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梁啟超不愧為一代大家,他所說的這幾個人,不是說他們書法不好 。其實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大師級書法家。但針對初學書法的學生的建議來說,就是為他能少走彎路,筆法上避免不小心掉到坑里,是最專業(yè)的建議。
再一個強調(diào)一下,這四位皆為彪炳史冊的一流大師,他們的的書法藝術舉世公認,既然是針對'不可學',所以本文主要還是側重于其書法不利于初學階段的環(huán)節(jié)的探討,他們的藝術優(yōu)勢以后專門論述。
在分析書法家的書法經(jīng)驗時,我們有必要先對書法家做一個大致簡要了解。
他也是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父親。他不但以'康梁變法'文明于世,于文,史,哲等方面著作等身,更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書法大家。其書法取法漢魏碑和唐楷法,剛柔相濟,形成了健勁而俊朗的風格。
他的初衷是以過來人的學書經(jīng)驗,針對初學,怕形成習氣毛病改不了。所以特別精準的說到了以上'趙,董,蘇, 李'這幾位大師的書法不可學。這并不是梁啟超橫空出世所獨有的'奇思妙想',而是歷代書法家們的共識。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趙孟頫諸體皆能,以秀媚雅正的風格而著稱以外,其他幾個人都是有自己的特色。 但也有自己的套路。學書者一不留神,就會學到他們的習氣,而最終沒有掌握其書法的核心。導致徒有其表,不得其神采風韻。
明宋濂曰'筆意流動,而神藏不露'。王世充卻說'評者有奴書之誚 ,則太過,然直接王右軍,吾未之敢信矣'。這就是說他的楷書有奴婢氣,秀媚的有點過了頭了。這是其一,更有甚者,特別是明末清初大師級書法家的傅山。
他說趙孟頫的字不可學,就如'與匪人游,不覺其日親者'說學趙孟頫字的淺俗媚態(tài),就會象'至駒王之無骨,心術壞而手隨之也',
就是說學趙字體 。不但慢慢軟媚俗氣,也會影響到做人的人品。這真是哪里在說字,分明是在批人啊。這里對字體的評價有一定道理 ,我們可以引以為戒,但這種以人廢字之論也不算是公正的評價,作為我們學書法的人,要一分為二的來對待和學習 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失為上策。
其二再說到趙孟頫的行書,
王世貞曰'惟于行書極得二王筆意,然中間逗漏處不少,不堪并觀,承之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尚隔一舍'。
到底怎么看待趙孟頫的書法 ,盡管有褒有貶,他以二王筆法去寫自己追求的的結字美的意態(tài),這大抵是不算媚俗的,但研究一下趙孟頫的行書總體是美的,是可學的,但他繼承傳統(tǒng)多于創(chuàng)新,藝術膽略不夠,筆法也比較拘謹。
比如下圖。趙孟頫一生宗法二王,刻意求魏晉書法之古意,他對《蘭亭序》的臨摹終身不懈怠,不但形似,神韻也足以亂真。
上,王羲之《蘭亭序》和下趙孟頫臨《蘭亭序》對比,
王羲之更注重盡字體之意態(tài),如'暫,將,隨,遷'字之長'。
'所,而,欣 之'字之扁。'
自,以,其'字之窄,'
向,慨,間'字之寬,皆依字之結構自然而然面目去應運而生的,而趙孟頫的了《蘭亭序》雖也有意于'字之真態(tài)'但總體還是斜,方扁的筆勢套路為主,并且用筆稍微拘謹,放大看 一些游絲,露鋒 虛筆省略不少。這一點,正是王世充所詬病的地方。如下圖 '不,將'字。我們放大看看就更明顯有差距了,所以取法乎上只得其中,學二王書法直接從大王王羲之入手,要比找近路學趙孟頫更合適,取法更高得多。
其三就是針對趙孟頫柔媚流美的楷行體式來說的,
所謂流美是大家們對書法技巧的高超控筆能力的熟練掌控,是厚積薄發(fā)。
但其潛藏的玄機就是容易寫得油滑甜膩。這也是針對初學階段 ,剛開始書法還未定型,就要按部就班,踏踏實實, 采取笨辦法,一筆一劃的先難后易 先楷后行,先拙樸后精巧,不能一上來就楷行一體,連走帶跑,急于求成,這是難免要跌跟頭的。
其初衷也就是傅山反對的那'四勿'的觀點。'寧拙毋巧,寧丑勿媚'。就是針對以趙孟頫為代表的館閣體,秀媚體,因為他的書法被評為'因熟而俗'。
也就說寫得太好了,太油滑了。長期學習趙體,就會比較難有自己的個性鮮明特征。當然這只是指初學,有了一定基礎 事可以吸收趙孟頫的字體勻稱,得其特長。
其一是'空靈淡雅'之氣難以學。有稱其書法為“書家神品,往往前無古人”。有贊他“六體八法,靡所不精,本于顏,長于李(李邕)出蘇,入米 ,而豐采姿神,飄飄欲仙”。
