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中提到,人生有四然:
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人這一生如何求得心安?只道是:順其自然、知足常樂。
道理簡單,悟透的人卻很少。只因這世間物欲太重,想要的太多,是非得失太繁雜。
在杭州的千年古剎靈隱寺中,曾懸掛過這樣一副對聯,說盡千古人事,助無數失意人擺脫迷茫。
對聯是這樣的: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正是表述出一種順其自然、知足常樂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就是苦中作樂,越是懂得知足,越是能夠看淡,人生就越活得輕松。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是還會剩下那一二分是如意的,不如常想如意的一二,將七八不如意放下,則生活陽光明媚。
常想一二,不思七八 ——林清玄(臺灣)
面對不如意,我們要懂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本就是一道充滿未知的選擇題,不會一直圓滿,也不會一直遺憾。
林清玄
路遙曾說過: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
正是這些不圓滿、不如意的存在,才能彰顯生活的本色,體會生活的意義。
正如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所寫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也正是這些不如意的存在,讓我們學會了珍惜,學會了取舍,學會了爭取,學會了放手。
蘇軾
有苦,自我釋放;有樂,欣然品嘗,人生的路,悲喜都要走,不驕不躁,不氣不餒只有經歷了,才是完整的人生。
我們無法掌控生活是否如意,但是卻可以決定我們的內心是否順意。
如林語堂大師所講,絕大多數中國人天生就是“一半道家主義和一半儒家主義者”,即是以“半玩世”的心態(tài)處世,萬事只求半稱心,剛剛好。
楊絳
著名的才女楊絳,自小養(yǎng)尊處優(yōu),但是嫁于錢鐘書后,開始包攬生活雜物,縫衣制衣,翻墻爬窗,無不經手,對此她毫無怨言,她表示:
“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償?!?/strong>
未必一切都如常所愿,那就挑一件最如愿的事放在心頭吧。
裝飾畫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人到中年,往往因為路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何而出發(fā),變得浮躁且功利,這無異于作繭自縛,若想境遇轉順,首要要懂得放下心頭枷鎖,知足常樂,半稱心處世,何來的憂愁?
半稱心是一種灑脫,半稱心是一種從容,半稱心是一種境界,半稱心是一種智慧。
——編輯 芊苑
書法名家 肖洪亮老師 手寫真跡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