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吳門文人書法大家
姑蘇吳門書壇在明初追求自由,書家們不趨時尚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重新獲得了施展的時空條件。當(dāng)時吳門文人雅集的核心人物徐有貞率先突破了鄙棄宋人書法的藩籬,同時又有沈周、李應(yīng)禎、吳寬、王鏊等緊接其后師法宋人,強化了對宋人尚意書法的再認識,成為吳門書派日后真正興起的先導(dǎo)者。發(fā)展到明代中葉出現(xiàn)了以“祝允明、文徵明、陳淳、王寵”為代表的吳門書派,書史上稱其為“吳門四家”,同時形成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的吳門畫派,這些云集于蘇州書畫家群體盛極一時成為明代中期書法發(fā)展的主流并將以北京宮廷書家為代表的書壇中心轉(zhuǎn)移到江南。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多生一枝指,因得號支指生,枝指生,枝山,枝山居人等,蘇州人,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祝允明家學(xué)淵深,5歲能作徑尺大字,9歲能作詩,祝允明自小受到祖父祝顥,外祖父徐有貞的熏染,青年時又受到李應(yīng)禎的指點,在書法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祝允明三十三歲那年,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于科舉考試,然而屢試不第。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來越心灰意冷,漸漸地轉(zhuǎn)向了老莊的消極出世,開始游戲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上表露外,只能在詩文、書法中抒發(fā)。五十歲以后在草書上的發(fā)展和成功與這樣的心境是分不開的。五十五歲那年謁選,總算得了一官半職,授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第二年走馬上任。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的祝允明調(diào)往南京任京兆應(yīng)天府通判,因此后人稱他為“祝京兆”。他面對官場的腐敗,不堪忍受,終于下決心托病辭職,回故里蘇州度殘年。祝允明六十四歲,在外祖父舊宅中筑了懷星堂安身,著有《懷星堂集》。文徵明在《祝枝山草書月賦卷》中說:“枝山先生,武功(徐有貞)外孫大樸(李應(yīng)禎)之婿也,早歲楷草精謹,實師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蓋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外祖父徐有貞“絕其今學(xué)近人書”而將目光放在晉唐之帖,給幼年的祝氏撥開了障目之葉,開拓了眼界。岳父李應(yīng)禎多閱帖,潛心書法,又不隨人腳踵的書法觀,對祝氏的影響也是至無重要的。此二人的書法思想是奠定他書學(xué)思想的重要基石。
祝枝山的書法承續(xù)吳門書派前輩徐有貞,沈周、吳寬等基本上仍是以復(fù)古為特征的,但他純學(xué)黃庭堅的沈周和專攻蘇東坡吳寬不一樣,他主張“遍友歷代,歸宿晉唐”。他書法上的主要成就是小楷和草書。小楷精致典雅,深得晉人之法又時出已意,用筆渾厚,形態(tài)明略扁,乃主要得力于鐘繇、王羲之。翁方綱有跋云:祝京兆以小楷為上乘,有明一代能具晉法者,自南宮生(宋克)開其先,惟枝指生得其正脈也?!?傳世小楷作品有《赤壁賦》、《洛神賦》、《出師表》等。其狂草大幅立軸和逾丈長卷均氣宇軒昂,縱情姿肆,其氣勢取自旭素,但點畫、結(jié)字卻是二王以來各家綜合。其中受黃庭堅草書影響較深,其代表作有《前后赤壁賦》等。祝氏書法也并非十全十美,明代邢侗云:“祝京兆資才邁世,第頹然自放,不無野狐”,客觀的評價其晚年作品確有一些頹放過分,點畫不精之弊,但實為小疵,絲毫不會動搖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他以自己的實踐使吳門書派在崛起中達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義書風(fēng),成為明代中期書壇的主將,對明代書法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前后赤壁賦》,紙本狂草書,縱31.1厘米,橫1001.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前賦86行后賦63行識語7行。系用金粟山藏經(jīng)紙書寫。時值弘治十五年(1502),作者年四十三。卷后有近人李瑞清題簽,明黃省曾、文征明、文嘉、文從簡、文震亨,近人羅振玉等題跋。曾為明汪西山、虞卿收藏。內(nèi)容是蘇軾的兩篇散文。千古絕唱之文,經(jīng)生華之筆,構(gòu)成變化萬狀的“畫圖”,堪稱“雙絕”精品。此卷為祝允明晚年杰作,筆勢雄強,縱而不散,逸而能收;筆法剛健,蘊涵豐潤,取法諸家。