董其昌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學百家而融為一體,筆法飄忽使人琢磨不透。他的書法飄逸空靈 用筆精到,疏朗勻稱,用墨也相當講究。他曾說'作書與詩文 同一關類,大抵傳與不傳,在淡與不淡耳'。其實就是強調(diào)天然,自然而然本心流露,非人工可至。所以對于初學者既然是大多是行草,又求神取意的空靈 ,自然難以深入,剛開始入門不學也罷了。
其二行筆難以學。
董其昌書法貶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為最為激烈。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諷刺道:“香光(董其昌)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包世臣云:“行筆不免空怯”。”
就是認為他的書法還是偏于秀潤,俊狹,不大氣的意思。這是不可學之處。而梁啟超本身和康有為的師生關系的,是提倡北碑雄壯陽剛的氣概,所以自然也不贊成學董其昌秀逸一路的行書。
其三是董其昌臨寫書帖的方法較難學。
據(jù)史料記載,董其昌經(jīng)眼的法帖汗牛充棟 ,如果不是他超越常人的精敏清醒,這些腳踩多只船的學法,是初學之大忌,足以使人眼花繚亂。
他學過顏真卿,又學米芾,虞世南,又沉迷于鐘王 李北海。如下圖他臨寫得王羲之,還有顏真卿《爭座位帖》愣把一個遒勁雄渾 充滿篆籀感的殿堂級杰作,寫得秀逸俊俏,自稱得顏魯公篆籀內(nèi)韻筆法,這明顯感覺顏魯公是被董其昌先生'爭座位'了嘛。
他的臨習方法是強調(diào)'如驟遇異人'。注重第一眼的新鮮感,認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避免感官的分散瑣碎'。恰如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正如他所言追求'觀其舉止,笑話,精神流露處'。以求撲捉書帖里那靈光一閃的精神氣,活動者的人格,董其昌的最終目的,就是采擷到適合自己的性情的筆法精彩。
比如,董其昌學褚遂良體,撲捉的是褚遂良'如一佳士'的俊朗瀟灑;如下圖歐陽詢+褚遂良《枯木賦》
他學鐘繇,只能說是董其昌意向筆法的鐘繇,鐘繇結體嚴謹平正如楷隸,董其昌的意臨是呈左低右高斜上勢。
學顏真卿 取其寬博而舍去恢宏;
學王羲之《蘭亭序》《奉橘帖》如下圖,
他說;'皆以意背臨,未嘗對古刻,一似撫無琴者'弦外之音,就是'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而不是亦步亦趨,按照傳統(tǒng)學書模式,先求形似,后來神似,他是如禪宗悟道般直通風神的內(nèi)核。沒有一定的悟性和基礎,一上手自命只求神似, 必然會誤人子弟如墜五里云霧而不自知。
所以如果以他的方法。初學書法,朝三暮四,今天顏體, 明天歐體,后天漢碑……沒有專精的先深入掌握一家書法的特點,再旁通別體的風格,最后什么也學不到。也就是常說的成功的路不可復制。
據(jù)傳他擅長楷行,一生寫碑達八百多通。既有王羲之筆法,又有碑刻一樣的氣勢。
李北海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低高右,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chuàng)新,繼承和發(fā)揚古代書藝。他的書法蕭肅凝重,富于金石氣,但同時又姿態(tài)萬千。 可以說在凝重之中又含流美飛揚的氣韻。比如下圖他的行書雙壁——《麓山寺碑》和《李思訓碑》
筆勢雄健,如不可撼動的高山,所以書史上把他和王羲之對比曰'右軍如龍 北海似象'??梢娖鋾y學之處,地位之高。
李北海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nèi)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就是說李北海吸收了王羲之的筆法特點 但在結構上大刀闊斧的變革,沒有了王羲之的秀逸氣。但氣勢太重,如果是初學者,就容易落入那種虛張聲勢的張揚虛夸之結體,以后糾正起來就難
甚至他自己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也把不少人嚇回去了,話說的有點狠了,但語重心長, 猶恐后來者學他的架勢而沒有領會精神的諄諄教誨,良苦用心卻躍然紙上,令人受益匪淺。
如圖《李思訓碑》李邕作書法
有一個特點,就是字勢左低右高,有的字右聳得很厲害,如'秦'呈左轉之勢,還有上下兩個部件間隙很大,
'昭'左斜還帶左低右高傾側,
'碑'字左右過度拉伸的欹側跌宕,都是書法家藝高人膽大,在險絕之中求平衡,顯得格外出彩有神。
對初學者,第一步'務求平正'還沒做到,就'力追險絕',舍近求遠,為以后學習埋下了故作險奇的隱患。這是歷來書法家特別擔心的筆法陋習。應引起初學者的重視。
但是歷代書法家為啥學他?
