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女權(quán)主義者來說,最痛恨的一句話大概莫過于“女子無才便是德?!边@句話總是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她們以為這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是她們對這句話誤會大了。
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睆堘穼@句話的看法是:
愚謂丈夫有徳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
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認(rèn)為的那樣意思,而且,關(guān)于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說法在更早的時候就已有之。
漢語言博大精深。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就應(yīng)該結(jié)合語境,結(jié)合上下文,否則,就會斷章取義,容易曲解。如果做一個對聯(lián),那么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上聯(lián):“男子有德便是才”!這句是說一個男人必須要先有德,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干為輔,德為才的根本。
《論語·雍也》中說到:“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笨追蜃訌膹?strong>才德相濟的角度強調(diào)男人的文和質(zhì)的重要性。那時還是春秋時代,還沒到禮崩樂壞的戰(zhàn)國時期,時代越往后發(fā)展,古人越發(fā)認(rèn)為男人的本性——德才是最重要的。
男子的德,按照《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币馑际撬械滦校凶詮姴幌?、勇闖天下的志氣。而這樣的德則需要一定的才能來支撐,也就是要掌握謀生手段和本領(lǐng),以讓自己有足夠的核心競爭力去面對世界。
為什么要以德行為主呢?
古人注意到,那些有才干但缺乏德行的人,什么傷天害理的事都敢干,比如曹操、黃巢、陳世美,當(dāng)今社會,那些個公知大v、那些個貪官、那些個詐騙犯等等,其才能不可謂不高,但卻都是沒有德行的人??傊?,這句話是告誡每個男子要以德行為主,其次才是輔之以才干。也就是說,男子有德才是真才。
那么,下聯(lián)“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此句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干。“女子無才便是德”中的“無”字可以理解為一個動詞,是“本有而‘無’“的意思。
比如古人說的“無物”不是世上真的沒有萬物,而是在萬物的圍繞中,內(nèi)心不起一點掛礙的意思;“無我”不是真的沒有我,而是對于我的一切得失無掛于心的意思;“無念”也不是真的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妄念,在念頭中依然自在的意思。這是古代名詞動詞化的用法,類似的還有很多,如”無欲“、”無求“等等。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女子并不是沒有才,只是心中卻自視若無。女子雖然有才,因為很有德,故此不炫耀,不自夸,所以就好像沒有的態(tài)度。女子能做到視才為無,有才而不炫耀,方為女德。
《紅樓夢》中,薛寶釵在與林黛玉討論林黛玉寫在扇子上的《五美吟》時是這樣描述的:
寶釵道:“林妹妹這慮的也是。你既寫在扇子上,偶然忘記了,拿在書房里去,被相公們看見了,豈有不問是誰做的呢?倘或傳揚開了,反為不美。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其馀詩詞,不過是閨中游戲,原可以會可以不會,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倒不要這些才華的名譽。
那么,這個自古,到底有多古?
東漢的班昭在其《女誡》中曾說,“婦德不必明才絕異也”,這句話的意思與“女子無才便是德”較為相近。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女史學(xué)家,班昭自然是很有才,其在書中主張女子應(yīng)“善文”,如此方可不至于“失容他門,取辱宗族”。而且,班昭的女兒們也都是知書識字。
可見,班昭所說的”不必明才“不是沒有才,而是”無才“。這大概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思想的最早萌芽。
古代產(chǎn)生過很多才女,比如著名的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難道就因為她們有才華,就能說她們沒有德行嗎?這顯然說不過去,那時候,社會上并沒有禁止女子學(xué)文識字,晉代婦女之風(fēng)雅,唐代婦女之能詩,都很能說明那時并未達(dá)成所謂現(xiàn)代意義上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共識。
清代的袁枚對于女子不得識文斷字頗有不同觀點:“俗稱女子不宜為詩,陋哉言乎!圣人以《關(guān)雎》、《葛蕈》、《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詩”,“女子之有文章,蓋自天定之。”
那么,社會上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對女子才華加以禁錮的呢?
