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當日以他人酒杯澆自己傀壘,興酣落筆,概乎言之"。傀儡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列子·湯問》中,原意是指提線木偶。傀儡皇帝,顧名思義就是名義上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但權力往往掌握在大臣或者是太后手中。歷史上最有名的便是《三國志》當中那個孱弱的漢獻帝劉協(xié),我國最后一位傀儡皇帝是清光緒帝。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戰(zhàn)亂的原因政權更迭頻繁也出現(xiàn)了許多類似的情況。
"君王人把陳平業(yè),換得雷塘數(shù)畝田",是人都有爭強好勝之心更不用提一個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雖然自知權力受限,但沒有誰愿意將社稷拱手讓于他人,甘愿做屈居臣下之君。就連劉協(xié),也是一直不停的想辦法和劉備聯(lián)系希望能夠擺脫丞相曹操的控制。但可惜他沒有足夠的實力,但卻有人成功的做到了。
1. 因利益臨危受命
元子攸為北魏獻文帝之孫,孝文帝之侄。如果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正常順位方式,是無論如何也排不到他做皇帝的。《資治通鑒》記載"武泰元年,孝明帝聯(lián)晉陽爾朱榮意欲奪權。反遭胡皇后毒害"。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因為孝明帝想要從母親手中拿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權力卻被血親毒死。此后爾朱榮便開始一方面反對胡太后,另一方面準備選擇另立新帝。那時自己便可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魏書·孝莊帝紀》"武泰元年秋九月,戊戌于河陽匯合爾朱榮,即帝位"。當日爾朱榮便將群臣誘騙至郊外以"禍亂國家綱紀,助胡氏為為虐四方,荼毒百姓"之名將其斬殺殆盡。自此,元子攸正式登基,成為北魏的第十二位皇帝。
爾朱榮之所以選擇立元子攸為帝,首先是因為他是拓跋家的嫡系子孫而且有一定的威望。為了證實這一點,他還特意命人為所有拓跋家族的人鑄像結果只有元子攸的能成。這更加堅定了,立元子攸為帝的信心。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元子攸當時年少,而且在朝堂上并無根基。更加有助于自己對其的控制。
2. 被架空的武懷皇帝
可以說爾朱榮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的將這個小皇帝放在自己的眼里,他依仗著自己的擁立之功囂張跋扈肆意培植自己的黨羽。《北史》"爾朱榮有意使門下入洛陽而為官,乃遣元天穆入京相勸孝武帝。"
此時的元子攸覺得自己雖羽翼未滿,但也不肯一直受人指使。任由爾朱榮胡作非為。但爾朱榮也不是一般人物,他也動了殺心決議入京。一個是有名無權的象征性皇帝,另一個則是只手遮天的當朝丞相,二人此時變得水火不容。
3. 手刃爾朱榮,亡于爾朱兆
《北史》"孝莊帝運接交喪,招納勤王",元子攸以皇后產(chǎn)子之名誘騙身為外祖的爾朱榮進宮探望。在交戰(zhàn)之際,爾朱榮撲向元子攸結果卻被其藏好的匕首徑直刺入身體。從此,一代權臣最終落幕。
盡管爾朱榮死了,但他的勢力卻絲毫未減退。大批人馬紛紛趕赴洛陽,要求為天柱復仇。爾朱兆勢力最盛,起兵后一路高歌猛進將元子攸追至黃河岸邊生擒。而后于晉陽的三級佛寺,將其勒死。
"高祖高拱深視,彌歷歲年,談議儒玄,無所關預,祭則寡人,晉公不之忌也。"這是盧思道對于,周高祖宇文邕的評價。他是周文帝的第四個兒子,他的兩位哥哥都曾經(jīng)當過皇帝。父親自小因其自幼知侍奉雙親且氣度非凡對其寵愛有加。
1. 韜光養(yǎng)晦以伺機
"帝沉毅有智謀。初以晉公護專權,常自晦跡,人莫測其深淺。"這是周書中對宇文邕的評價。當時宇文護是宇文邕的堂兄,也算作是宇文泰留給兒孫的"顧命大臣"。他懇求其盡心輔佐皇帝,可獨攬軍權。周明帝宇文毓,脾氣耿直率真多次在朝堂之上反駁宇文護最終遭其派人毒害。
宇文護便擁戴時年二十七歲的宇文邕為帝,因為他至少表面看起來非常聽話。能夠安心的做自己的傀儡。宇文邕的過人之處便在于可以從他人身上吸取教訓,他上位后處處聽從宇文護安排。
《周書》"武帝三年,上于廟堂云:晉國公,今詔誥及百司文書,并不得稱公名"。為了表示自己的尊重,宇文邕使眾人避宇文護之名諱。然而在背后,宇文邕一直逐漸的削弱宇文護之勢力。
