有很多的東西出來!
來源:夢功場(ID:zwyxlgzs)
文章出自九州心理微信公眾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