《宣和書譜》說:“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p>
我們觀察一下,基本可以說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頫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閑雅”的書法境界。
他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這些大家都是已有自己的成熟筆路,有了自己鮮明風格后,才在晚年學習李邕的,這點應該值得我們深思。
如現(xiàn)代'南沈北吳'的帖學大師吳玉如老先生,到了晚年,書風為之一變,又突破自我原有風格,行草更上一層樓,就是因為晚年臨習李北海書法后,受到的巨大啟示和影響,我們可以看看下面他書法早期和晚年的微妙變化。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他曾經(jīng)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但那是他的天份和自身努力, 別人難以復制。對于蘇東坡的書法歷程和特點,蘇門學士中的翹楚黃庭堅概括的很全面:
'東坡道人少學蘭亭,書姿媚似徐季好,至酒酣放浪 意忘工拙,廋勁如柳公權,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于筆圓而韻勝,本朝善書者自當推公第一'
這么偉大的書法家,為何初學不可學?原因有三:
首先執(zhí)筆方法不宜學,
蘇軾執(zhí)筆方法有很大的個人色彩?;臼穷愃朴谖覀儗戜摴P字的執(zhí)筆方法 。就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指頭夾住筆,被稱為'側握筆'撥燈法'。毛筆側握于虎口之間,捉筆近下,腕部不懸而筆臥 容易造成'力不足而無神氣'。
以至于當時的書法家們都將其執(zhí)筆法視為異數(shù),認為不合古法,造成了蘇東坡的字體里,偏,掩漏筆不少,古人言此為'多成病筆'。
康有為曰:'古今書法家以東坡為最劣,不知用筆 若從我學書,當先責手心四十大板'
明代豐坊《書訣》曰'子瞻(東坡)反此,故其遺跡扁闊肥拙,不惟自娛,抑且誤人'。他的書法不可學,唯恐誤人子弟,
清代馮班在其《鈍吟書要》曰:'東坡書有病,唐人無此法'。
這些話完全是一家之言,厚此薄彼 ,未免過于偏激。特別是康有為康大人,竟然提出要打手,這樣讓眾多作為兩位大師的粉絲們,情何以堪!
蘇東坡的書法更不可能是'誤人子弟'還能流芳百世。然而,針對初學者,這些觀點還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參考。
其次蘇東坡雖然書法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但他筆法也一樣有爭議,
被黃庭堅稱為'石壓蛤蟆',后人稱為'墨豬'。所以學不好就會誤入歧途。
杜甫有句名言:'書貴廋硬始通神,'蘇軾對此完全不是贊同,他說 '杜陵評書貴廋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tài),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
藝術特色是追求風格多樣性的,有各自的不完美是其個人魅力的另一種展現(xiàn),但作為初學者,就不能東施效顰,以免走成彎路。這是學習書法的大原則。
其三就是他主張的的'通其意'的書學思想博大精深,對初學書法者不太合適。
比如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他還特別談自己書法體會說:'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就是說只要是明白領會書法精神意象,即使不學習也行。盡管他說的'書意'。也許是蘊藏在各種書體里的共同規(guī)律 。 當一個初學者沒有相當?shù)目嗫嗵綄ず团R習,他怎敢就不學就會寫得出一手好字哪?所以即使是大師級的經(jīng)典話語,學書法的人也要為我所用, 分階段領悟 ,不可茫然不知的不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去效仿。
以上以梁啟超先生的看法為話題,大致梳理一下古今書法家們對待大師書法的初學階段的觀點。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名家評述是有個人的看法,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愛好,趨向,在了解以上書法家各自的風格特點,取長補短,學習他們優(yōu)點,避免出現(xiàn)以上的弊病,各取所長,揚長避短,就能更完善的走好各自書法之旅。(原創(chuàng)不易,謝謝觀賞,多加關注,四海皆朋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