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p>
中國人從古至今,對山川無比熱愛,并賦予那些名山大川以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恐怕是那些以“挑戰(zhàn)生命極限”為樂事的外國驢友們,所難以理解的。
遺憾的是,現在某些年輕的中國登山愛好者們,也缺乏對中國山川文化知識的了解。
市面上雖然有很多關于游山玩水的書籍,但大多都是缺乏人文內涵的旅行指南。
這本剛出版不久的《中國群山文化大觀》,恰好可以彌補這個缺憾,帶領我們了解中國的山川文化。
五岳已經被人說爛,在這里,咱們只簡單聊一下泰山的封禪文化。
泰山海拔不過1545米,在中國的名山中,并不算太高。
不過,自從孔子、孟子等大儒,先后登泰山,發(fā)出“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之后,泰山名氣陡增!
再加上李斯等書法名家,在泰山留下墨寶;李白等文人墨客,游東岳寫下詩文,以及宗教文化的興盛,使得泰山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登泰山,可謂處處有景,步步有文化。
泰山在諸多名山中,地位之所以如此尊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是歷代帝王欽定的祭祀天地的場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封禪”。
什么叫“封禪”呢?報天之功,叫作封;報地之功,叫作禪。
皇帝大張旗鼓封禪,名為報天報地,實際上當然是封給禪給臣民看的——喂,你們看到了吧?朕受命于天,皇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要亂來??!
第一個搞封禪把戲的是秦始皇嬴政。
誰想到天公不作美,一群人風風火火從陜西跑到山東,剛登到半山腰,突降暴雨!始皇帝趕緊跑到一棵松樹下避雨?!白o駕有功”的那棵松樹,被心有余悸的始皇帝,封為“五大夫松”。
接下來帶“團”游泰山的,是漢武帝劉徹。
這位哥們,好像從來沒見過大山似的,面對泰山,竟然一口氣甩出八個形容詞——“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盡顯詩人氣質。
光武帝劉秀、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趙恒,都相繼登上泰山,過了一把封禪隱。唐太宗李世民也報了去泰山的團,哪知天上突然閃現彗星,在古代,這預示著不吉。李二哥只好恨恨作罷。
到了元、明、清三朝,皇帝們對親自登泰山,“問候”天地,明顯缺乏熱情——祭天、祭地,包括祭祖宗,大都改在專門的皇家祭祀場所——天壇、地壇和太廟進行。
康熙和乾隆爺孫是個例外,這兩個充滿文人情懷的皇帝,對泰山的興趣,一直高漲不衰。
康熙皇帝不顧九五之尊,每次都堅持步行上泰山。對自然科學向來充滿興趣的清圣祖,還發(fā)表了一篇叫《泰山龍脈論》的奇文,說泰山起于關外的長白山。
這個結論讓當時很多人,都瞠目結舌——圣上,您是不是老糊涂了?
但是,還真被康熙——這位業(yè)余的地理學家給說中了!過了幾百年,地理學家們,將長白山、泰山、武夷山等山系,按一個走向給劃到一塊來了!“千古一帝”可不是白叫的。
康熙的寶貝孫兒乾隆,對泰山的癡迷,比起皇爺爺有過之而無不及——乾隆登泰山的次數,達到空前絕后的11次,其中6次登頂!
老頭能活到89歲高齡,看來不是沒有原因的。堅持鍛煉的乾隆,在今天,至少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驢友。
泰山濃厚的封禪文化,使得這座名山一直魅力不減,也給我們增加了不少談資。
如果說泰山顯赫的地位,是沾了歷代帝王封禪的光,那么,黃山則是憑借自身的美景,逐漸受寵的。
在遠古時期,黃山的幾個高峰因為特別陡峭,人們很難攀登上去,而充滿了神秘感。
那時候,科學文化不發(fā)達,老百姓們都敬畏鬼神,都認為黃山是天神們居住的地方,于是把黃山叫作“天子都”。
到了秦代,因為黃山遠遠望去,山色如黛,人們又稱黃山為“黟(yī)山”。意思就是“黑色的山”。
那么,后來為什么又叫“黃山”了呢?