2. 親政一展宏圖之志
著名的蘭陵王高長恭大敗宇文護,使其在朝野之上的名望極速下滑。而宇文邕暗感時機成熟便籌劃奪權事宜。《資治通鑒》記載建德元年,宇文邕和宇文護一起看望太后。
趁宇文護誦讀《酒誥》之際,宇文邕將狠狠的砸在了宇文護的頭上。自此,周武帝終于可以獨攬朝政大權。此后,他便開始了一系列的為政舉措。建德元年,宇文邕繼續(xù)推行均田制,打壓士族勢力,減輕賦稅徭役。建德六年宇文邕率軍攻入鄴城,大敗北齊,一統(tǒng)北方。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評價道"周高祖可謂善處勝矣!他人勝則益奢,高祖勝而愈儉。"他摧毀了父兄筑起的富麗堂皇的大殿,銷毀了金銀器皿。身衣布袍,寢布被,無金寶之飾。他的節(jié)儉可見一斑,而也正因此他看不慣佛教中的奢靡,便有了著名的"北周武帝滅佛"。
元子攸和宇文邕都是靠著權臣擁立上位,況且宇文邕與權臣還有著弒兄之仇??啥司?strong>一個凄慘收場,遭縊而亡;另一個卻可以順利的繼承大統(tǒng),成為一代明君。其實二者相較而言,除了都做過傀儡皇帝外幾乎無其他相似之處。
1. 性格決定命運
宇文邕自幼聰穎慧達,心性凜然而元子攸卻并無宇文邕之才能。觀察二者繼位后的表現(xiàn)便可得知。在一開始,二人在各自的朝中都沒有自己的勢力。元子攸選擇的是針鋒相對,孤注一擲。但宇文邕卻還是韜光養(yǎng)晦,伺機而動。
爾朱榮和宇文護都喜歡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黨羽,魏孝莊帝雖自知自己是傀儡但不愿做傀儡。他急于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他選擇的是示強。而又擁立之功且手握重軍的爾朱榮不可能忍受如此行徑。
相反,北周武帝對于堂兄的種種行為采取的是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欲示強,則先示弱。他不僅尊重宇文護,也非常尊重其母親。三天兩頭的派人前去探望,使得宇文護放棄了對自己的防備之心。
2. 與出身息息相關
元子攸是獻文帝之孫,他的父親并不是皇帝。所以,他們一家早就離開了權力中心。所以,一開始在朝堂上其實除了爾朱榮并無人支持他。這也是為什么,爾朱榮死后他在城頭慟哭的原因
宇文邕則不同,其父兄都是皇帝。自幼在宮中長大,他繼位可以說也是得到了除宇文護之外其他大臣的支持。周武帝得位,可謂是名正言順。其天生為政治而存在,滅掉宇文護時并未涉及任何軍事行動。
3. 權臣的勢力不同
爾朱榮最開始便是晉陽的將軍,掌握著軍權。而后憑借擁立之功,名正言順的接管了全國的軍隊的指揮權。而后發(fā)動"河陰之變",將可以與自己抗衡的勢力全部一網(wǎng)打盡。
一時之間,廟堂之上風聲鶴唳而他也成為了魏國唯一的權臣。而后平葛榮、討關隴、逐元顥;爾朱榮的威望一時之間無人可出其右。這時,他才是北魏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坐在龍椅上的,不過僅僅是一個標志罷了。
宇文護的威望完全來自于宇文泰,也就是宇文邕的父親。是其親自將軍權轉(zhuǎn)移到自己的侄子手中,寄希望于他可以殫精竭慮的輔佐自己的兒子。所以宇文邕上位后,雖然表面上屈服于其,宇文護卻并未掀起波瀾。
相較于爾朱榮,宇文護毫無軍功可言。不過是個"投機主義者",用他偽善的面孔蒙蔽了宇文泰才使他走向了權力的巔峰。被高長恭大敗之后,其人氣可謂是低到了極點。
許多大臣對他平日的行徑敢怒不敢言,此時便可以恣意的落井下石。正所謂是"墻倒眾人推,破鼓眾人捶"。
4. 國家正統(tǒng)之略
"最是無情帝王家",千百年來為了爭奪王位發(fā)生了多少血雨腥風。說到底,二位權臣擁立傀儡皇帝不過是為了堵住他人的口舌。如果直接自己登基,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就像袁術率先稱帝,結果遭到了其他諸侯的殲滅。
爾朱氏和拓跋氏,說到底并不是一家人。不過是因為利益,才使得二人捆綁在了一起。元子攸可以說是幸運的,因為與皇位遙隔十萬八千里的他正是因為爾朱榮才能登基;悲情的是操之過急的他只顧追求帝王顏面。
宇文護和宇文邕,二人是堂兄弟關系。宇文護如果毒害明帝后自立,必然不會受人擁戴。他自己算盤是輔佐堂弟,對其頤指氣使。但宇文邕是宇文氏的嫡系,不論其有無作為,但就這一點就高出宇文護一大截。
古往今來,為了爭奪大寶無數(shù)人紛紛赴死。元子攸不過是這其中的滄海一粟罷了,況且其本人的能力是遠遠不足以執(zhí)政的。就像在商議爾朱榮進京誅殺事宜時,他總是左顧右,拿捏不定主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