宋代開始,隨著宋明理學(xué)的興盛,對女子才華的禁錮逐漸加強。司馬光曾說:“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詩,執(zhí)俗樂,殊非所宜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到,當(dāng)時的人們還是教女子學(xué)歌詩的,不過作為朝廷的宰相司馬光對此不滿意,這也說明那個時候的士大夫階級開始有了反對女子學(xué)文化的思想苗頭。只是,這是一個漸進(jìn)的過程,以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張玉娘、唐婉為代表的宋代著名女詞人就足以證明在宋代,禁錮女子才華的思想還不是社會主流民意。
明末的呂坤《反理學(xué)》曾說:“今人養(yǎng)女多不教讀書認(rèn)字,蓋亦防微杜漸之意,然女子貞淫,卻不在此。果教以正道,令知道理,如《孝經(jīng)》、《列女傳》、《女訓(xùn)》、《女誠》之類,不可不熟讀講明,使他心上開朗,亦教之不可少也?!眳卫み@段話是反對當(dāng)時有些人不教女子讀書認(rèn)字,可見當(dāng)時社會上已有了這種風(fēng)氣。
目前可考的最早將“女子無才便是德”形成文字的是明末陳繼儒(1558--1639)所著的《安得長者言》,他就是張岱口中的那個眉公。陳繼儒引述的是“長者”言,也就是說原話也不是陳眉公說的,只不過是被他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而已,說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始作俑者是“長者”,且可能源遠(yuǎn)流長。
陳繼儒對于這句話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p>
由其解釋可以看出,陳繼儒在書中引述“長者”的這句話的目的并非是反對女子“通文識字”,而是反對其因“通文識字”而“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因此,陳繼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正德”,而非“無才”。
由上可知,古人所謂的“無才”,本來是贊賞那些很有才華的女子能自視若無,不張揚、不顯擺的高超德行。只是從宋以降,社會上貶抑女子讀書的風(fēng)氣逐漸興起,到明末時女子讀書無用論發(fā)展成為社會的主流觀點,在《溫氏母訓(xùn)》中就有這樣的話:“婦女只許粗識柴米魚肉數(shù)百字,多識字無益而有損也。”于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就被酸腐文人曲解為現(xiàn)在的意思。
“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體現(xiàn)的是對德才兼?zhèn)涞耐瞥?,?strong>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才,并不是看他讀多少書拿多高的文憑,最重要的一個考核指標(biāo)是其是否“有德”。
這一考核指標(biāo)男女通用。
那位讓“才女”張愛玲低落到塵埃里的胡蘭成,其文章書法堪稱大家,但是他為人的德行卻是差的不能再差,對感情朝三暮四,心里毫無民族大義,甘當(dāng)漢奸,這種人根本不能稱為“才子”,只能是人渣。
在過去男尊女卑的社會,女性地位低下,那種“女子無才便是德”體現(xiàn)了男權(quán)社會對女子的性歧視和性壓迫,隨著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婦女的地位大大提高。但是現(xiàn)在卻有點矯枉過正。
當(dāng)今的中國女人在權(quán)利上,要跟男人平等,甚至高于男人,在義務(wù)上,卻強調(diào)自己只是女人,男人才要承擔(dān)一切。
結(jié)婚之前,她們要這要那,要房子要車子要票子,還要求男人得能干會賺錢,而自己能力如何無所謂。男方要付給女方家一大筆彩禮,因為自己嫁過去成了人家家的人,當(dāng)然得出錢,就好像買賣東西一樣,這本質(zhì)上是延續(xù)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
結(jié)婚以后,又反過來了。開始要求男女平等,家務(wù)活上男女分?jǐn)?,甚至干脆把家里的家?wù)都推給男方。男人掙來的錢養(yǎng)家用,自己掙來的錢那是自己的,自己留下來花或者補貼娘家。
離婚的時候,繼續(xù)所謂女權(quán)思想,要求男方把房子車子孩子票子都給自己,聲稱這是現(xiàn)代社會出于所謂的“兩性公平“的考量。
中國男人要離婚的理由,主要是女人不忠,男人很少會因為經(jīng)濟原因拋妻棄子。而中國女人卻會對工資不高的丈夫惡言相向,遇到有錢有權(quán)的男人主動貼上去。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而,女性在追求男女平等,追求讀書上大學(xué)的同時,真應(yīng)該好好補習(xí)一下古代女子品德修養(yǎng),莫做有才無德之人。
看看這次疫情期間暴露出來的方方們,雖說會寫小說,會當(dāng)教授,但是哪兒還有一丁點道德修養(yǎng)。與那些德行可昭日月的女性,如孟母、 謝道韞、鐘無艷、梁紅玉 、李香君等相比,方方們直如糞土。
丈夫有德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正謂男女不分,德才兼?zhèn)湟病?/strong>試問諸君,豈有獨以才而聞名耶?諸女學(xué)士宜思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