既有“二王”的遒爽,懷素、張旭的豪縱,又有“宋四家”的瀟灑和勁峭,更多自己的面貌躍然紙上。此卷下筆變化豐富,行筆沉著痛快,信手而作,隨意而行。正如王世貞在《藝苑卮言》里所說“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fēng)骨爛漫,天真縱逸?!苯Y(jié)體上也大小相間,修長合度,引領(lǐng)管帶,疏密成趣??v觀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飛動自然,形跡如行立坐臥,意態(tài)樸素。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42歲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自號衡山,蘇州人。少時即享才名,文徵明19歲考入長洲縣學(xué)為生員,因當(dāng)時書法不佳被置于第三等,而不能參加考試,遂自覺發(fā)憤勤練書法。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次應(yīng)舉均落第,直至54歲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jīng)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此時其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心中悒悒不樂。四年中目睹官場腐敗,一再乞歸,57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潛心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志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他通曉各科繪畫之藝,擅長各種細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筆能力極佳,80多歲時還能十分流利地書寫蠅頭小楷竟日不倦。至90歲去世,有七十余年的書法生涯,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藝術(shù)成就。文微明一生沉浸于詩、書畫之中,與祝枝山,唐寅、徐禎卿并稱吳門四才子,尤以書法為最,是繼祝希哲后又一位領(lǐng)袖人物,他的書法成就和影響比祝允明更大,何良俊在《四友篇叢說》評曰:“……國中盡有善書者,但非法家耳,……自衡山出,其隸書專宗梁鵠,小楷則師《黃庭經(jīng)》、為余書《語林序》全學(xué)《圣教序》,有見其《蘭亭圖》上寫《蘭亭序》則出咄咄逼右軍,乃知趙集賢而后,集書法之大成者,衡山也?!?/p>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yīng)禎,后廣泛學(xué)習(xí)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穩(wěn)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fēng)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fēng)貌。小楷筆劃婉轉(zhuǎn),節(jié)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fēng)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文征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內(nèi),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圣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fēng),而楷有小法,可寶也?!彼臅L(fēng)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fēng)格日趨穩(wěn)健。文徵明傳世書作有《醉翁亭記》、《滕王閣序》、《赤壁賦》、《琵琶行》、《西苑詩》、《漁父辭》、《離騷》、《北山移文》等。
在眾多書體中,文徵明的小楷最為被人稱道,時有“小楷名動海內(nèi)”之謄。他的小楷清勁秀雅,深得智永法。傳世作品中若《高士傳》、《題趙魏公二帖》等早期作品,以趙孟頫面孔居多,體態(tài)略扁,趙筆尖細。53歲左右入翰林院為侍詔時,略見歐書景致。其晚年小楷為《歸去來?》、《醉翁亭記》已入化境,毫無懈怠之筆。
文徵明的行書大致可分兩大風(fēng)格:一種以王羲之《圣教序》筆意所寫的行書小品;一是以黃山谷筆意書寫的大行楷。他在形成兩大風(fēng)格之前,同樣經(jīng)歷過博采階段,他不僅搜盡可能見到的王羲之法帖,還深入臨習(xí)過顏真卿《爭座位帖》、《祭侄文稿》等;蘇東坡《前赤壁賦》;黃山谷《經(jīng)伏波神詞詩》、《竹枝詞》以及米芾、趙孟兆頁等行書大家的墨跡,入而知出,對法進行揚棄,最后求得適合己性的自家筆法。