相傳,軒轅黃帝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yè),并創(chuàng)造文字、音律、算數和舟車等文明事物后,就和養(yǎng)生學家榮成子、浮丘公一起來到黃山采集靈芝,用來煉丹,最后都得道成仙。
崇尚道教的唐玄宗李隆基,在聽說了黃帝煉丹的故事以后,就下詔將黟(yī)山改名為“黃山”。
所以說,黃山不“黃”,它和黃顏色,可是八竿子打不著關系!
黃山有“四絕”——怪石、奇松、云海、溫泉,美不勝收,是中國歷代畫家最鐘情的一座山。
明末清初的三位畫家石濤、梅清和漸江,被稱為“黃山畫派三巨子”。雖然他們屬于同一畫派,卻有各自的藝術風格——“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
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19歲時,初游黃山,流連于山中勝景,一生九上黃山,創(chuàng)作了不少山水畫佳作,自稱“黃山山中人”。
劉海粟也對黃山癡迷不已,從1918年到1988年這70年,他十登黃山。尤其是1988年,劉老已是93歲高齡,在黃山盤桓了50多天,作畫40余幅,可見老畫家對黃山,是何等癡迷!
黃山不愧為畫家之山。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它從誕生之初,就與中國的山水文化緊密相連。
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chuàng)道教,尊老子李耳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張老道給徒子徒孫們瘋狂“畫餅”——咱們道教的終極目標,就是“修道成仙”。你們只要安心修道,說不定哪天就可以羽化成仙呢。
修道成仙何處去?張?zhí)鞄熯b指山水間。
道教也是奇葩,它喜歡將中國歷史上的神人、仙人、名人,什么盤古、比干、姜子牙、關羽啊……都盡可能地拉到道教神壇上,然后將這些神仙們,都安排到名山大川“居住”供奉。
歷代道教理論家們,“持續(xù)開發(fā)房地產”,先后編出三山五岳、十洲三島以及洞天福地等“龐大項目”。
光一個洞天福地,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搞得中國的道教名山,大大小小有一百多座。
這些名山大川之地,由于神仙們“開了光”,成為現實道徒們“修道成仙”的最佳去處。
名山大川不僅可以“修道成仙”,到了唐朝,又開發(fā)出一種新玩法——“終南捷徑”。
唐朝皇帝篤信道教,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許多達官貴人都跑到長安附近的道教名山——終南山沾沾“仙氣”。
這終南山的來頭可不??!
終南山是秦嶺山脈中部的一段,西起寶雞,東至藍田,主峰終南山峰海拔2604米,就位于長安(今西安)境內。
相傳,道教始祖老子,就是在終南山寫下了千古名篇、道教經典《道德經》。
有老子和《道德經》的“光環(huán)”加持,終南山成為道教圣地。它還是道教的主流教派全真教的發(fā)祥地,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地”。
唐朝早期,落魄書生盧藏用“隱居”終南山,名聲驟起,竟被朝廷征召,免試做官!
盧藏用開了一個好頭,隨后,某些不得志的文人,比如李白、王維、孟浩然和杜甫等,紛紛溜到終南山,一邊“修道隱居”,一邊結交權貴。
其終極目的,當然是要引起長安的皇上的注意了。
很多人做夢都想著,自己“隱居”著,“隱居”著,也許就隱成了“世外高人”,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被皇上看上,“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呢!
