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三平又稱“三平足”或“三平腳”,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應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應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為平聲的情況。近體詩要求一句之中要平仄錯落,但要做到每個字都符合平仄要求是困難的,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即在一句中的偶數字上要嚴格按照平仄的要求,而對奇數字的要求則可靈活。由于格律詩一般都是在雙句押韻,所以“三平尾”都是出現在壓韻的句子末尾。
三平尾在古人律詩中極為罕見,應該是律詩創(chuàng)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對聯基本上沿用詩律,故也以三平尾為大忌。
現在一般概念是,格律詩有三平尾是敗筆。對知道這個禁忌的人而言,現在習作格律詩,就會刻意地去避開三平尾。
“三平尾”與“孤平”被認為是詩家“大忌”,主要是從詩歌的音律上考慮,如果犯了“忌”,在吟誦時,就會感覺不協(xié)調,破壞了詩歌的音律美。看到一種說法:唐詩自李商隱后不見三平尾,宋詩中自陸游后不見三平尾,元明清的格律詩基本沒有三平尾。這種說法并不準確。三平尾為什么不好,似乎談及的不多。三平尾從何時成為詩人的回避,也不很清楚。
從格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看,平仄相錯,韻律感成就了韻律美,形成固有平仄格式。又因上下對平仄互粘,一般不易出現三平尾或三仄尾。這樣,按理寫詩時應無需刻意地回避了。
但是我們檢查一下唐代的格律詩,往往會發(fā)現一些犯忌的句子。有人做過統(tǒng)計,在全唐詩里,五言格律詩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占1%左右,七言格律詩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占0.2%左右。應該說至少在唐代“三平尾”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像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大詩人都有“三平尾”的現象。
現舉幾例:***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王維)
去年別我向何處,有人傳道游江東。謂言掛席度滄海,卻來應是無長風。(李白)
渥洼汗血種,天上麒麟兒。(杜甫)
昨日施僧裙帶上,斷腸猶系琵琶弦。(韋莊)
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杜甫)
水檻虛涼風月好,夜深誰共阿憐來。(白居易)
振錫導師憑眾力,揮金退傅施家財。(白居易)
祥云輝映漢宮紫,春光繡畫秦川明。(杜牧)
李白的《結襪子》“燕南壯士吳門豪,筑中置鉛魚隱刀。
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span>
“吳門豪”——三平尾;“輕鴻毛”——三平尾。還有“筑中置鉛”,“中”“鉛”皆為平聲??梢暈楣沤^。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