文徵明的草書除學(xué)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學(xué)懷素,黃山谷的狂草,代表作品有《七言律詩四詩卷》、《赤壁賦卷》、《感懷詩卷》,其行草書的總體風(fēng)格上,以清雅、純正、醇和的品格,表現(xiàn)了文人“士氣”與“逸之風(fēng)”,把高雅的書法趣味轉(zhuǎn)為平易近人,得以適應(yīng)當(dāng)時市民審美情趣的需要。
文徵明亦擅篆隸,但沒突破前人,藝術(shù)價值也不高不作陳述。文徵明不僅藝術(shù)高妙,而且樂善施教,弟子眾多,其聲名之大,遠勝祝允明從《明史文苑傳》:“微明風(fēng)雅數(shù)十年,?與之游者王寵、陸師道、陳道復(fù)、彭年、周天球皆以詞翰名于世”,其追隨者甚眾,執(zhí)書壇牛耳三十余年。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jù)傳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聰明伶俐,20余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guī)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yīng)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后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yīng)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裝瘋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尤其困頓,54歲即病逝。歷史上的唐伯虎盡管才華出眾,有理想抱負,是位天才的畫家;但他那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這個社會,他臨終時寫的絕筆詩就表露了他刻骨銘心的留戀人間而又憤恨厭世的復(fù)雜心情:“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dāng)飄流在異鄉(xiāng)?!?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xué)畫,后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fù),以小斧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fēng)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tǒng),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tài)優(yōu)美,造型準(zhǔn)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于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diào)秀逸。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fēng)紈扇圖》、《百美圖》、《枯槎鸜鵒圖》、《兩岸峰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唐寅文學(xué)上亦富有成就。工詩文,其詩多紀(jì)游、題畫、感懷之作,以表達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雋。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除詩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頫,書風(fēng)奇峭俊秀。唐寅的書法不及繪畫、詩文出名,但天分也極高。他的書風(fēng)不離趙孟頫的影子,故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評議:“伯虎書入?yún)桥d堂廟,差薄弱耳?!逼鋵?,唐寅的書法與繪畫一樣,均注意廣涉諸家、融會貫通,面貌也很多樣,只是享年不永,尚未達到“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境界。依據(jù)文獻記載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學(xué)趙孟頫、李邕、顏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時期呈不同側(cè)重,從而形成不斷變化的階段面貌。大體上說,其書風(fēng)變化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30歲以前,他居住家鄉(xiāng)蘇州,與同年齡的文征明交善,甚受文氏影響,故兩人書畫均很接近,唐寅20余歲所繪《黃茅渚小景圖卷》(上海博物館藏),湖石、平坡、樹叢均極似文氏細筆;書法亦俱從趙孟頫入手,均結(jié)體端麗,用筆秀潤,唐寅的《高人深隱圖》上款字,就極似文征明。