如果王維整天在長安官場,和別人推杯換盞,而不跑到終南山輞川別墅“隱居”和研究學問,他的詩文和畫作,在當時很可能產生不了那么大的影響力。
求取“終南捷徑”,在唐朝儼然成為一種風尚,可以說是中國山川文化史上的一道“奇景”。
陜西還有一座名山,不可不提——那就是位于西安市臨潼區(qū)城南的驪山,它與終南山,相距亦只有68公里。
如果說終南山是道教名山的話,那么,驪山就是“歷史”名山了。
作為秦嶺支脈的驪山,本是西周時驪戎國的屬地,最高峰為九龍頂,海拔1302米。驪山的山形,如同黑色的駿馬,而“驪”字本身的含義,也指“深黑色的馬”。
據說,驪山是“女媧補天”的地方。女媧因此得到了一個“驪山老母”的別號。
西周時,少數民族犬戎時常侵犯。于是,周王室就在驪山一帶,修建了二十多個烽火臺。
一旦犬戎來搞事情,烽火臺上的士兵,就會馬上點燃烽火,附近烽火臺亦遙相呼應,通知附近的諸侯,趕緊帶兵過來勤王——這應該算是最原始的報警裝置了。
到了西周末年,發(fā)生了我們眾所周知的事情——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
可能真的是“因為愛情”,但這哥們玩得顯然有點過了,女朋友褒姒“再笑傾人國”,把自己給活活玩死了,周王朝也差點“關門大吉”。周幽王算是開啟了中國歷史的“黑色幽默”。
現在,驪山還遺存著四座烽火臺。女孩子們現在大可在上面盡情拍照爆笑,甚至放放煙花,因為女人們再也不用擔心,要背“紅顏禍水”的鍋了。
到了唐朝,驪山又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華清宮(又稱“華清池”),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huán),在這里你儂我儂,愛得熱烈!
楊玉環(huán)身有狐臭,喜歡在華清池泡澡。白居易后來在《長恨歌》中,寫下“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其實,驪山的溫泉,在唐代以前就已很有名氣了。比如,喜歡大排場的始皇帝,就曾在這里修建過大浴池,名曰“驪山湯”。
到了近代,驪山再次上“頭條”——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在驪山半山腰的石峽洞內(今“兵諫亭”),活捉蔣校長,轟動全國!
誰讓驪山緊挨著長期作為政治中心的西安呢。這就叫作——近水樓臺,先上“頭條”!
巫山山脈是神話傳說和古詩詞里,經常出現的名山。它位于重慶、湖北交界處,主峰為重慶奉節(jié)縣境內的烏云頂,海拔2400米。長江由巫山逶迤穿過,形成百里巫峽。
巫山還是我國著名的暴雨之地。唐人張子容有詩云:
“朝云暮雨連天暗,神女知來第幾峰?!?/p>
巫山之名,源自于一個古老的傳說:
很久以前,有對姓巫的爺孫,以采藥行醫(yī)為生。當地人在山上勞作時,經常會中一種劇毒,聽說只有取棕熊的膽,配上藥物,才能醫(yī)治。
熱心腸的巫老爺子就和棕熊進行一番生死搏斗,結果被撕成兩半……
其孫巫咸,后來憑借智勇,宰殺棕熊,既報了血海深仇,又用棕熊的膽,救治了許多老百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醫(yī),被商王招進王宮,為王室服務。
巫咸后來告老還鄉(xiāng),去世后,被葬于三峽南岸一座大山的山頂,這座大山因此得名“巫山”。
在巫山山脈,有一座山峰,屹立于云霞中,宛若婀娜少女,秀美無比,它就是著名的“神女峰”,它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神女是西天王母的女兒,芳名喚作瑤姬,是一個神通廣大的“女強人”。
她一會兒降服了長江里興風作浪的蛟龍,一會兒又幫大禹伯伯疏通了河路,最后化作神女峰,立于群山之巔,為船只指點航路,為百姓驅除虎豹,為人間撥云灑雨。
到了戰(zhàn)國,屈原、宋玉等楚國著名文人,又紛紛寫下名文,記述楚襄王和神女幽會的傳說,“巫山云雨”的典故遂流傳千古。
巫山從骨子里,散發(fā)著一種浪漫的氣質,與多情的文人們自然是“一拍即合”,成為他們無比鐘情的一座山。
難怪元稹會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樣癡情、悱惻的詩句,來悼念亡妻呢。
中國的山川文化,之所以如此豐富,歸根結底,是源自于中國文化崇尚自然,講求天人合一的傳統。
中國地大物博,山川眾多,游不盡,看不盡,說不盡。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