第二時期是30歲至36歲,唐寅科場被黜,妻子離異,無奈藉詩文、書畫謀生,其時書法上追唐人,力求規(guī)范,尤宗尚顏真卿的楷書,用筆凝重,圓碩多肉,結(jié)體偏于長方,雄強茂密,點畫橫細豎粗,并吸納隸法,橫筆收尾似“蠶頭”,捺筆收筆中途之頓近“燕尾”,極富力度,如唐寅作于弘治乙丑(1505年)36歲時的《落花詩冊》。第三時期是37歲至45歲,唐寅正值壯年,居住在世外桃源的桃花庵,專心從事自由自在的詩文書畫創(chuàng)作,生活自得,創(chuàng)作也達到頂峰。其時書法重又歸返趙孟頫,并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風(fēng)貌,以結(jié)體俊美婉媚、用筆娟秀流轉(zhuǎn)的趙體為根基,并融入了李邕斜長的字姿、有力的筆法和生動的布勢,于秀潤中見遒勁,端美中見靈動。這類風(fēng)格作品甚多,如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37歲的《七言律詩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30余歲的《山路松聲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上款題和《行書三絕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趙孟頫與李邕相融合的面貌。第四時期是46歲至54歲去世,已屬唐寅晚年,自45歲從江西寧王處裝瘋逃回,他進一步看透了世事,思想更加消沉,行為也更頹放,書法亦變?yōu)槁室?,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勢的書風(fēng),用筆迅捷而勁健,沉著而痛快,八面出鋒,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韻味;同時又融諸家筆法于一體,使結(jié)體、用筆均富于變化,并達到了揮灑自如、神機流走的境地。代表作品有50歲以后作的《西洲話舊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上款題、《看泉聽風(fēng)圖軸》(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題等。
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zhèn),后遷居吳縣。明代文學(xué)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人稱“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早年學(xué)文于吳寬,學(xué)書法于李應(yīng)禎。在文學(xué)流派上,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和王廷相并成為“前七子”,強調(diào)文章學(xué)習(xí)秦漢,古詩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王世貞《藝苑卮言》內(nèi)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lián)P州樹樹花”之絕句。徐禎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學(xué)批判著作《談藝錄》。徐禎卿16歲著《新倩集》。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征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zhàn)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臺行》。同年中進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jiān)博士。徐禎卿后期信仰道教,研習(xí)養(yǎng)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師,年僅33歲,為四才子中最早過世和享壽最短的。徐禎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
徐禎卿書法亦是一絕,王世貞稱: “待詔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師懷素,行筆仿蘇(軾)、黃(庭堅)、米(芾)及《集王書圣教序》晚歲取《集王書圣教序》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一家?!边z憾的是,其墨跡傳世已極其罕見。
陳淳(1483—1544)、字道復(fù),后以字行,號白陽山人,蘇州人。陳淳精書善畫,尤擅水墨花卉,與徐渭并稱“青藤白陽”,在中國繪畫史上有顯赫的地位。陳淳的祖父與吳寬、沈周等為摯友,他的父親與文徵明也交好,故他的書法得文徵明教益為多。陳淳作為祝允明、文徵明的弟子,在書法、繪畫、詩詞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正書草書初致力于文氏一路,因其31歲時父卒,陳淳悲傷過度,性格大變,放蕩不羈,狎妓嗜酒,遂因道德、性格之不同,與文徵明漸疏。他絕去小細楷,又學(xué)楊凝式,林藻,李懷琳等,突破文氏門墻,而自樹新風(fēng)。在書法方面,則被列入“吳門四家”之中。在書法上,陳淳雖受文徵明的影響,但他更欽慕祝枝山的草書。他曾將其所藏一幅祝氏為他人書于30多年前的作品向祝氏更換草書,祝枝山因此而為他作《草書唐宋詞》長卷贈之。相信陳淳得此手卷后一定愛不釋手,并細加揣摹。從個性來看,在文徵明、祝允明之間,陳淳更傾向于祝氏的豪放,與謹嚴的文徵明反而有距離。陳淳書法的主要成就在草書上,后人對其評價極高。莫是龍認為其“筆氣縱橫,天真爛漫,如駿馬下坡,翔鸞舞空,較之米家父子,不知誰為先后矣。”他草書《秋興八首》氣勢縱橫,為其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既有文徵明的妍雅暢達,又具祝允明的奇肆奔放,他的草書及其寫意花卉均對徐淳有所啟發(fā),對晚明個性解放思潮影響下的浪漫書風(fēng)具有先導(dǎo)作用。
陳淳行草《自書詩卷》書法欣賞特點是奔放不離法度,粗豪不失精微。章法收放自然,不夸張,有節(jié)律感。落筆強勁,運筆灑脫,強調(diào)提按對比。陳淳行草《自書詩卷》,可以感受到強勁雄壯的筆力、隨意灑脫的韻致以及豪邁超逸的氣概。系其閑居無事漫理舊稿時,見案上有素卷而隨意抄錄的自書詩,是在十分放松的心態(tài)下所書,為無意于佳乃佳之作。
《古詩十九首卷》,草書,金粟箋本,縱30.1厘米,橫708.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卷首行書題,詩后又題記4行,署款“道復(fù)識”,欽“陳道復(fù)氏”。該書結(jié)體長方疏朗,用筆厚重圓潤,舒展自然,筆斷意連,行氣連貫。
王寵(1494—1533),字履吉,號雅宜山人,曾八次應(yīng)試,然累試不第,僅以邑諸生被貢入南京國子監(jiān)成為一名太學(xué)生。世稱“王貢士”、“王太學(xué)”。幼從師,見師母即圖之,見其女又圖之,皆逼真,師怒逐去,及師母歿,傳神者皆弗逮,卒用其所圖焉。工詩及篆、隸,多才藝。隨意作山水、花鳥,人物逼肖南宋人,山水多用青綠,尤喜作鉤勒竹兔與鶴鹿。嘗寓某氏園,芙蓉甚茂,繪十?dāng)?shù)紙付主人。主人出銀杯以贈,成怒索畫盡焚之。為人弛柝不羈,有米芾、郭忠恕之風(fēng)而豪蕩過之。性至巧,嘗見銀工制器效之,即出其右。晚年慕一妓,成自織錦裙,煅金環(huán)以贈之,精類鬼工。妓大喜遂挾與俱循。后坐謫戍邊,不久放歸卒。
王寵工書法,初師蔡羽,蔡羽是一個性極強的人,曾出“吾非臨右軍,吾及教之”之狂言,對王寵的書法實踐中有著深遠的影響。青年時代的王寵,因蔡羽與文徵明等關(guān)系密切,而結(jié)識長其25歲的文徵明,文徵明獎掖后進、折輩與其相交,情在師友之間。他與文徵明之子文嘉以及陳淳等三吳名士亦過往甚密。王寵曾于文嘉處借得祝允明《古詩十九首卷》臨摹數(shù)過,留案上三閱月,幾欲奪之。在這樣的氛圍,王寵的書法日見精進,后規(guī)范晉唐,楷書師虞世南、智永;行書學(xué)王獻之,融會貫通。小楷尤清,簡遠空靈。其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并稱,而成為吳門書派的主將之一。王寵主要以小楷、行書著稱于世,小楷是繼文徵明之后的又一高峰,其小楷直入晉入堂奧,豐富多變的用筆,平中見奇的結(jié)體,疏朗有致的章法和變大曠逸的氣息,顯露自然的審美情趣,傳世小楷有《藤王閣序》、《刺客列傳》、《自作詩卷》等。其行書實出二王一系,其中獻之頗有多得。因其沉浸于閣帖之中,故有人評其有“木板氣”,所謂“木板氣”是指其行草牽絲映帶較少,含蓄蘊藉,這也體現(xiàn)了他欲在二王之外變法的傾向,雖未形成一曲完整的旋律,但畢竟留下了一篇燦爛的樂章。何良俊《四友齋書論》評其書:“衡山之后,書法當(dāng)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曠,改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敝小堆乓松饺思?。傳世書跡較多,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fēng)詩卷》等。
《千字文》,紙本墨跡,行草書。此千字文,凡104行,每行字數(shù)不一,共1015字??v28厘米,橫463.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秾毺N樓書畫記》著錄。此篇《千字文》結(jié)體平穩(wěn),俯仰欹側(cè)變化不大,可以窺見其師承王獻之、虞世南的軌跡。此帖既有魏晉時期王氏父子風(fēng)華俊麗、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時期虞世南的氣秀色潤、外柔內(nèi)剛之氣。從用筆方面來看,其行草氣息平和,干凈利落,一絲不茍,筆勢凝重、洗練,筆畫之間很少有連筆牽絲,字字獨立,互不相連。綜觀此書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嚴謹。
此冊《雜詩》,系草書。紙本,縱28.8厘米,橫25.4厘米,凡30行,每行字數(shù)不一。其書飛動流轉(zhuǎn),氣度不凡,行筆急速,字距疏密相同,通篇作品給人以拙而不滯、巧而不媚的感覺,可謂是上乘之作。
聯(lián)系客服